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盛格阳证系由阳气过衰、阴气过盛,逼迫衰弱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阳虚是其本质。笔者临证治验阴盛格阳证两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红华 《新中医》1995,27(2):14-15
  相似文献   

3.
少阴病多由素体阴虚、阳虚或由其他疾病失治、误治转变而致。临床表现:恶寒怕冷,四肢厥逆,小便清长,萎靡倦卧,或真寒假热,脉微细等。笔者近年来治疗少阴病3例,疗效满意。兹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阴盛格阳证系由阳气过衰、阴气过盛,逼迫衰弱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阳虚是其本质。笔者临证治验阴盛格阳证两例,现报道如下。1阴盛格阳于上俞某,男,68岁,2007年4月6日就诊。诉面部潮红、  相似文献   

7.
8.
仲景著《伤寒》示人以六经辨证之大法。然其医理奥博难解,三阴篇最为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阴者无殊,腹胀不大便与阳明者略同,始可发汗似太阳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阳之有热上炎。“脉微  相似文献   

9.
10.
11.
宋俊生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61-561
强责少阴汗致衄一例探析宋俊生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衄血既是中医的一个病证,亦为多种疾病兼症。笔者最近于临床中主治1例衄血患者,其病机多与“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伤...  相似文献   

12.
13.
余20多年应用《伤寒论》少阴病寒化证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颇有效验。现举治验五则如下:一、少阴阳虚阴寒内盛:肖某,男性,52岁,农民,1972年8月25日初诊。患者因操劳过度,素体阳虚,因淋雨后开始恶寒身重,神疲欲寐。他医从外感寒湿论  相似文献   

14.
泸产西红花饮茶治疗外科阳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小衍  许建中等 《中成药》1996,18(11):28-29
  相似文献   

15.
少阴病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从病变机理、症状体征、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少阴病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系,初步论证了少阴病与民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相关性,可以运用《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对其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6.
陈峰  刘平庄 《国医论坛》2005,20(3):19-21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全面继承《内经》关于六经的理论,结合外感病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至今,无论对于外感还是内伤杂病都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拟从少阴病角度试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心肾阳虚型的因机证治,以期拓展《伤寒论》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刘明森  韩梅 《新中医》2006,38(6):89-89
1面神经麻痹 张某,女,39岁,2003年12月21日初诊。时值隆冬外出购物,回家后自觉全身恶寒,四肢厥冷,下肢尤甚。稍后又渐感右侧面部皮肤麻木,伴全身无力,腰痛,后发现右嘴角下垂。曾在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服中药、针灸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诊见:体形肥胖,面色虚浮,神疲恶寒,右嘴角下垂,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右眼完全不能闭合,味觉不灵,舌淡、苔薄白而腻,脉沉迟无力。四诊合参,诊为面瘫,乃寒中少阴、外连太阳之太少两感证,夹伏痰上扰。治宜助阳散寒,温通经脉,兼祛风痰,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相似文献   

18.
充血性心力衰竭少阴病阳虚水停证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伤寒论》六经病证实质 ,前人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不过 ,将病证相结合进行少阴病证实质的临床研究较少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心钠素、醛固酮、皮质醇、血栓素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GF1α)、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RBC SOD)、血浆脂质过氧化物 (LPO)、血浆谷胱甘肽氧化酶 (GSH Px)、内皮素等微观指标 ,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气阴虚证患者作为对照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少阴病阳虚水停证的实质。临床资料1 病例选择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诊断和辨证分型标准参考卫生部药政…  相似文献   

19.
论四逆散证并非少阴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在少阴里虚的基础上因心肾虚损导致的心肾气化失调而出现的心肾不交,本病证病理变化以原著少阴病证辩治演变过程为依据,试从虚寒正治简要、阴阳相交转化、不交发生条件等三个方面予以揭示说明,并结合阴阳、脏象学说进一步阐述心肾不交是以肾虚、命门水火不足为本证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序和丛邪滋生等综合原因导致发生的心肾不交的病理基础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