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神经外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给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康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以往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临床上漏诊和误诊情况较多。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提高对神经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控和治疗效果,加强对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神经外科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为有效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冉孟良 《吉林医学》2010,31(21):3581-3581
目的:阐述骨科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管理的体会。方法:对75例骨科术后进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管理,采取的措施包括:术后皮下注射分子肝素钠、术后活动肢体等。结果:75例患者中除1例发生了静脉血栓栓塞症,其余患者生命体征均正常。结论:骨科术后采取恰当的、科学的预防管理措施能有效防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手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有较高的致死率,是患者围术期死亡以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膝髋关节置换和髋部骨折手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已经成为临床实践的常规。但脊柱疾病术后使用抗凝药物的意见不统一,并且脊柱术后所特有的出血并发症——硬膜外血肿,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存在血栓高危因素的脊柱手术患者中,术后VTE的发生率很高。目前已开始尝试在脊柱术后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了近年来脊柱疾病术后VT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风险评估与诊断、预防措施、药物预防的作用以及并发症等研究的进展,以期能够给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璜 《重庆医学》2016,(12):1705-1707
腹腔镜手术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其技术可行性与重复性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它的安全性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伤口感染及粘连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但腹腔镜手术在一定程度上易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高凝状态及全身细胞因子反应等改变,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腹腔镜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us embolism ,VTE)的报道也较前增多,而VTE可能引起肺栓塞导致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本文主要探讨腹腔镜手术与VTE发病率及相关预防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办法和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36例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12例发生VTE患者的原因及防治办法。结果:12例VTE患者中11例为DVT,1例为PTE,11例DVT患者得到早期治疗,症状缓解,1例PTE患者猝死。结论:经基本、机械及药物综合防治措施,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VTE几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它会显著降低关节置换手术的预期效果。目前预防方法主要有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这两者预防血栓的效果确切,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且研究表明两者联合作用具有更好的预防效果。该文拟对静脉血栓栓塞症各种预防方法的进展及各自的优势与缺陷进行综述,并试图通过患者血栓危险因素的分层介绍如何选择个体化、最优化的血栓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8.
邱旭升  谢晓肖 《医学综述》2013,(23):4290-429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科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骨科患者种类繁多,VTE的发生率差异明显.目前,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的VTE研究较多,国内外都有相关的VTE预防指南.而对于其他骨科患者,特别是一些VTE高危的创伤骨科患者,如骨盆髋臼骨折、股骨干骨折、膝周骨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的VTE预防指南.  相似文献   

9.
颅脑创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青 《当代医学》2011,17(9):42-43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20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组术后第1~14d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0.2ml/d,同时穿戴弹力袜。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未穿戴弹力袜。两组患者于术后1d、7d和14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4例(24%),其中7例(7%)发生在瘫痪侧,13例(13%)发生在静脉以下,有症状者5例(5%),经溶栓或抗凝治疗好转;发生症状性肺栓塞9例(9%)。结论颅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皮下注射低剂量低分子肝素和使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马秀梅  范美凤 《河北医学》2010,16(12):1487-1489
目的:探讨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易发因素、发病率及其诊治。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发生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与手术因素、肿瘤性因素、妊娠因素及腹腔镜因素等密切相关。结论: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应通过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法以及对临床疑似病例的预测评估,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应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做到早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溶栓、抗凝等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术后疼痛一直是影响足踝外科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及多模式镇痛的开展,足踝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部阻滞麻醉在足踝部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90例ASAⅠ~Ⅱ级的单侧足踝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膝部阻滞和踝部阻滞组。观察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止血带反应、术后麻醉持续时间。结果:踝部阻滞组5例术中欠满意,出现在后足部及踝部手术。在中足及前足部手术3组麻醉均满意,无统计学差异。踝部阻滞组均出现止血带反应,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时间,踝部阻滞(3±1)h,膝部(6±1)h,椎管内麻醉(6±2)h,P〈0.05,踝部与膝部及椎管内有统计学意义,膝部及椎管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前足及中足部手术,除止血带反应外,3组无明显差异,均适合。对后足及踝部手术,选择膝部阻滞及椎管内麻醉。术后镇痛时间,膝部阻滞与椎管内阻滞比较长。  相似文献   

13.
史伟翰  温树正 《医学综述》2014,(8):1451-1455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常见,且常难以治愈。加上足踝部有承重、耐磨等特殊要求,应用皮瓣修复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成为修复的主要方法。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型皮瓣,其具有供区损伤小,修复后外形美观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因穿支血管和应用方式的不同,可用于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的皮瓣有多种,有不同的解剖、生理及适应证。该文对近年来可用于足踝部皮肤缺损修复的穿支皮瓣主要类型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朱鹏程  李金明  崔龙 《医学综述》2012,(18):3012-3014
目前,腹部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VTE)的发病率逐年升高,VTE可导致静脉栓塞,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的肺栓塞。与其他腹部外科手术相比,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风险更高,很多临床医师经常忽视这类患者术后血栓的预防。研究表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未分级肝素对结直肠患者进行术后的血栓预防,均能有效预防结VTE形成。低分子肝素因其使用次数少,不良反应少的特点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疾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治疗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因积血、积液、血肿等甲状腺术后并发症,可压迫气管导致患者窒息,所以一直备受医学界的重视。甲状腺术后常规放置引流,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故临床于甲状腺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然而,术后不予以常规引流,也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反而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疼痛评分,并缩短了住院时间。目前,甲状腺良性疾病术后,甚至部分甲状腺恶性疾病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不建议常规放置引流。随着手术工具的改进和止血技术的进步,甲状腺术后渗血和渗液量明显减少,未来甲状腺术后不予常规引流将逐渐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6.
Bosco  Joseph A. 《JAMA》2008,299(17):2090-2091
  相似文献   

17.
代周娟  杨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1):1068-1070+1074
<正>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胸腔镜手术已成为胸外科治疗疾病的主流与共识[1]。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无需牵开肋骨,手术切口小,显著减轻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但是仍有80%的胸腔镜手术患者因术中损伤胸壁神经、肌肉及内脏组织,术后胸腔引流管对手术切口造成刺激等因素诱发中重度疼痛[2]。术后疼痛通常使患者不敢用力呼吸和咳嗽,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肺部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肾损伤(AKI)是心脏手术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AKI的发病机制受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缺血/再灌注、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包括左心功能降低或心力衰竭、糖尿病、体外循环平均动脉压力等。而一些新生物学指标,如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质运载蛋白、肾损伤分子1、白细胞介素18、胱抑素C等可为早期识别AKI提供帮助。目前,AKI的治疗手段仍是强调预防而非治疗。未来,希望能通过制订AKI的早期诊断标准和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AKI的发生,改善AK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时肺栓塞严重程度的不同,其早期死亡风险和远期预后各不相同,研究发现,诸多临床和影像学参数以及生化指标等均可以作为急性肺栓塞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所以在早期对肺栓塞进行个体化评估,预测预后以及危险分层,进行规范化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跃等活动主要依靠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发生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时,若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踝关节骨折术后可能伴有各种并发症(如肿胀、疼痛、关节僵硬等),将严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而踝关节骨折术后选择采用电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光疗法等物理因子疗法以及运动疗法对改善踝关节功能效果明显。近年来,踝关节损伤的康复已逐渐成为骨科及康复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