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低血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病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6例,分析低血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病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年龄、透析龄、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MAP、TC、PTH和失重干体质量比是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可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干预心血管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50例患者进行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血管事件相关的危险因素和生化指标,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46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67%。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低血红蛋白水平和钙磷代谢紊乱等因素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低血红蛋白水平和钙磷代谢紊乱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低血红蛋白水平和钙磷代谢紊乱等因素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加强患者的监测和管理,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腹部侧位X线平片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AAC)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腹部侧位X线平片检测腹主动脉钙化的发生情况,同时检测患者的血常规、血糖、肾功能、血脂、血钙、血磷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依据是否发生腹主动脉钙化将患者分成AAC组与非AAC组,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82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有55例(67.1%)发生腹主动脉钙化,钙化主要发生于L4,并且从L1向L4钙化发生逐渐加重.组间对比分析显示,AAC组患者的年龄较大(P<0.05)且透析龄更长(P<0.01),低密度脂蛋白及钙磷乘积水平明显高于非AAC组(P<0.05),此外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高于非AAC组(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较高的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其发生可能与年龄、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水平、透析龄及原发病为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高卓  穆大为  隋丽娜 《安徽医药》2014,18(3):510-512
目的 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以透析和非透析分组,观察两组病人大动脉僵硬度情况及血脂水平,探讨血脂异常和大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共103例,其中未进入透析的患者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1例,采用无创动脉硬化测定仪测量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同时检验血脂等生化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BaPWV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值,透析组患者BaPWV、ABI异常率高于非透析组患者,能够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血液透析患者比例为11.5%,高于非透析患者;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异常率均较高,其中血液透析患者三酰甘油异常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率均高于非透析患者;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结论 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脂质代谢紊乱普遍,动脉硬化程度较重;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异常率、脂代谢异常率均较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高;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能有利于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分析,30例血压控制良好,24例血压控制不佳。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KT/V值、用药情况、超率量、行HDF等情况。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观察指标仅在KT/V值上有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定期做HDF、服用降压药物<3种、透析不充分(KT/V<1.2)、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和未定期监测血压等与患者血压控制不良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定期做HDF、透析不充分(KT/V<1.2)、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和未定期监测血压等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透析不充分、未能定期行HDF治疗、透析间期不监测血压是维持性血透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9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为研究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行心脏彩超及相关血生化指标检查,分析钙化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生钙化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脏瓣膜钙化患者的年龄、透析病程,Ca×P、CRP明显高于未钙化患者,前白蛋白明显低于未钙化者。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发生率高;年龄、透析病程、营养不良等是心脏瓣膜钙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定期检测血脂、脂蛋白[Lp(α)]、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起始hs-CRP正常参考值3 mg/L为分界点分为CRP正常组(54例)与CRP升高组(66例),观察2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CRP升高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CRP正常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慢性微炎症状态,CRP升高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动脉僵硬度的情况,分析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异常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在透析患者中的发生率,以及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1例,以20例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为对照,采用无创动脉硬化测定仪测量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ABI,同时检验生化指标并记录透析中一般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BaPWV、ABI异常率均高于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能够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D)的血液透析患者比例为11珑.5%,其中伴有糖尿病的透析患者BaPW、ABI异常率显著高于不伴有糖尿病的透析患者。 BaPWV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为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较高,其中相当部分患者可确诊PAD,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微炎症状态可能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发生,伴有糖尿病的透析患者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及早进行临床干预,预防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危险因素,为今后的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98例,将其按照是否发生血液透析低血压分成低血压组和无低血压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低血压组患者年龄、超滤率、血NT-proBNP、血浆白蛋白以及血β2MG等观察指标与无低血压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患者的年龄、超滤率、血NT-proBNP、血浆白蛋白以及血β2MG等为诱发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0.
刘莉  任伟  汪鹏  王科  华飞 《安徽医药》2011,15(7):857-85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不良相关因素。方法对在安徽省立医院血透室进行血液透析的58例患者进行研究,血压控制良好组28例,血压控制不理想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KT/V、透析间期体重增长、HDF治疗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高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定期做HDF治疗、服用降压药物<3种、透析不充分(KT/V<1.2)、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 kg等与患者血压控制不良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定期做HDF、透析不充分(KT/V<1.2)、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是维持性血透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透析不充分、未能定期行HDF治疗是维持性血透患者高血压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SHPT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调查记录,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tic回归分析对于患者继发性SHPT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有继发性SHPT47例,单因素与分析发现该病受年龄、血透时间、血红蛋白水平、血钙水平、血磷水平、肌酐水平、C反应蛋白、钙磷乘积等影响较大;多因素Logtic回归分析证实透析时间、血磷、C反应蛋白及肌酐为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SHPT受患者的年龄、血透时间及多种生化指标影响,其中透析时间、血磷、C反应蛋白及肌酐可以作为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患有高血压的住院患者507例,收集全部病历资料,对发生心血管事件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对影响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46.15%(234/507),其中男70.09%(164/234),女29.91%(70/234)。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除性别、年龄、BMI和LDL-C这些传统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外,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是较为独特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赵继红 《河北医药》2003,25(6):408-409
目的 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蛋白 (a) [Lp(a) ]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6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作回顾总结 ,分析血清脂蛋白 (a)的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CRF患者无论透析与否 ,其血Lp(a)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 <0 .0 5 )。血液透析 (HD)组Lp(a)水平升高及HDL C水平下降更明显 (P <0 .0 5 ) ,而血透组与非透析组血总胆固醇 (CHOL)、低密度脂蛋白 (LDL C)浓度差异无显著性。Lp(a)水平与心电图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CRF患者存在严重的脂代谢紊乱 ,Lp(a)水平的变化可能是CRF患者尤其HD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使用AVF行MHD治疗的患者186例,根据随访过程中超声检查AVF是否出现并发症[狭窄和(或)血栓]分为并 发症组48例和非并发症组138例,收集2组患者透析龄、透析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1 mmHg=0.133 kPa)例数、穿 刺失败或血肿形成例数、是否合并糖尿病等临床资料,并检测2组患者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等指标, 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VF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并发症组合并糖尿病、血液 透析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穿刺失败或血肿形成发生率及PCT、CRP、透析龄高于非并发症组(P<0.05)。2组性 别、年龄、原发疾病、尿素清除指数、体质量指数、每月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滤过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 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高水平的PCT、血液透析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穿刺失败或血肿形成是发生AVF并发 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水平PCT是MHD患者AVF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对微炎症状 态的改善,并注意合理控制血压,避免血液透析中血压快速下降,不断提高穿刺技术。  相似文献   

15.
胡月华  卢秀荣  林珊 《天津医药》2002,30(3):151-15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采用血液透析疗法治疗尿毒症存活≥5年的33例患者,同期35例存活<5年死亡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并分析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存活组年龄低于死亡组;存活组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低于死亡组;存活组的心血管并发症、感染和出血情况发生率低于死亡组;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HCO3^-、血和血磷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高龄、糖尿病是影响透析中层得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心血管并发症、感染及出血是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低蛋白性营养不良、代谢紊乱是透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征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5年6月~2017年5月某院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透析充分性结果将其分为透析充分性好组(75例)、透析充分性差组(50例),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相关因素。结果:透析充分性好组和透析充分性差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每周透析次数、付款方式、营养状况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透析充分性好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每周透析次数、付款方式、营养状况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好的相关因素较多,例如年龄、每周透析次数、付款方式、营养状况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皮功能障碍人群NO、内皮素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00例符合标准的内皮功能障碍人群进行有关指标检测,然后进行分析。结果 NO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TC)呈负相关,而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体重、身高、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红细胞压积、血小板、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总胆红素和血尿酸不相关。内皮素与腰围、(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尿酸(UA)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体重、身高、BMI、臀围、腰臀比、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总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总胆红素不相关。结论内皮功能障碍人群NO、内皮素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动脉钙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88例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行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iPTH)、C反应蛋白(CRP)和血白蛋白(ALB)等检查,并按胸部数字化X线成像(DR)检查结果 分为未发现主动脉钙化组(A组)和主动脉钙化组(B组),比较两组年龄、透析龄和血液学指标.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杭州市老年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干预措施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278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278例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中心血管事件高危风险者100例,发生率35.97%;2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人均收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心血管事件风险者比较,年龄(≥80岁)、收缩压(异常)、空腹血糖(异常)、总胆固醇(异常)、吸烟、饮酒占比较高,运动习惯占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年龄(≥80岁)、收缩压(异常)、空腹血糖(异常)、总胆固醇(异常)、吸烟、饮酒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运动习惯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收缩压、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吸烟、饮酒及运动习惯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需采取对应干预措施,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李春红  田洁  王洪玲  赵继红 《天津医药》2014,(12):1237-123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本透析中心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了解左心室肥厚(LVH)情况,60例患者中,共有43例(71.7%)患者存在LVH(LVH组),17例为非LVH患者(非LVH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并进行血红蛋白(HGB)、血肌酐(Cr)、甲状旁腺素(i PTH)、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钙(Ca)、磷(P)、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C反应蛋白(CRP)指标检测。结果 与非LVH组相比,LVH组年龄、收缩压、i PTH、AOP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BMI及其他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与年龄、收缩压、i PTH、AOPP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0.293、0.288和0.363),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i PTH、AOPP是LVMI的影响因素。结论LVH在MHD患者多发,收缩压、i PTH和AOPP在LVH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