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意义。方法采用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检测261份临床送检血清和尿液,其中76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结果7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蛋白阳性76例,阳性率为100%;尿本周蛋白阳性53例,阳性率为70%。17例血清M蛋白为轻链型患者尿本周蛋白阳性率为94%。185例非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未检出M带。结论免疫固定电泳检测M蛋白的技术对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M蛋白定性和分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各种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2月~2011年2月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26例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血清总蛋白、免疫球蛋白及尿本-周氏蛋白、骨髓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发现26例MM均检出M带,免疫固定电泳结果显示:IgG型16例(61.5%),为最多类型,其中IgGκ型10例(38.5%),IgGλ型6例(23.1%);IgA型7例(26.9%),其中IgAκ型5例(19.2%),IgAλ型2例(7.7%);IgM型1例(3.8%),为κ型;轻链型2例(7.7%),均为λ型。IgG型M带多出现在γ区,IgA型M带多出现在在β区。各类型M蛋白阳性患者对应Ig的血清浓度均显著升高;轻链型各种Ig含量均降低。23例血清总蛋白升高。26例尿本-周氏蛋白检测均为阴性。16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患者14例骨髓浆细胞质与量的改变均符合诊断标准。结论血清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检测对临床诊断MM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血清蛋白电泳因其灵敏度高、速度快且图谱清晰直观,是很好的M蛋白临床筛查实验;免疫固定电泳因其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MM的诊断分型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从血清总蛋白、尿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 68例患者中,49例(72.06%)血清总蛋白含量升高;61例(89.7%)尿蛋白阳性;检出M蛋白率100%;IgG型42例(61.76%),IgM型4例(5.88%),IgA型15例(22.06%),轻链型7例(10.30%)。结论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对患病的检出率较高,能有效减少误诊率,它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IFE)对于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以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7例MM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IFE、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Ig)定量检测。其中的5例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并对其血清M蛋白的表达进行跟踪检测。结果67例MM患者中62例血清蛋白电泳可检测出M蛋白带,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型:IgG型38例(56.7%),其中K轻链型20例,入轻链型18例;IgA型22例(32.8%),其中K轻链型12例,入轻链型10例;IgM型1例(1.49%);游离轻链型6例(8.96%),其中x轻链型3例,入轻链型3例。结论IFE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能快速、准确地进行MM分型,并在MM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飞 《哈尔滨医药》2004,24(2):31-32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误诊原因和实验室检查的关系,吸取教训,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误诊率。方法 分析了18例MM的误诊过程。结果 18例MM患者中误诊16例,误诊率高达88.9%。误诊的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骨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贫血、高粘滞血症、慢性肝病等。结论 MM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实验室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作用十分突出,临床医师应正确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与实验室检查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 (MM)误诊与实验检查的关系。方法MM及正常人血清分别以原血清及 1∶4稀释后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IgG值 ;MM及正常人尿液分成 3份测本周蛋白 ,A管 ,尿用pH4 9醋酸缓冲液酸化 ,置 5 6℃水浴 15min ,B管不加缓冲液 ;C管置水浴 7~ 8min。结果 2 0例MM未稀释血清IgG16 .8± 6 94 (g/L) ;1∶4稀释血清IgG35 .89± 11 88(g/L) ,P <0 0 1;A组尿本周蛋白的阳性率 5 1 5 % ,B组及C组分别为 2 1 2 %及 2 4 2 % ,P <0 0 5。结论MM血清未稀释形成后带现象及尿本周蛋白定性操作不规范是导致MM误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增品 《河北医药》1995,17(5):275-276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析050000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刘增品多发性骨髓瘤多数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原始网状细胞的常见恶性肿瘤[1]。近几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又缺乏特异些.故在确诊前常...  相似文献   

8.
刘记存  丁建平 《河北医药》1997,19(3):151-152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很高而漏诊率、误诊率极高,本文总结了本病近年来的进展情况。 1 发病情况 WHO统计,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为原发性骨肿瘤的9.63%,占恶性骨肿瘤的17.64%。国内有作者1986年统计本病发病率占恶性骨肿瘤的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立耘  陈为民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901-1902
1临床资料1989~2000年我院共收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8例 ,均以骨髓细胞学检查异常 ,浆细胞>15 % ,外周血常规红细胞有缗钱状排列 ,同时作免疫球蛋白检测、尿本周氏蛋白及X线骨骼检查证实。18例中首诊时误诊8例 ,占44.4 % ,误诊病例男5例 ,女3例 ,年龄47~78岁 ,平均年龄52岁 ,均为本院误诊。其中误诊为肾功能不全及贫血2例 ,骨质疏松症2例 ,糖尿病肾病2例 ,肺部感染2例。2讨论2 .1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多发性骨髓瘤病理改变主要包括骨质改变 :病变部位骨小梁破坏 ,骨质变疏松易脆 ,骨皮质变软或被侵蚀 ,骨髓腔内被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在肝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肝炎和肝衰竭(慢性肝炎急性发作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2例,观察组55例。观察两组入院时和肝衰竭组从发病、治疗和恢复期的不同时间段的TBil、ALB、PTA、Ig A、Ig M和Ig G的变化情况,主要时间段包括10d、20d、30d和40d。结果 6个指标在两组发病初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衰竭组不同时间点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和常规监测指标基本类似。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以作为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13.
14.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是无法治愈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复发、耐药、治疗相关毒性仍是阻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来那度胺是新一代免疫调节剂,具有抗血管生成、改善免疫功能和肿瘤杀伤、改变骨髓微环境等独特的多重的作用机制。来那度胺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率。在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初始治疗中也获得了较高的缓解率。它在巩固维持治疗中更是显著延长了PFS和生存期,为长期"控制"多发性骨髓瘤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非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复合畸形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非复杂性先心病2种以上畸形患者209例,术前用彩色普勒超声仪常规进行M型、二维、频谱和彩色多普勒检查,部分病例做双氧水右心声学造影。结果 超声检查与手术对照完全符合者134例(64%);基本符合,即超声检出主要畸形而漏诊另一项畸形者75例(36%)。结论 对于先心病简单的复合畸形,超声心动图基本能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isatuximab(Isa)是由赛诺菲公司开发的IgG1单克隆抗体,可与造血细胞和肿瘤细胞[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表面表达的CD38结合,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如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等。2020年3月2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Isa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Isa-Pom-Dex)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药物(包括来那度胺和1种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的MM成人患者。最新研究表明,接受Isa-Pom-Dex治疗的MM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5个月,客观缓解率为60.4%(93/154),常见不良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  相似文献   

17.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often experience skeletal-relate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pathological fractures, hypercalcemia,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pain requiring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Myeloma bone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lytic lesions due to increased osteoclastic activity, which is not accompanied by a comparable increase in bone formation. Targeting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therefore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treating patients with myeloma-related bone disease. Bisphosphonates are potent inhibitors of osteoclast activity and function. Recent large,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have shown the efficacy of bisphosphonates in reducing skeletal complications in multiple myeloma and suggest that these agents may also alter the overall course of the disease.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data cover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bisphosphonates on myeloma bone disease, their mode of action and the future implications of their use.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