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1987年以来,我省伤寒发病骤增,必须引起重视。据疫情记录,我省在五十年代的伤寒发病率在5/10万以下,但1987年增加到15.46/10万,比1986年上升92.53%;1988年发病率继续上升,为17.09/10万,成为全国8个高发省、市、区的第7位。今年1~6月比去年同期又上升10.34%,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其中宁波、舟山两市上升幅度最大,分别是去年同期的5.30和2.45倍。宁波市的伤寒病人主要在鄞县、奉化二县及北仑区,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北仑区1985—1999年伤寒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市北仑区地处浙东沿海 ,自 1985年建区以来 ,伤寒 (副伤寒 )疫情波动较大 ,年均发病率为 2 6 5 9/10万 ,有些年份出现了较大流行 ,发病率最高达 117 3/10万。为分析伤寒的疫情特点和流行规律 ,有效地落实防制措施 ,现对北仑区 1985~ 1999年伤寒疫情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疫情资料来自区卫生防疫站档案室疫情资料汇编 ;人口资料来自区公安局人口统计报表 ;病例确诊依据按卫生部传染病诊断标准。为便于比较 ,根据我区发病情况 ,将发病率≥ 2 0 /10万的年份称高流行年 ,发病率 <2 0 /10万称低流行年。结  果流行强度  1985~ 1999年 15…  相似文献   

3.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 ,我县伤寒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每年的发病率均高于 10 / 10万的高发县标准[1] ,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征。为探索其流行规律 ,做好我县伤寒的防制工作 ,特对 1988~ 1998年的伤寒疫情进行了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资料来源1988~ 1998年疫情资料来源于县卫生防疫站档案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县公安局历年人口统计报表。流行概况1.流行特征1 1.发病情况 :岱山县 1988~ 1998年间共报告伤寒病例 6 40例 ,年均发病率为 2 6 6 3/ 10万 ,其中 1991年发病率最低为 11 81/ 10万 ,1997年发病率最高 6 1 15 / 10万 ;11年间共报告…  相似文献   

4.
1986年以来我省伤寒发病人数骤年增加,1990年报告病人8039例,发病率为19.10/10万,达历史最高发病水平。为探讨我省伤寒的流行规律,以利制订防治措施,对1989~1990年伤寒疫情作一综合分析。 1 流行特征 1.1 流行强度1989~1990年共报告伤寒病人14,212例,死亡8例(其中1989年报告病人1673例、死亡4例),年发病率分别为14.80/10万和19.10/10万,病死率各为0.59‰和0.65‰.1990年发病比1989年上升29.05%,见表1。 1.2 地区分布 全省有11个市(地)79个县(市、区)报告过伤寒病人,占总县(市、区)的88.76%。其中以嘉兴、湖州、舟山、宁波四市(地)发病率最高,其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5.25%(10695/14212)(见表1)。  相似文献   

5.
我区地处杭嘉湖平原 ,伤寒是我区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 ,其发病率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 10 / 10万高发区指标。为掌握全区伤寒的流行特征 ,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现对 1984~ 1999年全区伤寒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疫情资料来自区卫生防疫站档案室历年来伤寒报告统计资料。人口资料由嘉兴市秀洲区统计局提供。2 根据上述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 果1 流行强度及趋势 据以往疫情记载 ,每年均有病例发生 ,5 0年代平均发病率为 46 18/ 10万 ,6 0年代平均发病率为 11 71/ 10万 ,70年代平均发病率为 12 6 0 / 10万 ,8…  相似文献   

6.
伤寒副伤寒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1990~1999年累计发病486例,最高(1997年)发病率7.884/10万,年平均发病率4.39/10万,严重危害我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探索本病的发病规律,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1999年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疫情资料来自温岭市卫生防疫站传染病年报和伤寒、副伤寒病例调查表。2 结果  相似文献   

7.
伤寒作为浙江省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自有疫情记录以来,每年都有病例报告。本文用自回归方法对其1950~80年伤寒发病率资料进行动态模拟,以分析伤寒发病趋势,进行疫情预测。资料来源浙江省1950~89年伤寒发病率(1/10万)。自回归动态模拟 1.浙江省伤寒流行模型:  相似文献   

8.
盐城市2001年~2005年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是盐城市多发肠道传染病之一。自1958年有疫情记载以来,该市每年均有发病。上世纪80、90年代发病率较高,年发病率在江苏省位居第二,最高年发病率高达200/10万以上。近年来,由于加强了综合防治,伤寒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为了探索当前流行规律,更好指导防治工作,现对2001年-2005年盐城市伤寒疫情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苏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现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结果 2007—2013年苏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07例,年均发病率为0.46/10万,0~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31/10万。报告病例男女比为1∶1.34,夏秋季多见,6—8月为发病高峰期,占病例总数的43.0%。发病率居前3位的为姑苏区(0.83/10万)、张家港市(0.79/10万)和太仓市(0.72/10万)。结论苏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较为平稳,夏秋季多见,存在地区、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伤寒、副伤寒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为分析伤寒、副伤寒发病流行特征,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现将5a来伤寒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来自温岭市统计局提供的统计年鉴,疫情资料来自温岭市卫生防疫站1996~2000年法定传染病年月报表。2 结果2.1 发病情况1996~2000年总发病数为279例,全部为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4.95/10万,无死亡病例,以1997年发病最高,发病率为7.884/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近5a发病率有所上  相似文献   

11.
徐海涛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632-3633
[目的]分析德清县伤寒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德清县1998~2006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全县伤寒年发病率波动在1.41/10万~15.6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7.55/10万,伤寒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998年为11.40/10万,2006年下降至2.59/10万,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67.57,P<0.0001);发病多见于夏秋季,5~9月份为高发;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民、学生发病为主,发病年龄组以30~、40~为多;年均发病率以洛舍、乾元、三合等乡镇较高. [结论]1998~2006德清县伤寒疫情逐年下降,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上仍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应加强疫情监测,并在高发地区开展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伤寒 (含副伤寒 )是我县主要报告的传染病之一 ,40余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居我县法定传染病的前 12位。自 195 0年建立疫情报告以来至 1987年共报告伤寒病例 30 7例 ,病死 9例 ,年均发病率 1 6 0 / 10万 ,病死率为 2 93% ,期间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 195 9年达 12 5 2 / 10万。尤其近 10多年仍呈上升趋势 ,局部地区屡有暴发或流行。现将 1988~ 1998年全州县伤寒流行特征报告如下。1988~ 1998年全县共发病 435 1例 ,病死 2例 ,年发病率在 6 2 72 / 10万上下波动 ,最低为 1988年 (12 96 / 10万 )最高为 1992年 (77 73/ 10万 ) ,伤寒发病率在甲…  相似文献   

13.
1970~2001年南平市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南平市 1970~ 2 0 0 1年三十余年伤寒疫情 ,重点是延平区 2 0 0 1年发病情况。我市伤寒疫情较为平稳 ,三十余年间共报告病例 2 0 7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4 4 9/ 10万 ,发病率在 0 .84 4 / 10万至 8.5 4 2 / 10万之间 ,1989年有一发病高峰 ,近年有下降趋势 ,但仍存在地方性流行 ,延平区疫情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泗阳县伤寒流行情况,掌握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泗阳县2001~2010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10年泗阳县累计伤寒发病4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38/10万。年发病率,2007年最高,为0.62/10万。年均发病率,来安社区最高,为0.80/10万;男性为0.40/10万,女性为0.36/10万;0~14岁为0.37/10万,15~34岁为0.46/10万,35~59岁为0.27/10万,≥60岁为0.53/10万。40例病人中,8~11月发病的占70.00%;农民占70.00%,散居儿童占12.50%,学生占12.50%;临床诊断的33例,病原学诊断的7例(伤寒6例,甲型副伤寒1例)。[结论]2001~2010年泗阳县伤寒疫情处于较低水平,病原学诊断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省伤寒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986年为8.03%/10万,87年为15.37%/10万,88年为17.09/10万。为控制疫情、消灭传染源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收集了15个县、市286株伤寒沙门氏菌,经系统生化反应及血清学等鉴定,对其中230株Vi抗原丰富的菌株进行了Vi噬菌体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菌株来源:230株伤寒沙门氏菌大部分为各县、市医院从病人血液或粪便中分离而得;部分为各县、市防疫站对上一年伤寒病人作带菌者调查  相似文献   

16.
通州市疾病监测点1983~1997年伤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我市伤寒流行因素 ,我们对通州市疾病监测点1983~ 1997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通州市 1983~ 1997年伤寒疫情年报资料。人口资料来自通州市统计局提供的 1983~1997年人口年报资料。流行因素调查资料为我站专业人员于 1986年 5月在监测点进行了伤寒传播因素的 1∶ 1病例对照调查。1.2 伤寒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2 结果2 .1 发病率 监测点内 1983~ 1997年每年平均发病率47.71/ 10万 ,全市年平均发病率 2 3.0 4/ 10万 ,监测点内历年发病率均…  相似文献   

17.
伤寒、副伤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每年发病例数高达3000~5000余例,近10年年发病率在6/10万~13/10万之间波动,以1995年为最高(达13.38/10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在全国发病率排第4~5位,位于贵州、云南和浙江省之后,是我国伤寒、副伤寒重点控制的省份之一。全自治区每年屡有局部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其中乡镇或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是发生水型暴发的重要地点,发生频次占全自治区暴发疫情的一半以上。现将2001-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动态,为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新疆疫情统计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对该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3.12/10万,年均死亡率0.00048/10万,年均病死率0.0153%。全年8-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9起,多数发生在喀什地区。结论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平缓下降趋势,但有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优势茵型仍是伤寒沙门茵。  相似文献   

19.
于杰 《预防医学论坛》2003,9(4):477-478
[目的 ]探讨安阳市伤寒流行特征 ,掌握其流行规律 ,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对安阳市 195 3~ 2 0 0 1年伤寒疫情、个案调查与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 195 3~ 2 0 0 1年 ,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 10 0 8/10万 ,病死率为 0 3 6%。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病率在 3 0 0 /10万以下 ;疫情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 ;发病高峰为 8~ 11月 ;高发人群为 2 0~ 49岁年龄组 ,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居多 ;临床表现多为轻型和不典型。 [结论 ]控制伤寒发病的关键是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普及卫生知识 ,改变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 ,加强疫情监测是降低伤寒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1988~1993年德清县伤寒共报告登记506例,年均发病率21.10/10万,远远超过WHO规定以发病率10/10万为高发疫区的指标,为了解我县伤寒发病高峰期的集中时间,本文运用圆形分布法对六年的伤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来源与方法 1.伤寒的月发病资料来自本县防疫站1988~1993年传染病年报表,年漏报率2%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