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穴位埋线组、中药组、穴位埋线+中药组3组,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中药组给予中药汤剂治疗,穴位埋线+中药组采用上述两组治疗方法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穴位埋线组与中药组和穴位埋线+中药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一般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期间168例慢性胃炎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从慢性胃炎辨证论治入手,研究慢性胃炎中药治疗的一般规律。结果慢性胃炎的症状,共计32种,胃痛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脘腹胀满;慢性胃炎以肝胃郁热型和脾胃虚寒型证候最为常见,约占3/5。慢性胃炎患者之所以普遍病程长、体质差,与血瘀病机有关。其实,血瘀应当发生于气滞之后,气滞才是慢性胃炎贯穿始终的病变。统计168例病历中所用中药,共计92味,慢性胃炎常用药使用频率分析结果:陈皮使用频率最高,茯苓稍次,其下依次为砂仁、半夏、白芍、生姜、大枣、延胡索等。结论慢性胃炎具有15个主要症状表现,慢性胃炎以肝胃郁热型和脾胃虚寒型证候最为常见,治疗慢性胃炎常用药为陈皮、茯苓、砂仁、白芍、生姜、大枣、延胡索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蔡淦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胃炎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蔡淦教授131例治疗慢性胃炎的医案,录入Access数据库中,基于SPSS及Clementine软件的频数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与关联规则对患者的证型分布、用药规律、证型与用药的关联、药物之间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1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肝胃不和证占50.38%;蔡老常用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为陈皮、制半夏、茯苓、炒白术、生甘草等等;证型与中药之间有一定关联规律,例如与肝胃不和证呈正相关的中药为柴胡、莪术、枳壳、木蝴蝶,与脾胃湿热证呈正相关的中药为苍术等;药物亦有一定的关联规律,如藤梨根与莪术,枳实与蒲公英、浙贝母,等等。结论:蔡淦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以通为用",以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等法,切中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机。数据挖掘的结果能客观反映蔡淦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胃炎的辨证与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理气活血中药对慢性胃炎胃动力的影响以及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将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理气活血中药治疗的1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组,与采用常规疗法的334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利用三维超声对其胃功能进行测定,以研究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加入了理气活血中药的观察组疗效较好,治疗后患者的胃动力明显得到了改善.结论:理气活血中药对慢性胃炎胃动力有积极的影响,对于患者胃动力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我院85例治理慢性胃炎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了解我院临床使用汤药治理慢性胃炎的情况,探讨其临床用药特点。方法:抽取我院中医门诊慢性胃炎的中药处方1780张,统计每张处方中各种中药出现的频率。结果:在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中以补益药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理气药和消食药等。结论:中药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面,疗效确切,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7,(4):543-544
幽门螺旋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甚至胃癌的发生关系紧密,根除HP对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转归和预防有重要作用。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HP的耐药性明显上升,如何降低耐药性,根除HP成为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主要方向。本文对近年来西医,中医(单味中药、复方中药、针灸推拿埋线),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做一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显示,脾胃湿热证与慢性胃炎相关,是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具有抑杀Hp作用的中药以清热化湿药为主;而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在中国广州市及越南河内市进行,旨在分析慢性胃炎人群的中医证型分布及探讨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中药使用特点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证候归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广州组多用健脾补气、疏肝解郁、清热化痰中药,河内组多用疏肝解郁、抑酸、活血止痛、补气健脾中药。[结论]同一个诊断、同一个诊别诊法的情况,广州与河内的中药材使用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针灸结合温中健脾中药治疗慢性胃炎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温中健脾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及针药并用组3组,针刺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中药组予自拟温中健脾方治疗,针药组采用上述两组方法综合治疗。结果:疗程结束后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与针刺组及中药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9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秦亮甫教授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成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6个月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6个月后临床疗效,针药组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P〈0.05。结论 针药组在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面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  相似文献   

11.
杨文华教授认为骨髓纤维化的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瘀阻脏腑;湿毒内蕴、毒瘀内结;因虚致瘀、因瘀致虚。杨文华教授认为骨髓纤维化的治疗应遵个体化,分期治疗。根据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杨文华教授在活血化瘀的同时,注重软坚散结类药物的使用。杨文华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骨髓纤维化临床上辨证可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夹瘀、阴亏血瘀、阳虚血瘀、毒热血瘀。无论哪种证型,总以"血瘀"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针对血瘀不同证型,分别应用不同的化瘀法。杨文华教授在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外治作用,运用中药研末外敷体表直接给药,经皮肤吸收后,药力直达病所,作用迅速有效,且可避免口服经消化道吸收多环节灭活作用及一些药物内服带来的毒副反应。杨文华教授治疗骨髓纤维化强调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辨清病位,善辨脏腑;调节免疫,预防转白;专药对药,四气五味。  相似文献   

12.
张明妍  李启燕  徐静  张燕  高孝谦 《光明中医》2016,(16):2307-230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身体质量指数等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分类,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清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痰湿质、湿热质的患者吸烟多见,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特禀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阴虚质、痰湿质患者糖尿病发病多见,与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MI以痰湿质及湿热质患者较高,与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患者的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与平和质、特禀质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患者的总胆固醇明显升高,与气虚质、气郁质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1);痰湿质、血瘀质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阳虚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瘀质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与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明显(P0.01);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患者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平和质、特禀质、气郁质相比明显增厚(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体质分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袁国强  吴以岭 《新中医》2004,36(9):7-10
从中医奇经和络病理论探析多发性肌炎的诊治思路。指出内源奇经亏损,八脉失养,络气虚滞,外感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痹阻肌络是基本病机。确立扶元起萎,养荣生肌,健脾益肾为主,驱邪除痹,化瘀通络为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翁维良教授从事中西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擅用活血化瘀治疗心血管病及各种慢性疑难疾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翁老认为酒精性心肌病病机多属以心气(阳)亏虚为主,湿热、瘀血、痰饮、毒热内蕴为标的虚实夹杂证。治疗时,在完全戒酒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益气温阳扶助正气,同时辨证应用健脾、祛湿、活血、祛痰、解毒等祛除实邪治法,疗效肯定。文章旨在介绍翁维良教授辨治酒精性心肌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5.
林沛湘治疗慢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沛湘教授对慢性肝炎的辨治尤具心得,林老根据肝脏以阴血为本,以体为用的生理特点,及《内经》有关正虚邪凑的发病理论,认为,慢性肝炎的病机,主要是阴血不足及气阴两虚,肝体失养,使湿热、淤血等病邪乘虚作祟。在治疗上,制定了补虚以养阴血及益气为主,祛邪以清热利湿、凉血为要,慎用行气疏肝之品,避免更耗肝液等措施,临床效验颇显。作者将林老治疗本病的经验例举了肝阴血虚证、肝气阴虚证,肝脾两虚证、湿热蕴结证,并举验案四则,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16.
肺癌西医病位在肺,中医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病机为气、痰、湿、血、阴、阳、毒等相互交织,辨证分型以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阴虚型4类为主,配合西医的分型可初步将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腺癌与阴虚毒热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小细胞肺癌与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肺泡细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血两虚证相结合,形成相对应关系,相互借鉴参考,以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信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阳虚血瘀证是血栓前状态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结论:聚类分析对于中医证候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证候的归纳提供相对可靠的辨证依据,为辨证治疗用药及科学地评估中医疗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5-27
目的 :观察常州市高血压前期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为早期防治高血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高血压前期2 015例和血压正常者436例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判定并采集相关临床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常州市高血压前期人群常见体质为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以阴虚质多见。2对高血压前期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6个进入回归方程的相关体质因素有:平和质、湿热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气郁质。3不同性别人群体质有差异性,男性高血压前期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阴虚质,女性高血压前期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血瘀质。结论: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为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需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体质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9.
苏行  何立群 《辽宁中医杂志》2014,(4):616-618,I0001
目的:分析8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的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肾病科2011年9月-2012年4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活检患者病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FSGS与MCG在15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年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龄段多见。IgAN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FSGS、MN、GML、MCG、MsPGN。中医证型中脾肾气虚为目前临床上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随治疗时间延长,疾病后期气阴两虚证逐渐增多,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FSGS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IgA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M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MCG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较多;MsPGN患者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占多数;GML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后四者在疾病进展中也出现明显的血瘀与湿热证。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26-928
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多重耐药菌(MDR)肺炎中医辨证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热、痰、瘀是主要病机因素。临床上在运用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等辨证治疗的同时,注重补虚扶正、活血化瘀、通腑行气等,往往能提高治疗ICU老年MDR肺炎的疗效,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