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诊治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益 《上海医药》2006,27(2):72-74
我国是世界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2位。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词查显示,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患病率为367/10万。随着结核病的高发,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也明显增加,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害已成为我国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原因。有学者对1990—200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的药源性肝损害509例进行分析,发现由抗结核药引起的病例数列首位,达到32.02%。目前抗结核治疗方案仍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三联或四联联合应用为主。这些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甚至发生急性肝坏死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世峰  李丽 《天津医药》2007,35(9):716-716
抗结核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是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不但会影响结核病的治疗,而且严重时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院2005—2006年住院的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90例结核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在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照组仅应用抗结核药物.观察2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及肝损害的处理方法.结果 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10.9%低于对照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抗结核保肝治疗中,保护肝细胞,减少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将82例患者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及口服肝泰乐及肌苷对照组。两组均运用3HRZE/6HR抗结核方案,每半月观察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χ2检验,P<0.05,具有明显差异性。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有效减少、减轻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结核病患者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能很好帮助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结核患者病顺利完成抗痨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入院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由于抗结核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门诊护理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120例患有肝结核患者及家属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教育,以及对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心理方面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在治疗与护理中积极配合。结果对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有效率为96.7%。结论要对药物性肝损害做到预防,及时护理,减少患者疼痛感,使患者配合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又称为药物性肝病.现对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肝损害原因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疗程长,抗结核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很多,而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尤以谷丙转氨酶(ALT)与胆红素(TBIL)升高为常见。因程度各异,使大量结核患者停止化疗而延长了病程,影响疗效,为减少或避免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本所自2006年12月以来采用二维葡醛内酯片联合茵栀黄胶囊防治药物性肝损害,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抗结核药物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而肝脏损害又会影响结核病患者的抗结核规范化治疗.因此,了解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早期发现肝脏损害并及时处理,对肝功能的恢复及抗结核治疗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及其在肝病患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黄仕聪  孙强 《医药导报》2001,20(7):454-454
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 (H)、利福平 (R)、吡嗪酰胺 (Z)的联合化疗 ,是目前推荐给初治患者的有效短程化疗方案。但这三种药物均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现将我院收治的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 46例作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①确诊的初治结核病患者 ;②治疗前肝功能正常 ;③既往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 ;④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或总胆红素 (TBIL) >正常值上限 (ULN) 2倍时为肝功能损害 ;⑤无其他致肝损害的原因。入选的 46例中 ,男 2 6例 ,女 2 0例 ,年龄 14~ 6 2岁 ,平均 3 8.6岁。浸润性肺结核 3 5例 ,颈淋巴结结核…  相似文献   

10.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1.
结核病人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翠芬  李净  华来庆  熊林平 《江苏医药》2004,30(12):949-950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是抗结核药,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机制复杂。本通过分析262例经抗结核治疗的住院结核病例,探索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秋莲  郝峥 《临床医药实践》2009,(1Z):1241-1242
<正>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药物的过敏反应导致的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结核病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临下,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害发病率报道较高。本研究总结了我科2003年至2007年住院治疗的结核病人,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46例,以分析和总结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药物代谢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关系,阐明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PCR-DS)方法分析101例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病例组)及107例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对照组)的MnSOD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它们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与MnSOD编码基因47位碱基T/T基因型(OR:0.68,P>0.05)、T/C基因型(OR:1.03,P>0.05)比较,47位碱基C/C基因型患者更易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OR值为5.77(P<0.05)。结论 MnSOD编码基因的47位碱基CC基因型有可能是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4.
周广俭 《中国医药科学》2014,(8):163-164,182
目的对708例住院结核患者(包括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下称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比较乙肝标志物阳性(HBsAg阳性、HBeAg阳性或阴性、HBcAb阳性或阴性)的结核病患者与乙肝标志物阴性的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32.1%,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15.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无因肝损伤更换抗结核药物方案,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有2例因肝损害需更改治疗方案占0.3%。结论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肝损害,对这类患者应7d左右复查肝功能,尽可能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药物,个别肝损伤严重患者应更换肝损害较小的抗结核药。  相似文献   

15.
夏建娥  常西高 《海峡药学》2011,23(6):266-267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08例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害的临床治疗.抗结核药物中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2.2%,其发生与年龄、烟酒嗜好、结核病类型及有无肝炎病毒感染有关,与性别无关.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合理的护理对策可早期发现是否发生肝损害,减少对患者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致儿童肝损害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从事儿童传染病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制定抗结 核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 年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接受抗结核药物治 疗的0~14 岁患儿227 例,对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7 例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 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56 例(24. 7%)。其中婴儿(≤1 岁)13 例,发生肝损害8 例(61. 5%);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间常见于用药 后1 周内(25 例,44. 6%),53 例(94. 4%)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静脉用药、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以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 的儿童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较大。儿童结核病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 药时间、合并艾滋病等因素有关。儿童结核病引起肝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64. 3%)及有明显纳差、恶心、呕吐、 腹痛、皮疹等临床症状(35. 7%)。结论:结核病婴儿(≤1 岁)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概率较大。肝损害发生时 间常在用药后1 周内,大部分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且多数肝损害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建议监测肝功能时间为用 药后第1、2 周,后每2 周1 次直到2 个月,2 个月后每月1 次至疗程结束。  相似文献   

17.
王枫 《医药世界》2009,(9):532-533
目的:回顾抗结核药物对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有关问题,保障结核病治疗顺利实施。方法:对1997-01/2007-01新登记初治患者956例中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1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肝损害高发年龄在30~82岁(105例,占89.7%)。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改变的患者发生在最初用药2个月内,占81.2%。结论:掌握抗结核治疗的不良反应和防治对策,对确保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岱 《齐鲁药事》2012,31(3):179-180
<正>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副反应,可造成抗结核治疗的中断,影响病人康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是目前结核病化疗的基本原则,但联用尤其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用极易引起肝脏损害,发生率约为15%~30%。研究表明,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机制主要为内源性、肝毒性和特异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  相似文献   

19.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结核病比较常见。由于诸多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对抗结核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扰。就世界范围内对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合并结核病的用药指南尚未达成共识。吉林省延边肿瘤医院2010年9月~2013年3月收治26例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合并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肝损伤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l)和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DL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28例(病例组)及未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300例(对照组),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其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GSTM1基因缺失型频率分别为58.3%和5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63,95%CI=0.963~1.929); GSTT1基因缺失型频率分别为45.2%和49.3%,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分析也未发现两种基因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生中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汉族人群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