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单克隆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同时也出现了皮疹、腹泻、高血压等若干毒性反应,还有一些新药,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伏立诺他、范得它尼等,都有相关的毒性反应。分子靶向治疗毒性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的依从性。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处理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肺癌已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位,治疗肺癌的个体化分子途径的靶向药物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以吉非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开创了非小细胞肺癌分子学靶向药物治疗的新时代。目的:探讨克唑替尼治疗间变性淋巴瘤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方法,展望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从组织学到分子学靶向治疗的演变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两种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与经济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靶向药物厄洛替尼治疗的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厄洛替尼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的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吉非替尼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无进展生存期情况。并通过疾病控制率予以成本-效果分析,通过质量调整生命年予以成本-效用分析。结果:厄洛替尼组与吉非替尼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5.00%(30/40)、62.50%(25/4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组与吉非替尼组的皮疹、肝损伤、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组与吉非替尼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78.4±150.1)、(353.2±143.3)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的总成本分别为70 552元、84 975元;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941、1 360;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的成本-效用比分别为65 326、87 87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两种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无进展生存期相似,但厄洛替尼方案具有更加显著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4.
殷宁  杜明华 《医学综述》2009,15(22):3415-3417
肿瘤靶向治疗通过针对特异性的靶点来杀死和抑制肿瘤细胞,避免或极大地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目前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疗效,诸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埃罗替尼以及放射免疫治疗药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靶向治疗药物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肺金生方加减与EGFR-TKIs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90例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吉非替尼靶向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吉非替尼靶向药物联合肺金生方治疗,服药后...  相似文献   

6.
吉非替尼(gefitinib)是肺癌靶向治疗的一种重要药物,目前已被中国SFDA批准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二线治疗,现报道1例晚期肺癌患者口服吉非替尼维持治疗致间质性肺炎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靶向治疗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6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分子靶向组76例与传统治疗组50例。分子靶向组术后给予吉非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剂量为吉非替尼250 mg/d,厄洛替尼150 mg/d,ALK检测阳性者采用埃克替尼125 mg/次,3次/d治疗,持续服药12个月,传统治疗组进行辅助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靶向组治疗后KP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靶向组患者治疗后生活明显质量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恶心和溃疡等,但未影响抗肿瘤治疗。结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成为肺癌靶向治疗的一种重要药物[1-2]。然而,吉非替尼也可能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出血性膀胱炎、间质性肺炎、皮肤过敏、红细胞下降等。我科在临床应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生1例口服吉非替尼致出血性膀胱炎,经过精心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 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6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分别给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治疗时,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是吉非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的肿瘤特征来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位居所有癌症致死的首位,且其中大部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尽管大量有关含铂化疗或联合其他药物的临床研究不断涌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差强人意。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15%,在过去几年中未有明显提高。目前,肺癌治疗领域的主要成就在于靶向治疗的出现,例如针对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点的吉非替尼和厄罗替尼,以及针对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贝伐单抗,均广泛运用于临床。同时,关于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间变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的研究使得肺癌的治疗又有了新的进展。该文主要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药物如EGFR抑制剂、EML4-ALK融合基因抑制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