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新药研发中致QTc间期延长药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QTc间期及药物引发的QTc间期延长的危害和影响危害性的因素进行了回顾性综述和分析,并结合美国FDA对这类药物的处理情况,对我国新药研发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健康中国人单次静注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后的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方法:40例健康青年男性(24.03±3.19岁)随机分6组,分别静注伊布利特0.005 mg·kg-1(n=4),0.01 mg·kg-1(n=10),0.02 mg·kg-1(n=6),0.5 mg(n=6),0.75 mg(n=6)和1.0 mg(n=8).以心电图QTc间期为药效指标.结果:药后各组受试者QTc间期均明显延长:0.005,0.01和0.02 mg·kg-1剂量组的QTc间期变化率最大值分别为(12.42±6.71)%,(45.73±27.52)%,(64.23±11.28)%;0.5,0.75和1.0 mg剂量组的QTc间期变化率最大值分别为(45.5±27.9)%,(48.1±22.1)%,(64.5±11.6)%.高剂量组QTc间期变化程度大于低剂量组(P<0.05).药后PR间期、QRS间期、血压、心率、心电监测、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注国产伊布利特注射液有效延长QTc间期,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右美托咪定(DEX)是对抗围术期应激反应的药物之一,为避免快速注射对心血管的不利影响,临床使用中常需在麻醉前等待10~15 min的负荷剂量注射时间,本研究为节约负荷剂量使用时间,试图将负荷剂量注射时间移至麻醉后,探讨该使用方法是否造成严重心律失常.QTc间期是反映心脏去极化和复极作用的指标,QTc间期延长表示心脏复极延迟,反映了心电异常,通常与心律失常敏感性增高密切相关.故本研究设计麻醉诱导后静脉泵人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探讨其对麻醉后SD大鼠QTc间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城市社区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与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延长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11年9-11月1 046例宁夏回族自治区5城市社区老年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其中1 028例完成生化指标、心电图检查等,既往存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者233例,最终纳入795例。以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的MS诊断标准及QTc间期延长(QTc>440 ms)为依据分为MS组、非MS组和正常组。分析MS及其不同组分,以及吸烟、饮酒与QTc间期延长的相关性。结果 MS组患者QTc间期明显长于非MS组,血压升高组、血糖升高组,以及吸烟组、饮酒组患者QTc间期明显长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血脂异常组患者QTc间期长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c间期延长与MS、空腹血糖、收缩压均呈正相关(P<0.05);空腹血糖升高、收缩压升高是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S与QTc间期延长显著相关,空腹血糖、血压升高可能是QTc延长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评估胺碘酮对住院患者QT/ QTc间期的影响及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4年1~6月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内科使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共5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合并用药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用药期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患者的平均心率、QT间期和QTc间期较用药前显著减慢(P<0.01)。59例患者中,12例用药后QTc>500 ms,5例患者用药后△QTc>50 ms且 QTc<500 ms。研究中,共有8例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4例),阿奇霉素(3例),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例),多潘立酮(1例)。32例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患者中有3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用药中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结论:住院患者应用胺碘酮后QT间期、QTc间期均会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 ms、△QTc>50 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Tdp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调整胺碘酮用药方案并严密监测心电图,避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我院房颤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及其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4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颤住院患者共l5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合用药物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胺碘酮用药期间是否发生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房颤患者的平均心率显著减慢(79.2±21.6)bpm比(72.9±13.1)bpm(P<0.01),QT间期(386.5±45.7)ms比(415.8±53.1)ms(P<0.01)、QTc间期均显著延长(413.9±32.1)ms比(438.0±44.4)ms(P<0.01)。有16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17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但△QTc>50ms。共有22例患者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例),多塞平(7例),左氧氟沙星(6例)等。心动过缓、2型糖尿病、合用其他影响QT间期药物为延长QTc间期的因素(P<0.05)。44例患者使用胺碘酮注射液中有5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结论:胺碘酮应用后QT间期、QTc间期均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ms、△QTc>50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需调整胺碘酮剂量并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吴建华  苏丽娜 《贵州医药》1996,20(6):327-329
对152例冠心病(CHD)和210例正常人(N)的心电图进行了组别,导联,电压和性别间的QT,QTc间期比较分析,结果显示:CHD组的QT,QTc间期均显著长于N组(P〈0.01),同导联QT,QTc间期2mv均较1mv更为准确(P〈0.05~0.01),QT,QTc期间V3导联均〉Ⅱ导联(P〈0.05~0.01),提示QT,QTc间期延长与CHD有密切关系,主张临床应选择2mv的V3,导联测量Q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对患者QTc(QT校正间期)的影响;并探求引起QTc变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2018年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且有细菌性感染迹象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一般资料、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12导联心电图。共入选2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感染病例182例,予治疗前及治疗7日后测定静息态心电图,计算QTc间期。结果与结论:在238例患者中,用药前有56例存在QTc间期延长,占比23.53%,在治疗后有94例存在QTc间期延长,占比39.49%,治疗后QTc间期延长发生率高于治疗前,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平均QTc为0.41 s,治疗后平均QTc为0.43 s,整体延长4.87%,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QTc间期延长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糖尿病病程相关,为糖尿病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苏丽娜  吴建华 《贵州医药》1995,19(6):331-332
通过210例正常人Ⅱ和V3导联在1mv、2mv及男女性别之间进行QT及QTc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导联不同电压间及同一电压不同导联间,在同一导联及电压男女性别间,在同一性别不同导联同电压间及同导联不同电压间,QT间期和QTc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维持率的作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原则,我们将美沙酮门诊符合条件的73名在服人员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和基本的激励措施,干预组在接受常规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和基本的激励措施的同时,还接受包括医护人员、戒毒社工及家属提供心理-社会干预服务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分别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时观察两组维持率及脱失率的情况,评价其干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时的维持率分别为91.9%、75.7%、64.9%、56.8%、54.1%、48.6%和97.2%、91.7%、88.9%、86.1%、83.3%、77.8%,从第6个月开始,干预组的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针对性地采取包括心理-社会干预服务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服药人员依从性,降低脱失率,提高服药率,提高维持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心理行为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200例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进行心理与行为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肖琳等编制的《吸毒人员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被试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干预组前后测比较及与对照组后测比较,除毒品依赖维度外,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01或<0.05);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P<0.001)。结论:心理与行为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时间及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329名在我院美沙酮维持门诊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根据其在维持治疗门诊中服药时间的长短分为4组。Ⅰ组为服药时间不足3个月退出治疗者124人;Ⅱ组为服药时间超过3个月但不足6个月治疗者52人;Ⅲ组为服药时间超过6个月,但不足1a治疗者76人;Ⅳ组为服药时间超过1a治疗者77人。比较4组海洛因依赖者间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药物依赖及治疗剂量等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等因素的差别。结果:Ⅱ组、Ⅲ组、Ⅳ组与Ⅰ组相比较,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社会支持系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Ⅱ组、Ⅳ组与Ⅰ组、Ⅱ组年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Ⅲ组、Ⅳ组与Ⅰ组比较,初吸年龄、吸毒时间、吸毒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吸毒方式(单纯注射)、多药物滥用的Ⅱ组、Ⅲ组、Ⅳ组与Ⅰ组、Ⅱ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首次吸毒原因各组间无差异(P>0.05),既往脱毒次数Ⅲ组、Ⅳ组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美沙酮剂量与维持治疗时间呈高度正相关(P<0.01),药物剂量、治疗期间服药不稳定的Ⅰ组与Ⅱ组比较,P<0.05;Ⅰ组与Ⅲ组、Ⅳ组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轻的单身、无业、文化程度低、无家人支持、多药物滥用和维持剂量不足是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影响维持治疗的危险因素进行甄别,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四川省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推动全省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的深入开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现场数据核实等形式了解各门诊运行情况。结果:截至2009年3月底,全省共设立38所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入组病人17 161人,门诊所在地估计吸毒人数为46 420人,3月份门诊在治病人为8258例;所有门诊均提供了外展服务,有34所门诊建立了针对病人的激励机制;尿检阳性率为41.16%,脱失率为46.93%。结论:四川省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存在治疗工作覆盖率低、病人脱失率高、多部门合作不力和部分门诊工作管理薄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正在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152例,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两个时点进行抽血分析。采用酶联免疫一步法测定脂蛋白A(Lp(a)),其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脂蛋白A水平均采用酶法测定,另选取1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治疗6个月时TC仍低于对照组,TG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TC、HDL-C高于治疗前,Lp(a)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对海洛因依赖者的血脂水平有一定正面影响,对恢复正常血脂水平有一定帮助,应可降低血脂异常所致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对海洛因依赖者情绪状态的影响,为维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分别对131例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一年以上的海洛因依赖者及120例来我院进行自愿戒毒的海洛因依赖者(对照组)急性脱毒前、后予以问卷调查,将两组人群的CES-D总评分及各单项评分予以比较、分析。结果:64.1%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肯定有抑郁症状,对照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4.2%,两组抑郁症状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酮维持治疗组常见抑郁症状依次为无愉快感(57.3%)、空虚感(56.5%)、自卑感(51.9%)、绝望感(45.0%),而对照组依次为自卑感(64.2%)、绝望感(59.2%)、无愉快感(55.8%)、空虚感(52.5%);对照组脱毒前、后抑郁症状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MMT能显著改善自卑感、绝望感等抑郁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无愉快感、空虚感无改善。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对抑郁状态总体无改善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具有部分改善抑郁情绪不同症状的作用,如降低患者的自卑感和绝望感。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情绪状态以提高MMT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美沙酮维持综合干预治疗对阿片类依赖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美沙酮维持综合干预治疗对阿片类依赖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对35例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的阿片类依赖者,在治疗前、治疗满一个月、治疗满两个月做症状自平量表(SCL-90)测评,用简明统计学处理器2.0进行计量资料t检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满一月后患者的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其他因子均降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精神病性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满两个月与满一个月比较,强迫症状和抑郁因子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者进行MMT结合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等形式,了解各门诊工作开展情况。结果: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共建立18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入组病人7980例,在治病人2438例;病人日均服药剂量50.0mg,尿检阳性率24.7%;有42.5%医务人员已离岗,有13个门诊配备的工作人员数达不到国家要求;有12个门诊处于亏损状态。结论:福建省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脱失率高、门诊运营资金不足、医务人员流动性过大、家庭/社区参与度不高。下一步工作重点应降低脱失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综合干预和家庭/社区帮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取综合干预方法使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保持率增加,降低脱失率。方法:调查对象选自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自2008年12月开诊以来至2011年6月收治在治的115名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采用描述性研究及队列研究分析方法,对115例患者的综合干预活动及效果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共调查115名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至研究结束时共计95名患者继续接受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率为82.61%。三次生存质量比较结果表明:综合干预美沙酮维持治疗12个月的患者生存质量较高,其次是综合干预美沙酮维持治疗6个月的患者,最后为综合干预美沙酮维持治疗<1个月的患者。通过首诊干预、进行小组活动及心理咨询提高了患者的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论:综合干预提高了维持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对海洛因成瘾者实施激励机制对门诊的影响。方法:在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实施一整套激励措施,分析实施激励措施对门诊的影响。结果:实施激励机制后,门诊服药秩序明显好转,病人服药依从性提高。实施激励机制1a后病人服药率明显提高,与同期开诊的另外3家未实施激励机制的MMT门诊比较,其它3家门诊累计在治病人服药率仅为62.4%,而本门诊实施激励机制后,门诊服药率达到75.8%,服药率明显提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前治疗维持率88.9%,实施后治疗维持率达90.8%。实施激励机制对门诊管理带来正性影响,并且增加的支出在门诊可控范围内。结论:实施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患者参加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维持率及服药率。对于较长时间维持的服药者,激励机制对于促进患者坚持参加维持治疗,回归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