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蕾  刘欣  吕婷  史良玉 《中国医药导刊》2023,(12):1265-126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白细胞介素-2(IL-2)、幽门螺杆菌(Hp)-IgG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及miR-129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2例,胃癌患者50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50例,检测血清PGⅠ、PGⅡ、IL-2、Hp-IgG抗体、hEGF和miR-129水平。结果:萎缩性胃炎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和miR-129水平分别为(70.55±19.42)μg·L-1、(15.71±1.89)μg·L-1和(1.02±0.20),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均高于胃癌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患者血清IL-2、Hp-IgG抗体阳性率及hEGF水平分别为(15.58±4.32)ng·mL-1、62.50%和(1.49±0.61)ng·mL-1,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均低于胃癌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Hp-IgG抗体阳性患者血清PG...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类型慢性胃病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Hp)和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探讨Hp感染的慢性胃病患者的血清PG水平变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早期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对105例住院患者血清中PG水平进行了检测,观察不同疾病组患者PG水平变化;同时观察Hp感染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及非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血清中PG水平,判断Hp感染对PG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各组PGⅠ的比较中,除非萎缩性胃炎组,其他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PGⅡ的比较中,胃癌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PGⅠ/PGⅡ的比较中,除非萎缩性胃炎组,其他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除对照组的其他四组两两比较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Hp阳性与Hp阴性比较中PGⅠ、PGⅡ、PGⅠ/PGⅡ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Hp慢性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GI和PGI/PGⅡ水平明显减低,这一结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的发现及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GⅠ)联合胃蛋白酶Ⅱ(PGⅡ)对胃病的检查价值,提高胃部疾病的早期检出率。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1月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胃部疾病患者又分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组68例,萎缩性胃炎组8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16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44例,胃癌组2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4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各组进行PGⅠ与PGⅡ检测,判断PGⅠ和PGⅡ对胃部疾病的检出价值。结果萎缩性胃炎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PG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6±9)μg/L、(54±6)μg/L、(64±4)μg/L、(44±4)μg/L比(79±12)μg/L](P<0.05),胃十二指肠溃疡组PGⅠ水平高于对照组[(82±9)μg/L比(79±12)μg/L](P<0.05);萎缩性胃炎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31.2±4.0)μg/L、(30.2±4.2)μg/L、(35.1±4.6)μg/L、(9.7±2.4)μg/L比(38.5±4.6)μg/L](P<0.05);萎缩性胃炎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PGⅠ/PGⅡ比值低于对照组[(4.2±2.0)、(4.2±1.6)、(4.2±1.6)、(2.8±1.4)比(9.2±2.6)](P<0.05);血清PGⅠ/PGⅡ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5.0%(228/240)、97.5%(234/240)、96.3%(462/480)。结论 PGⅠ联合PGⅡ对胃疾病的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为无创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利于胃部疾病早期检出,早期治疗,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47-50+53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168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浅表性胃炎45例、胃溃疡40例、萎缩性胃炎30例、非典型增生28例、胃癌25例,同时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各组Hp并比较Hp感染阳性率。对各组及Hp阳性组、Hp阴性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其余各组相比,胃癌组PGⅠ明显降低,溃疡组PGⅠ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溃疡组及非典型增生组PG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PGR明显低于其余各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萎缩性胃炎组PGR明显低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及溃疡组(P0.01)。胃癌组G-17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萎缩性胃炎组G-17明显低于溃疡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PGⅠ及PGR明显降低,G-17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血浆胃泌素17( G-17)﹑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H.pylori IgG (Hp)抗体来探讨其在胃部疾病中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南平市第一医院216例住院患者,根据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胃癌组(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70例)﹑正常对照组(50例)。每一例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定量测定空腹血浆PGⅠ﹑PGⅡ和G17水平,定性测定H.pylori IgG抗体。结果①PGⅠ﹑PGⅡ和G-17水平在慢性浅表性胃炎[(176.50±128.55)μg/L﹑17.77±15.75)μg/L﹑(12.54±16.39)pmol/L]明显高于正常组[(107.78±25.48)μg/L﹑(8.13±2.79)μg/L﹑(4.34±3.33)pmol/L]和胃癌组[(79.59±83.37)μg/L﹑(9.42±10.83)μg/L﹑(5.20±9.91)pmol/L],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PGR (PGⅠ/PGⅡ比值)水平在慢性浅表性胃炎(12.90±6.50)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9.29±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GⅠ水平在胃癌(79.59±83.37)μg/L明显低于正常组(107.78±25.48)μg/L,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GⅠ和PGⅡ水平在胃癌[(79.59±83.37)μg/L﹑(9.42±10.83)μg/L]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165.40±144.77)μg/L﹑(23.40±28.8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PGⅠ﹑PGⅡ与胃黏膜炎性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初步筛查和动态疗效评价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PGR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PGⅠ水平显著低下可做胃镜进行胃癌筛查,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6):749-751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我院收治并确诊为CAG、胃息肉、胃癌患者外周血PG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同期来院体检正者进行对比,观察PG在各类胃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变化。结果:胃炎组血清PGⅠ表达及PG I/PGⅡ比值明显低于息肉组及对照组(P<0.05),但高于胃癌组(P<0.05),PGⅡ表达明显高于息肉组及对照组(P<0.05),但低于胃癌组(P<0.05);息肉组PGⅠ表达及PG I/PGⅡ比值明显高于胃炎组及胃癌组(P<0.05),PGⅡ表达明显低于胃炎组及胃癌组(P<0.05);胃癌组PGⅠ表达及PG I/PGⅡ比值均明显低于另外3组(P<0.05),PGⅡ表达均明显高于另外3组(P<0.05);胃炎组及胃癌组HP感染阳性患者血清PGⅠ表达均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患者(P<0.05),但PG I/PG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炎组HP感染阴性及感染阳性患者血清PGⅠ表达及PG I/PGⅡ比值均高于胃癌组HP感染阴性及感染阳性患者(P<0.05);血清PGⅡ表达均明显低于胃癌组(P<0.05)。结论:PG I表达及PG I/PGⅡ比值在CAG患者血清中明显下降,PG II表达明显增强,但PG I表达及PG I/PGⅡ比值仍明显高于胃癌患者,PG II表达则明显低于胃癌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注该指标变化,如PG I表达及PG I/PGⅡ比值明显下降,PG II表达明显增强,应注意病情恶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G)亚群水平在健康体检者及胃部疾病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清中PG亚群测定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意义。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健康体检者和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中PGⅠ、PGⅡ及PGⅠ/PGⅡ值的变化,将正常对照组与疾病组及各疾病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比值降低(q=5.97、q=6.18,P均<0.05;q=6.24、q=6.34,P均<0.01),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升高(q=5.01,P<0.05)、PGⅠ/PGⅡ比值降低(q=4.72,P<0.05);②与胃溃疡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血清PGⅠ明显降低(q=7.20、q=7.03,P均<0.001),PGⅠ/PGⅡ比值也降低(q=7.20,P=0.001);③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相比,PGⅠ和PGⅠ/PGⅡ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q=1.05、q=1.36,P均>0.05)。血清PGⅠ≤80μg/L且PGⅠ/PGⅡ≤6时,检测萎缩性胃炎的灵敏度为53.3%,特异度为94.3%。结论血清PGⅠ和PGⅠ/PGⅡ的降低,是胃癌及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筛查和辅助诊断的一项血清学指标,血清PGⅠ≤80μg/L且PGⅠ/PGⅡ≤6对检测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42例胃溃疡患者、57例胃癌患者、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及2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同时选取5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Hp)、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Ⅰ/PG Ⅱ)]水平,从而确定Hp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定性分析血清IgG抗体。全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观察各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情况以及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 Ⅰ、PG Ⅱ及PGR水平。结果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PGR水平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l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以为临床上诊断胃癌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及其比值(PGR)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60例,设为Ⅰ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萎缩性胃炎患者83例,设为Ⅱ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82名,设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清PG及其PGR测定。结果Ⅰ组PGⅠ水平为(41.4±8.9)ng/m L、PGⅡ水平为(11.6±5.2)ng/ml、PGR水平为(3.4±3.4);Ⅱ组PGⅠ水平为(68.3±9.2)ng/m L、PGⅡ水平为(9.3±5.3)ng/m L、PGR水平为(5.3±4.0);健康对照组PGⅠ水平为(98.0±15.5)ng/m L、PGⅡ水平为(6.0±1.0)ng/m L、PGR水平为(8.0±8.4),Ⅰ组患者和Ⅱ组患者的PGⅠ、PGⅡ、PGR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及PGR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在胃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胃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胃溃疡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十二指肠溃疡59例,胃癌58例,每一类型患者均作为一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9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比较各组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均较高(P<0.05),PGⅠ/PGⅡ较小(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和PGⅠ/PGⅡ均较小(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PGⅠ、P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与胃黏膜病变关系密切,对胃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铁路职工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 和PGⅠ/PGⅡ比值(PGR)水平及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在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241名铁路职工,其中包括25例胃镜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另外收集了105例胃镜确认胃部正常的非铁路职工血清样本,对PGⅠ、PGⅡ进行检测,并对PGⅠ、PGⅡ和PGR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2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值为(75.9±25.1)μg/L,PGⅡ值为(8.1±5.7)μg/L,PGR值为15.1±14.9;胃部正常216例血清PGⅠ值为(131.7±29.5)μg/L,PGⅡ值为(9.7±6.2)μg/L,PGR值为19.1±12.4.其中铁路职工241例血清 PGⅠ值为(125.9±33.7)μg/L,PGⅡ值为(9.5±6.1)μg/L,PGR值为18.7±12.7;105例胃部正常的非铁路职工血清 PGⅠ值为(145.0±36.9)μg/L,PGⅡ值为(11.4±11.3)μg/L,PGR值为25.1±23.8.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含量显著低于胃部正常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铁路职工血清PGⅠ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人群(P<0.05).结论 血清PG水平和PGR可以作为包括铁路职工在内的其他胃病高发人群的普查筛选的一种灵敏、准确的早期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及其比值变化,探索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部病变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共834例受检者纳入研究.在做血清试验前,入选者诊断都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并根据病理结果将受检者分为糜烂性胃炎组106例、萎缩性胃炎组208例、胃溃疡组10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108例、胃癌组106例,正常组204例,每1例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空腹血清PGⅠ和PGⅡ.结果 PGⅠ和PGR(PGⅠ/PGⅡ)水平在糜烂性胃炎组(140.71±31.51μg/L,14.06±5.01)、十二指肠溃疡组(145.43±34.15μg/L,15.24±4.11)和胃溃疡组(141.63±33.26μg/L,14.71±1.91)显著增高,在萎缩性胃炎组(88.53±17.95μg/L,7.26±2.51)明显低于正常组(124.89±33.26μg/L,11.19±4.79),在胃癌组(49.76±19.52μg/L,3.76±1.21)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萎缩性胃炎组(均P<0. 05).结论 PGⅠ、PGR水平显著低下可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胃癌早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以及胃蛋白酶原Ⅰ和Ⅱ比值(PGR)的变化在临床病理研究中的意义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250例作为研究组,12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组血清中PGⅠ、PGⅡ、PGR的水平,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IgG的水平并判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比较2组间的差异;并用ROC曲线评价PGⅠ、PGⅡ以及PGR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胃癌组、健康对照组组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PGⅠ、PGⅡ和PGR水平的差异以及胃癌组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下PGⅠ、PGⅡ以及PGR水平的差异。 结果 胃癌组血清PGⅡ水平和Hp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PGR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GR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3;在健康对照组中,男性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60岁以上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60岁以下者(P<0.05);在胃癌TNM分期中Ⅲ、Ⅳ期患者的PGⅠ水平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同时PGR水平与Hp感染与否有相关性。 结论 检测患者血清的PGⅠ、PGⅡ、PGR水平有助于胃癌的诊断,而PGⅠ的水平有助于胃癌的TNM分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二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PG、G-17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8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4组,包括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42例,胃癌组64例和胃溃疡组67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每例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R值.结果: 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明显升高(P< 0.01);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癌组中,进展期胃癌血清PGⅠ水平、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清PGⅠ、PGR降低及G-17升高提示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高危风险,联合检测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萎缩及胃癌的筛查手段,为是否需行进一步胃镜检查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胃疾病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过程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C)Ⅰ和Ⅱ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已行常规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245例患者.其中非萎缩性胃炎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胃溃疡36例,十二指肠溃疡31例,进展期胃癌69例,早期胃癌13例,胃癌术后23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其血清PGⅠ及PGⅡ,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PGK).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PG Ⅰ和PG Ⅰ/Ⅱ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升高(P<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PG Ⅰ和PGⅡ升高,PGI/PGⅡ比值升高(P<0.05);进展期胃癌血清PG Ⅰ、早期与进展期胃癌PGR均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P<0.001).胃癌组中以PG Ⅰ≤70μg/L和PGR≤6作为阳性指标,同时符合这两项的确诊率为62.1%,特异性为94.2%.结论 血清PG Ⅰ、PG Ⅱ含量的变化及PGR值与胃黏膜病变有关,血清PG Ⅰ和PG Ⅰ/PGⅡ比值的降低,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胃癌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的血清学检测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宝鸡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505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ⅠSA)检测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G-17水平,计算PG Ⅰ/PG Ⅱ比值(PGR),并对患者进行胃镜、活检及幽门螺杆菌检查。根据血清PG Ⅰ、PGR、G-17将受检者分为A[G-17(-)PG(-)]、B[G-17(+)PG(-)]、C[G-17(-)PG(+)]及D[G-17(+)PG(+)]4组,根据胃镜检查将受检者分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包括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结合内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受检者血清PG和G-17与胃癌的关系。再将D组分为Hp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胃癌检出率的差别。结果受检者中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共17例(3.4%),浅表性胃炎112例(22.2%),萎缩性胃炎376例(74.5%),胃癌检出率为3.4%(17/505)。A、B、C及D 4组分别为295例(58.4%)、21例(4.2%)、151例(29.9%)和38例(7.5%),4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1.0%(3/295)、4.8%(1/21)、2.6%(4/151)和23.7%(9/38);D组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 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PG、G-17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联合Hp检测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0):913-915
目的探讨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G)和幽门螺杆菌(HP)Ig G抗体检测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72例(胃癌组),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P Ig G抗体的表达,比较2组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及PGⅠ/PGⅡ、HP Ig G抗体阳性率,并对HP Ig G抗体阳性者(HP抗体阳性组)与HP Ig G抗体阴性者(HP抗体阴性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及PGⅠ/PGⅡ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血清HP 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1.94%(59/72)和22.22%(16/72),胃癌组患者血清HP Ig 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P抗体阳性组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显著低于HP抗体阴性组(P<0.05),但HP抗体阳性组血清PGⅡ水平显著高于HP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PGⅠ、PGⅡ及HP Ig G抗体表达水平有助于胃癌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影响。方法检测117例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与非萎缩性)患者(其中不伴巨幼细胞贫血者55例,伴巨幼细胞贫血者62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Hp经13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巨幼细胞贫血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非贫血组(P<0.05),尤其以胃窦胃体萎缩为著(P<0.05)。伴巨幼细胞贫血组中,萎缩性胃炎组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窦胃体萎缩组中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胃窦萎缩组(P<0.05)。在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中,Hp阳性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较Hp阴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可能相互作用、互为因果;Hp感染可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同时会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吸收,间接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Ⅱ、PG I/PGⅡ(PGR)及胃泌素-17(GAS-17)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454例胃部疾病患者,104例健康者(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PG I、PGⅡ、PGR及GAS-17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GⅠ、PGⅡ、PGR及GAS-17水平在胃癌和非胃癌组中的诊断价值,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I及PG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胃癌组血清PG I及PGR明显低于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P<0.05).胃癌组血清GAS-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P<0.05).胃癌组与对照组血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组血清PGI及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组(P<0.05),而血清GAS-17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组(P<0.05).胃癌TNM分期越高,血清PG I水平降低越明显(P<0.05),血清GAS-17水平升高越明显(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GI、PGⅡ、PGR、GAS-17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组的诊断效能优于非胃癌组,且4项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单项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7%和76.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胃癌家族史、不正确的饮食习惯、PG I及GAS-17进入回归模型,其OR值及95%CI分别为6.481(3.562~11.316)、2.843(1.103~6.918)、2.624(1.094~4.521)、1.735 (1.046~3.912).结论 血清PGI、GAS-17及PGR水平变化与胃癌的病程进展及分化程度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的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管小倩  刘旭  张彦  孙吉瑞  王曼 《西部医学》2023,35(11):1688-1692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PGR)联合胃镜检查在高危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并经病理学证实的10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组织病理检测结果分为胃癌组(n=30)、浅表性胃炎组(n=40)和萎缩性胃炎组(n=35),并纳入50例同期来院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比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感染状况及阳性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G-Ⅰ、PG-Ⅱ水平,并进行胃镜检查,分析血清PG水平联合胃镜诊断HP相关性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胃癌组血清PG-Ⅰ、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PG-Ⅱ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和对照组,PG-Ⅱ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和对照组(P<0.05),而浅表性胃炎组和对照组血清PG-Ⅰ、PG-Ⅱ、PGR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胃癌组Hp阳性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P<0.05),而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比较无差异(P>0.05)。PG-Ⅰ/II联合胃镜诊断高危Hp相关性胃癌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3%、93.33%、90.67%、80.00%、97.14%,均显著高于血清PG-Ⅰ/II和胃镜单独诊断(P<0.05)。结论 PG-Ⅰ/II阳性患者中序贯进行胃镜检查可提高胃镜检查的针对性,进而可有效提高高危Hp相关性胃癌检出率,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