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15例分别有2~7年的K粉接触史,均有严重的尿频、尿急症状,借助实验室,影像学、尿动力学及膀胱镜检查鉴别于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并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戒毒、心理诱导及结合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患者突出表现在因膀胱容量受限,膀胱过度活动而引起严重的下尿路症状为主,与尿白细胞无明显异常相背离,全部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出院。结论根据病史及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的典型临床特征,诊断不难。重在预防,及时治疗,加上必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讨滥用氯胺酮所引起的泌尿系统损害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有滥用氯胺酮史患者的泌尿系统症状、体征、泌尿系统相关检查,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关治疗方案的探讨。结果 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主要症状为下尿路症状(LUTS),膀胱病理活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影像学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膀胱容量小,膀胱壁增厚,膀胱挛缩,输尿管狭窄,肾积水。3例患者血清肌酐升高。结论 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是以下尿路症状(LUTS)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疾病早期为可逆性,治疗效果良好,后期继发的膀胱挛缩和肾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氯胺酮(俗称K粉)滥用引发泌尿系损害的临床症状和可能的生理机制。方法:对60例氯胺酮滥用者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以及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和B超检查。结果:滥用人群以青少年为主,鼻吸是主要使用方式。60例氯胺酮滥用者中合并重症泌尿系症状者5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尿痛、尿急、尿频、血尿和尿失禁等下尿路刺激症状。临床症状与滥用时间和滥用剂量有关。停止氯胺酮滥用和积极的治疗,尿路刺激症状和尿失禁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但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结论:氯胺酮滥用可以导致严重的泌尿系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以下尿路刺激症状为主。停止滥用以及对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氯胺酮滥用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胺酮滥用者认知功能损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韦氏记忆测验的记忆商洲Q)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智商(100水平与31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氯胺酮滥用者的MQ平均为85.4±8.4,总智商(FIQ)为8514±9.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滥用者MQ在临界及以下水平者为47.8%,FIQ在临界及以下水平者占43.5%。滥用者MQ异常组年龄平均21.9±3.8岁,显著小于RQ正常组。结论:氯胺酮滥用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年龄较小者的MQ易受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和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13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损害病例,男8例,女5例:2例可见肉眼血尿,9例镜下血尿;合并不同程度蛋白尿13例;其中1例患者孕2周;病程4~20个月;13例患者分别有9个月至6年的氯胺酮接触史,其中6例频繁混用氯胺酮、摇头丸7例间断、较长期地吸食氯胺酮。给予戒断毒品、心圳干预、口服d或M-受体阻滞药和膀胱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根据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ICPI)和最大测压膀胱容量评估疗效。结果1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20d后,尿频、尿急症状逐渐改善,随着治疗期延长,症状改善越明显。治疗第20天,患者肝肾功能恢复、尿常规正常、病原微生物培养复查阴性;5例肾积水患者2例消失,2例减轻,1例变化不明显。治疗后,最大测压膀胱容量明显增加[(194±39)ml比(98±90)m1],ICSI、ICPI明显下降[(3.6±1.5)分比(13.9±3.1)分,(2.5±1.9)分比(8.9±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尿间隔时间(85±26)min,夜尿0~3次,最大尿流量(14.2±5.3)m/s。控制排尿期间,3例出现明显耻骨上区疼痛,注射回苯三酚后缓解。随访6~18个月,平均(12±3)个月,12例症状缓解明显或消失;1例复吸食者症状复发。结论及时戒毒、心理十预和膀胱功能训练等综合疗法是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损害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部分地区氯胺酮滥用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了解氯胺酮滥用的基本情况和滥用特征。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11个省、市、自治区的14个地区的娱乐场所发现的氯胺酮滥用者进行调查。结果:在720例氯胺酮滥用者中,东南沿海地区占85.0%;84.2%(580/689)的被调查者在用氯胺酮之前滥用过海洛因,15.8%(109/689)初次滥用的毒品为氯胺酮。滥用方式:以口服、与啤酒共用和鼻吸为主。初始滥用氯胺酮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心驱使”,“目前”(入戒毒所前)的主要滥用原因为“寻求快感”。氯胺酮主要来源于歌舞厅/迪厅。12.7%(90/708)曾经经历过滥用氯胺酮导致的急性中毒,13.5%(96/710)发生过与氯胺酮使用相关的攻击他人行为,40.3%(287/712)发生过与使用氯胺酮相关的性冲动,5.5%(39/705)发生过与使用氯胺酮相关的性暴力行为,12.1%(85/702)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结论:氯胺酮滥用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但有流行蔓延之势;氯胺酮滥用可导致严重的身心损害。建议采取有利措施遏制氯胺酮滥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氯胺酮相关性尿路系统损害患者的治疗并开展药学监护的意义。方法:根据对患者的药学监护,重点分析氯胺酮相关性尿路损害患者的诊疗过程,开展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的药学监护,结合疾病诊疗,提出合理化治疗建议,实现对氯胺酮相关性泌尿道损害的个体化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协作治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同时提出心身药学概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氯胺酮中毒患者的心肌酶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osalki速率法、免疫抑制法分别检测氯胺酮中毒患者(观察组)血浆中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行心电图检查,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氯胺酮中毒患者的心肌酶、心肌缺血发生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胺酮可致心肌损害,因此,在治疗氯胺酮中毒患者时,要注意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供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清浊祛毒丸"在氯胺酮(K粉)滥用引发泌尿系损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或消除氯胺酮滥用对机体的生理损害。方法:设中成药"清浊祛毒丸"观察组和抗生素"头孢呋辛钠"加"地塞美松"对照组。对两组共73例氯胺酮滥用引起泌尿系症状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的比较。结果:"清浊祛毒丸"和抗生素"头孢呋辛钠"加"地塞美松"治疗均可明显的缓解包括尿痛、尿急、尿频、血尿、尿失禁等尿路刺激症状,降低尿常规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临床治疗初日和治疗20日的结果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胺酮滥用可以导致严重的泌尿系功能损害。"清浊祛毒丸"和"头孢呋辛钠"加"地塞美松"在缓解和治疗尿路刺激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但"清浊祛毒丸"在康复治疗方面更有优势,既有抗生素加激素的抑菌消炎的作用又具改善其他戒断症状的作用,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和标本兼治的特色,又具有抗生素加激素对此类炎症的治疗效果,而且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糖皮质激素滥用及其毒副作用方面更具临床实用价值以及重要社会意义。"清浊祛毒丸"是治疗氯胺酮滥用伴泌尿系功能损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服毒自杀患者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毒自杀直接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采用自编综合调查表以问卷形式对服毒自杀住院患者62例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结果1 1年龄与性别 :62例患者年龄15~63岁 ,其中21~30岁组38例 (61.3 %) ;15~20岁组与31~40岁组各8例 (12.9 %)。男12例 ,女50例 ,男 :女为1 :4.2。1 .2职业构成 :工人18例 ,农民16例 ,无业13例 ,学生5例 ,教师3例 ,其他 (护士、个体、会计等 )7例。分别占29 %、25.8 %、21 %、8.1 %、4.8 %和11.3 %。1 .3文化程度 :…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Phencyclidine,PCP)的衍生物,是非竞争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是一种静脉全麻药,也是一种目前在青少年人群中广泛流行的毒品。氯胺酮具有中枢兴奋、中枢抑制、镇痛、抗焦虑、麻醉、致幻等作用,长期使用后可以导致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氯胺酮成本低廉,与海洛因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毒品相比其躯体依赖性较弱,是制毒、贩毒、吸毒等人的新宠。但是氯胺酮作为精神类药物,一旦滥用,将对人体产生危害,并对社会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本文提出并分析了氯胺酮拥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撑而经久不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并从问题入手,构建了环环紧扣的防控体系,以规制氯胺酮的滥用,以期将氯胺酮放在医学和科学研究这一合法领域里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13.
调查分析盐酸二氢埃托啡(DHE)成瘾中毒死亡9例。多数患者开始吸食“黄皮”(粗制海洛因)成瘾,以后因各种原因改用DHE替代,成瘾者日用量逐渐增大,最高者达每日100-160片(每片20μg),严重时均自行iv给药。躯体并发症严重,消瘦、体重明显下降(10—30kg),静脉炎、局部脓肿多见。中毒后均死于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4.
氯胺酮滥用及危害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国际毒潮泛滥影响,氯胺酮作为一种化学合成类毒品,自二十世纪90年代先后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中国大陆地区开始出现,由此所引发的氯胺酮生产、制造、贩运、滥用问题突出,并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为有效预防、遏制、管控氯胺酮的非法生产、制造、贩运及滥用活动,减低由氯胺酮所带来的危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对氯胺酮的宣传力度,使公众充分认识氯胺酮对人体、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氯胺酮于1962年首次被合成,系NMDA-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静脉麻醉。镇痛作用时可产生迷幻状态,出现镇静和记忆丧失;亚麻醉状态时可产生分离状态(人格解体或去真实感);高剂量时可出现严重的视、听幻觉分离(K-洞);停药后反应主要有激动不安、神智混乱或精神病症状;反复使用极易成瘾。氯胺酮滥用对家庭、生活技能和社交参与等均会产生负面影响;用药后的异常状态常会使用药者被抢劫、攻击,或被强奸。氯胺酮滥用者多死于过量中毒、溺水和交通事故,也有死于自杀者。  相似文献   

16.
某男,38 a,广东人.因吸食海洛因成瘾5 a于2009年11月6日被强制隔离戒毒.病人为2004年以烫吸方式首次吸食海洛因,2006年改为静脉注射,有与多人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史.既住有乙肝病史,曾治疗过.入所时一般状态尚好,查体:体温37 1℃,脉搏80次 min-1,R:18次 min-1,血压:125/71 mmHg,体重58 kg,身高169 cm,心、肺、腹未见异常,颈、腋、腹股沟处未触及淋巴结肿大,双侧大腿近腹股沟处有手掌大股癣.辅助检查:尿样吗啡定性阳性,胸、腹平透正常,血清HIV抗体初筛阳性(HIV抗体硒标法确认阳性),CD4:527个·ul-1,血清梅毒检查阴性,肝功能检查正常.入所后给予替代治疗,过程顺利.  相似文献   

17.
氯胺酮是澳门地区青少年最常吸食的毒品之一,也是毒品防治机构最为关注的毒品之一。尽管如此,关于澳门地区及周边地区青少年氯胺酮滥用的研究仍然很少。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使用澳门特别行政区社工局资助澳门大学社会学系进行的"澳门在学青少年与药物之跟进调查2014"数据,分析氯胺酮的滥用模式及相关因素。本次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确定澳门地区青少年滥用氯胺酮的模式;第二、通过对相关药物滥用行为的分析,初步评估将氯胺酮定位为入门毒品(gateway drug)的合理性;第三,探讨影响在学青少年吸食氯胺酮的原因。结果发现,澳门地区在学青少年曾经滥用氯胺酮的行为与其近期滥用传统依赖性药物的行为显著相关,频繁参加派对活动显著提高了澳门地区在学青少年滥用氯胺酮的概率,结交吸毒朋友、吸烟的在学青少年其滥用氯胺酮的概率也比其他在学青少年高,对吸毒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的也更倾向于吸食氯胺酮。最后,文章就有效地防治澳门地区青少年滥用氯胺酮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省新生药物滥用者滥用氯胺酮的情况及相关行为特征,为防控氯胺酮滥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调查对象为2010-2014年度药物滥用监测机构收治/收戒的新生药物滥用者,回顾性地收集并分析调查对象所填写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近五年新生药物滥用者滥用氯胺酮的情况及相关行为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2010-2014年间,共有6334名新生药物滥用者曾经滥用过氯胺酮,5385名以氯胺酮为主要滥用物质;滥用方式主要为鼻吸(74.8%);滥用场所主要为夜总会/KTV(45.6%)、无固定地点(25.8%)、朋友处(22.3%);滥用原因主要为追求欣快或刺激(51.5%)、满足好奇(35.1%);而获得途径主要为同伴(45.1%)、娱乐场所(31.5%)和黑市(19.2%)。结论:广东省新生药物滥用者滥用氯胺酮的形势较为严峻,且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氯胺酮滥用具有便利、快捷、群体性、娱乐性等特征,容易迷惑青少年人群,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氯胺酮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武汉市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特征及毒品危害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制合成毒品滥用调查表,对武汉市7所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的486名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相关特征。结果:(1)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男性比例占89.71%,21-30岁年龄段占43.83%,无业人员占70.16%,未婚占48.77%;(2)仅有36.62%的患者对于合成毒品有正确认知;(3)患者第一次使用毒品前三位原因为:"好奇"、"朋友影响或刺激"、"空虚无聊"。结论:(1)21-30岁青年、无业、未婚者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高危人群,合成毒品预防工作应予以重点关注;(2)苯丙胺类兴奋剂与氯胺酮滥用患者对于毒品危害的认知存在不足。今后应加强毒品预防教育,提高毒品危害认知,减少毒品好奇,提高毒品抵御技能,有效预防合成毒品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