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光散射方法与滤膜称重法测定室外空气细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的一致性,探讨影响光散射方法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构建校正模型。方法采用光散射法和滤膜称重法同时测定住宅室外PM_(2.5)浓度,通过计算相对偏差、相关系数等指标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以重量法和光散散射法测定结果比值(校正系数)为因变量,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构建校正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共获得138组有效数据,其中光散射法测定结果与重量法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_(s)=0.932,P<0.001),但存在系统偏差,其测定结果显著高于重量法(P<0.001);以环境湿度、温度和光散射法响应值为预测变量的两类模型均可以提高光散法的准确性,且RF模型具有更好的校正效果,经其校准后两种测定方法结果间相关系数提高至0.957,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由13.5μg/m^(3)下降至7.3μg/m^(3),平均绝对偏差(mean absolute deviation,MAE)由10.8μg/m^(3)下降至5.4μg/m^(3)。结论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存在系统偏差;基于MLR或RF模型可以对结果进行有效的校准,且RF模型的校准效果优于MLR。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常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老年人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常州市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居民全死因个案资料和同期常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监测资料,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PM2.5对老年人(≥65岁)死亡的影响。结果 2015-2017年常州市大气PM2.5浓度均值为50.0μg/m3,超标天数共178天,老年人每日非意外总死亡54.6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7.7例,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22.1例。在单污染物模型中,大气PM2.5浓度(lag04)每增加10μg/m3时,老年人日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分别增加0.92%(95%CI:0.29%~1.56%)、1.66%(95%CI:0.10%~3.31%)和1.22%(95%CI:0.24%~2.22%)。多污染物模型中,单独调整SO2、NO2或同时调整SO2和NO2后,PM2.5对老年人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效应消失(P>0.05)。结论 常州市大气PM2.5污染对老年人死亡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显著增加老年人日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湖北省宜昌市大气颗粒物对急救人次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宜昌市的日急救人次、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浓度以及气象条件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别分析PM2.5、PM10与非创伤急诊人次数、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急诊人次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宜昌市2014—2017年PM2.5和PM10日均浓度平均为(72.2±50.7)和(107.6±60.9)μg/m3,非创伤急救人次数、呼吸系统急救人次数和循环系统急救人次数的日平均值分别为(33.3±8.6)、(2.6±2.2)和(5.1±3.4)人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非创伤急救人次数、呼吸系统急救人次数和循环系统急救人次数与PM2.5和PM10暴露均呈正相关(均P <0.05);当PM2.5日均浓度每升高10μg/m3,当天日均非创伤急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测定大气PM2.5质量浓度的一致性,分析相对湿度对光散射法的影响,并探讨校正相对湿度影响的方法。方法同时采用光散射法和重量法对大气PM2.5质量浓度进行平行测定,同时记录采样期间相对湿度。通过计算相对偏差、相关系数等指标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分组比较及相关分析探讨相对湿度对光散射法的影响,并采用湿度校正因子对相对湿度的影响进行校正。结果共获得40组有效数据,采样期间相对湿度为11%~94%;光散射法与重量法结果间呈正相关(r=0.853,P0.001),光散射法测定结果高于重量法(P0.001);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测定结果的比值为1.92±0.97,范围为0.32~4.57。相对湿度60%时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比值高于相对湿度≤60%时,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比值与相对湿度之间呈正相关(r=0.538,P0.001)。采用湿度校正因子校正后,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比值为0.99±0.34,范围为0.31~1.72,两种方法测定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3);校正后的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比值与相对湿度间无相关性(r=0.190,P=0.241)。结论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测定结果间存在正相关,但其一致性受相对湿度的影响,湿度校正因子可以有效校正相对湿度对光散射法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引发人体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方面的疾病。为了更详细地了解PM2.5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本文针对PM2.5在动物实验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PM2.5对机体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孕妇妊娠期颗粒物暴露可通过母体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生长受限和潜在的不良心血管和呼吸道结局。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主要几种颗粒物人体暴露来源和其对早产影响及生物学机制作一简要综述,为控制空气污染和减少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以及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9.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水平、成分、来源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颗粒物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对人体的危害性大等特点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该文总结了我国有关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现状,主要围绕细颗粒物PM2.5的水平、成分、来源以及污染特征等进行了论述,并对其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某区餐厅室内空气细颗粒物浓度水平现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餐厅室内空气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现状,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为卫生标准及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市某区42家餐厅,使用AM-510智能防爆粉尘仪进行餐厅室内外细颗粒物浓度的检测,同时记录餐厅内人员数量、吸烟者数量等情况,比较不同类别餐厅、室内外细颗粒物浓度的差异,分析影响因素与室内细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结果 42家餐厅室内、外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94μg/m3、76μg/m3,室内比室外高155.26%;有吸烟的餐厅室内PM2.5平均浓度高于室外206μg/m3(228.8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吸烟的餐厅室内与室外水平基本相当;中式正餐厅吸烟比例、PM2.5浓度水平高于中式快餐厅和西式快餐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式快餐厅和西式快餐厅室内外PM2.5浓度水平相当;大、中、小型餐厅吸烟比例、PM2.5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的A、B、C级餐厅吸烟比例、PM2.5浓度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室内与室外PM2.5浓度存在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室内无吸烟的餐厅该相关关系更为紧密,而有吸烟的餐厅室内与室外PM2.5浓度无相关关系,以无吸烟餐厅的PM2.5浓度为应变量(y),其室外PM2.5浓度为自变量(x)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μg/m3)=0.828x+9.456(R2=0.862,F=100.327,P〈0.001);餐厅室内PM2.5浓度与吸烟支数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814,P〈0.001)。结论餐厅内细颗粒物污染严重;吸烟和室外空气PM2.5浓度是影响餐厅室内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光散射法PM_(2.5)传感器的性能比对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评价传感器在不同颗粒物浓度下的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及一致性,对其性能进行比对研究,并在比对的基础上对传感器的测试误差进行优化。方法在室内采用气溶胶发生器产生氯化钾粒子,用光散射法PM_(2.5)传感器和重量法进行平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实验共选取了5款常见的传感器,每款2台。用称重法仪器采集了20个人工尘样本,其PM_(2.5)质量浓度在70~300μg/m3范围内,相对湿度分为50%和75%两个水平。结果被测光散射法传感器的总不确定度在60%~100%之间,相对湿度对测试准确度有明显的影响,通过重量法和相对湿度的校正,大部分传感器的总不确定度能下降20%~30%。结论对于被测的5款光散射法传感器,其测量总不确定度没有达到GB/T 18204.2—2014《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的要求,通过实验校正能部分改善测量准确度,但仍需重视传感器本身精密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大气细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营养物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用“大气细颗粒物”、“心血管”、“维生素”、“脂肪酸”、“矿物质”、“植物化学物”等关键词对CNKI、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了解大气细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营养物质对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结果 大气细颗粒物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诱发心血管系统损伤。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植物化学物等营养素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结论 大气细颗粒物在造成心血管损伤的过程中,某些营养物质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the associations of fine particle nitrate, sulfate, and four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with ambient temperature in urban and background monitoring si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2011–2012 perio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for decreasing temperatures, while sulfate levels increased for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14 °C. The profiles of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fo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comparable to that observed for elemental carbon, a thermally stable and non-reactive component emitted from combustion-related sources. The trends for all parameters were comparable for the nine regions and independent to emission estimates of fine particles and their precursors. These patterns demonstrated that ambient temperature may manipulate fine particulate composition. 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augmented by rising temperatures due to changing climate. Considering the caus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ticulate pollution and pulmonar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 may imply adjustments on the human health impac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城市道路周边大气PM1.0对大鼠脑皮层组织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低(1.5 mg/kg)、中(7.5 mg/kg)、高(37.5 mg/kg)剂量PM1.0染毒组。乙醚麻醉后,采用气管滴注法进行染毒,隔天染毒1次,共染毒3次。于末次染毒7 d后,每组动物取脑皮层组织进行观察,并测定大鼠脑皮层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各染毒组大鼠脑皮层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可见细胞排列紊乱、神经元数量减少、核固缩、染色质溶解等现象;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病理改变更为严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中、高剂量PM1.0染毒组大鼠脑皮层T-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升高,T-AOC活力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脑皮层GSH-Px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PM1.0染毒可引起大鼠脑皮层组织结构出现病理性变化,其损伤可能与脑内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朱广奎  吴玲  许猛 《中国校医》2019,33(12):902
目的 了解徐州市秋冬季节大气细颗粒物对小学生肺功能影响,为防治小学生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在徐州市区随机选取1所小学,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在2016—2017年选取徐州市泉山区三至五年级小学生150、166名作为样本研究对象,结合环境监测结果,分别在雾霾天和非雾霾天进行肺功能检测,分析细颗粒物对小学生肺功能的影响。结果 2次肺功能检测同月的细颗粒物月均浓度雾霾天均高于非雾霾天(P值均<0.05),且雾霾天同月细颗粒物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均在50%以上;2016—2017年小学生在非霾日和霾日五项指标之间的差异FVC、FEV1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细颗粒物在男生FVC、FEV1两项指标的影响因素模型中均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24、-0.194(P值均<0.001)。细颗粒物在女生FVC、FEV1、PEF、V25、V75五项指标的影响因素模型中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59、-0.148、-0.376、-0.109、-0.224(P值均<0.001)。结论 细颗粒物和小学生肺功能下降有一定关联,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空气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6.
沙尘暴PM2.5对大鼠肺细胞DNA损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紫强  张全喜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458-1459
目的探讨沙尘暴细颗粒物(PM205)对大鼠肺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方法采用气管直接注入染毒法,分别给大鼠灌注0,1.5,7.5,37.5mg/kg剂量的颗粒物悬浮液。灌注24h后处死大鼠,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肺细胞DNA的损伤。结果沙尘暴和正常天气PM2.5均可引起大鼠肺细胞DNA损伤,且随剂量增加而损伤增大。正常天气PM2.5比沙尘暴PM2.5对肺细胞DNA的损伤更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尘暴和正常天气PM2.5均可引起大鼠肺细胞DNA的损伤,由于沙尘暴PM2.5浓度远高于正常天气PM2.5,导致沙尘暴PM2.5对DNA的毒性远大于正常天气PM2.5。  相似文献   

17.
住宅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及其与大气浓度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当前住宅室内空气PM2.5和PM10的污染水平及其与室外大气浓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户市区常住家庭,采用单孔多段冲击式颗粒物采样仪进行室内外空气PM2.5、PM10浓度的同时监测。结果非采暖期室内空气PM2.5和PM10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7.0~272.9μgm3和42.9~309.6μgm3;采暖期分别为20.7~251.4μgm3和34.0~283.9μgm3。PM2.5与PM10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直线相关关系。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相关关系在非采暖期和采暖期有所不同。结论住宅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今后应进一步研究室内颗粒物的污染规律,探讨颗粒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