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TRAP法检测6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hTERT mRNA表达,5例正常肝脏组织作为对照。分析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7%(52/60)及90%(54/60),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24/60)及43.3%(26/60)。正常肝脏组织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与术后早期复发及包膜浸润、门静脉侵犯、肝内转移等恶性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结论: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可能是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肺癌组织端粒酶亚基的表达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端粒酶基因hTR、hTERT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否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深入了解端粒酶基因对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是在基因水平还是在转录水平。方法 采用TRAP-PCR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68例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基因hTR和hTERP的表达。结果 6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79.4%(54/68),hTR阳性率为98.5%(67/68),hTERT阳性率为91.2%(62/68)。68例癌旁组织中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但大多数癌旁组织均表达hTR(62/68,91.2%),仅7例hTERT表达阳性(10.3%),与hTR相比,hTERT同端粒酶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其一致率为89.0%(121/136),而ThTR与端粒酶的一致率为43.4%(59/136)。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可能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hTR与hTERT可能是在转录后或翻译后水平对端粒酶进行调控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点及p53,PCNA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TRAP法检测59例肺癌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4例肺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PCNA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1.3%(48/59)、77.2%(34/44)、79.5%(35/44);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0%(7/35)、8.6%(3/35)、14.3(5/35),肺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肺癌组织不同的病理类型之间、TNM各期之间以及不同的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与p53,PCNA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活化参与各型、各期和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的发生发展;端粒酶在肺癌组织高表达和正常肺组织低表达的特性,有望使端粒酶成为肺癌诊断的1种标志物;p53和PCNA均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端粒酶与p53和PCNA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肺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光  赵家明 《浙江肿瘤》2000,6(4):219-220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活性表达情况。方法:利用非放射性的PCR-ELISA反应试剂盒检测51例乳腺癌及其中20例癌旁组织和9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51例乳腺癌、20例癌旁组织和9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端粒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2.4%(42/51)、5%(1/20)和0(0/9);乳腺癌中不同组织分类之间及不同临床分期之间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在绝大多数乳腺癌中表达,其活性与乳腺癌的组织分类、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其可否作为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及预后指标.方法应用RT-PCR及端粒重复扩增方法对43例上皮性卵巢癌、11例良性卵巢肿瘤和卵巢正常组织以及4例交界性卵巢肿瘤共69份标本进行hTERTmRNA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率在卵巢癌中分别为83.7%(36/43)及76.7%(33/43),良性肿瘤中均为9%(1/11),在正常卵巢组织和交界性卵巢肿瘤中阴性,其差异在卵巢癌与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间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4及0.0001).hTERT及端粒酶阳性率在某些预后因素如肿瘤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转移之间的差异皆无显著性.结论卵巢癌中存在高频率的hTERT表达及端粒酶激活,表明hTERT作为端粒酶的催化亚基,在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激活中起关键作用.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可望作为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而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但其预后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bcl-X/L的表达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银染法检测45例食管鳞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癌组织进行了hTERT及bcl-X/L表达的检测。结果: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2.2%,hTERT及bcl-X/L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4%及71.1%,bcl-X/L的蛋白表达及hTERT的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均有相关性。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hTERT及bcl-X/L的表达阳性率均较高。hTERT及bcl-X/L的表达对端粒酶活性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卵巢癌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43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行首次卵巢癌细胞减灭+淋巴结清扫术,采用TRAP-PCR-银染法测定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RT—PCR法测定hTERT基因的表达;抗生素一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P)免疫组化法检测hTERT蛋白的表达。术后予顺铂+环磷酰胺(A组)、顺铂+紫杉醇(B组)、顺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C组)全身化疗6.5(6~8)个疗程,选取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残存、血液CA125水平在正常范围者30例(A组13例,B组11例,C组6例)行二次探查术,术中取原病灶周围组织活检,测定其端粒酶活性、hTERT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随访3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结果43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化疗前端粒酶活性的高低与病理类型、病理分级、FIGO分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3组化疗方案均有下调端粒酶活性的作用,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8.37%、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下调端粒酶hTERT蛋白的表达较明显(P〈0.05)。化疗后hTERT蛋白的表达较化疗前明显下调(P〈0.05),但患者5年生存率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卵巢上皮性癌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的作用,顺铂+紫杉醇化疗后端粒酶活性下调明显,但未能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可能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及9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在恶性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组中分别为83.33%(25/30)和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5963;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与前两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端粒酶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在卵巢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有望作为卵巢上皮性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肺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作为肺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法),对32例原发性肺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以7例肺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32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及良性病变组织(P<0.001),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4.4%,癌 旁组织为9.4%,在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中其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端粒酶激活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以成为一种用于肺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并在肺癌的基因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显示端粒酶的活性。结果: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性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结论:端粒酶的原位检测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端粒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性检测58例TCC组织、10例癌旁膀胱粘膜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TCC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6.2(50/58),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中端粒酶均为阴性。结论 T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癌旁膀胱粘膜组织。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端粒酶活性的强弱分布不同。端粒酶活性可作为TC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以及端粒酶亚单位组分(hTERT、hTR)的表达与食管上皮细胞永生化和恶性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HPV18E6E7基因诱发的人胎儿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SHEE和恶性转经细胞系SHEEC,通过Southern blot检测端粒长度(TRF),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RT-PCR研究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端粒酶RNA成分(hTR)的表达。结果:SHEE细胞和SHEEC细胞的端料平均长度比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的明显缩短,但稳定维持在一定长度范围内。SHEE细胞和SHEEC细胞均具有端料酶活性,并均有hTERT和hTR表达。结论:端粒酶表达活化使端粒维持在一定长度是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和恶性转化细胞SHEEC能够稳定分裂增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上消化道肿瘤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免疫组化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对87例上消化道癌和27例癌旁正常粘膜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食管癌端粒酶检测的阳性率为81.5%(44/55),癌旁正常粘膜为17.6%(3/17);贲门癌阳性率为100.0%(12/12);胃癌阳性率为85.7%(18/21),癌旁正常粘膜为20.0%(2/10)。结果表明食管癌及胃癌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分析端粒酶催化亚基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52例各型乳腺癌病理样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TRAP-ELISA方法)和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mRNA表达检测(RT-PCR).同时还比较了同一样本的癌组织和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hTERT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样本中94%呈端粒酶阳性,癌旁组织中有部分样本(2/35)呈弱阳性;hTERT(P<0.01).结论认为端粒酶活性可能成为乳腺癌恶性程度或肿瘤易发指标,并且有可能采用更为廉价的RT-PCR进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丁昂  童赛雄  冯平  秦新裕 《中国肿瘤》2006,15(9):623-627
[目的]探讨hTERT—siRNA对GBC—SD端粒酶活性、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侵袭、hTERTmRNA、hTERT蛋白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在质粒pGCsi—H1/GFP—hTERT干扰后,采用端粒酶TRAP、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BC—SD端粒酶活性、hTERT基因和β-catenin基因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光吸收法检测SDH活性,运用Transwell小室了解癌细胞侵袭情况,[结果]pGCsi—H1/GFP—hTERT对GBC—SD端粒酶活性、SDH活性、侵袭、hTERTmRNA、hTERT蛋白均有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升高而增强。pGCsi—H1/negative对上述指标无明显抑制作用,与pGCsi—H1/GFP—hTERT抑制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GCsi—H1/GFP—hTERT通过降低hTERT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进而抑制端粒酶、SDH活性及其侵袭力。  相似文献   

18.
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端粒酶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方法检测了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33例癌旁组织、4例肝转移癌及其4例癌旁组织、6例肝良性肿瘤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0.9%。33例癌旁组织中,有9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27.3%。4例肝转移癌端粒酶活性均阳性,4例癌旁组织中,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6例肝良性肿瘤中,仅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6例正常肝组织端粒酶表达均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肝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而良性和正常肝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少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0例大肠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组织(P〈0.005)。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将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通过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来协助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在卵巢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诊断,鉴别,预后评价方面的意义。方法 用PCR-ELISA法检测73例卵巢肿瘤组织,22例癌旁组织,24例癌性腹水及1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恶性卵巢肿瘤,癌性腹水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7.5%(49/56)和79.2%(19/24),较良性肿瘤11.8%(2/17)和正常卵巢组织均有显著差别(P<0.05),癌旁组织也有明显的表达(4.5%),而15例正常卵巢组织无一例检测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性质鉴别,监测良性肿瘤的恶化及预后估计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