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尿酸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中经络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尿酸水平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315例ACl中经络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各型患者血清尿酸含量与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血尿酸水平、血糖及血脂的关系.结果:315例患者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04 μmol/L,其中高血尿酸(HSUA)165例占54.6%,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患者中HSUA分别占61%和65%.结论:以痰、瘀为主证型的ACl中经络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其他证型偏高,提示高尿酸血症与血瘀、痰凝等证候相关;ACl中经络合并HSUA与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关系较与阴虚风动证、风痰火亢证及气虚血瘀证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判断脑梗死灶大小,确定血管分布区域和脑梗死类型,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而CT,MRI在起病6~24h内尚不能清楚显示梗死灶,使临床医生缺乏早期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和血管闭塞部位的客观依据。英国Bamford等提出的OCSP分型就是在不依赖于辅助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型方法,在欧洲和日本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而国内对OCSP分型法的认识与应用尚处起步阶段。为此,笔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以活血化淤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取缛较好效果,为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规律、我们于一九七五年五月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以活血化淤为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本病80例,疗效较满意。现将辨证分型观察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分析:①、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40-76岁,其中51-60岁占42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胃动素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变化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7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翌日、排便后翌日、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的血浆胃动素浓度,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4次血浆胃动素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且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各中医证型中痰热腑实,风痰瘀阻型和痰湿蒙神型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意义显著(P<0.01),随着病情好转胃动素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初步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的辨证分型,特别是痰热腑实等证型的确定及通腑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一个客观指标,将充实和完善中风的辨治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风病系临床常见病,其基本病因是:高血压病、血管壁的损伤、心脏疾病、血液本身的疾病。近数10a来对于上述4个方面研究较多,至于中风病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鉴此我们应用中西结合方法,对近年来152例中风病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与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探讨二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检测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共随机调查住院患者152例,其中脑出血67例,脑梗塞85例;男104例,女48例;平均年龄61±8岁,范围45~79岁。1.2 诊断、辨证标准:中风病西医诊断按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要点[1],中医辨证按1986年中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当日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结果:本组168例AIS患者中,中经络类占比更高,达78.57%,中脏腑类则占21.43%。中经络类中,以实证居多,达63.69%,其中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最为常见,达36.90%;中脏腑类中,以闭证居多,达14.29%,其中风火上扰清窍证最为常见,达5.95%。经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及脑卒中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及TOAST分型分布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AI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病因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 (急性脑血管病 )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近 10年来,国内外对中风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已经明确了某些独立和/或非独立的危险因素;对于可干扰的危险因素进行各种有效干预,肯定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MS)中经络不同证型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方法106例IMS患者于入院始发状态下进行辨证分型,抽血采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等炎性因子的水平,比较不同证型间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IMS始发状态下各证型中风痰瘀阻证所占比例最高(43.40%),实证所占比例为78.30%,实证炎性因子水平高于虚证(P<0.01)。结论 IMS中实证炎性反应较虚证更为强烈,炎性因子可以作为辨证分型和愈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急性中风CT诊断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头部CT断层扫描的检查方法,从病变性质、病灶范围等方面观察分析了急性中风患者不同证型的影像特征与各型之间的差异,以探讨不同证型的病变基础。为从影像学角度研究证的实质及辨证分型诊断提供客观依据。1 资料与方法 中风患者206例,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考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的“中风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均经临床主治医师以上认定。属中经络型者144例,其中男96例,女48例,年龄37~50岁33例,51~6O岁42例,61~70岁56例,71~82岁13例。首次发病者83例,有中风病史者61例。主要症状为偏  相似文献   

10.
李信铭 《光明中医》2015,30(2):346-34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接收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6例,参考组阿司匹林、丹参注射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中医证候给予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BI、NIHSS等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I、NIH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缓解脑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尿酸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10 2例ACI患者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 18例 ,风痰瘀阻 2 1例 ,痰热腑实 2 0例 ,气虚血瘀 2 8例 ,阴虚风动 15例 ,测定各型患者血清尿酸含量 ,并与 2 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对照组与ACI患者比较 ,两者间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 2 =2 .5 2 ,P >0 .0 5 ) ,但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阴虚风动型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 ,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高于对照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 0 .0 5 ) ,肝阳上亢组型、痰热腑实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以“痰”、“瘀”为主证型的ACI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其他证型偏高 ,提示高尿酸血症有血瘀、痰凝等证候者 ,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对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脑卒中可能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腑排毒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辨证通腑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理论依据、适应证、临床指征及其四种具体方法 ,即 :平肝熄风 ,通腑排毒 ;清热化痰 ,通腑排毒 ;活血化瘀 ,通腑排毒 ;滋阴润燥 ,通腑排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心脏损害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82 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心电图改变与治疗后1~6 周内心电图变化作定期对比观察。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心脏损害心电图呈现多种异常改变, 其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为最高占67.1% , 其次心肌供血不足占32.9% , 但经过4~6 周积极治疗后好转率达84.1% 。结论:本资料研究表明, 脑卒中继发心脏损害随脑部症状好转而逐渐恢复, 原因在于积极有效地控制脑水肿是关键。稳定血压、维持水电平衡、改善血液流变学等, 对减轻心脏损害亦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型与Hp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对 5 0 0例 F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 H p检测 ,分析 F 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 Hp感染的关系。结果 :5 0 0例 F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 14 4例 ( 2 8.8% ) ;气滞血瘀型 5 7例 ( 11.45 % ) ;食积停滞型 75例 ( 15 % ) ;寒热错杂型 5 2例 ( 10 .4% ) ;混合型 172例 ( 34 .4% )。 Hp感染以气滞血瘀型、食积停滞型和寒热错杂型较高分别为 72 % ( 41/ 5 7)、 68% ( 5 1/ 75 )和 70 % ( 36/ 5 2 ) ;而以脾胃虚弱型和混合型感染较低为 40 % ( 5 7/ 14 4)和 5 1.7% ( 89/ 172 )。结论 :FD的 Hp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丹参金对大鼠和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丹参金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垂体后叶素(Pit)诱发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致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丹参金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丹参金显著对抗Pit诱发的大鼠心电图T波变化(P〈0.05,P〈0.01);抑制心肌缺血麻醉犬∑-ST、N-ST的升高,减少CK、LDH的释放(P〈0.05,P〈0,01)。结论:丹参金对Pit诱发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所致的麻醉犬心肌缺血具有显著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在急慢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及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对心肌及左室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15 2例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TCA并植入支架治疗的AMI患者,按AMI前有无心绞痛分为慢性心肌缺血组(A组)和急性心肌缺血组(B组) ,每组再按有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管分成2亚组。在PTCA术中,判定梗死相关血管(IRA) ,并评估干预前梗死相关血管的侧支循环情况,在PTCA治疗及支架植入术后,即刻再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对IRA血流进行TIMI分级评价。术后第3周使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显像仪测定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行节段室壁运动分析。结果 A组形成侧支循环例数较B组多,LVEF明显高于B组,左室室壁瘤形成的例数明显少于B组,CK -MB和CK峰值均明显比B组低,A、B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在A、B组中各亚组比较,有侧支循环亚组的LVEF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亚组,左室室壁瘤形成的例数、CK -MB和CK峰值明显较无侧支循环亚组低,2亚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急慢性心肌缺血在发生AMI时,均可形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而在慢性心肌缺血中,侧支循环形成较好,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AMI相关区域心肌的活性,限制AMI直接急诊PTCA并植入支架后的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室壁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黄芪生脉饮对在体小型猪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效应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2 4只小型猪随机分 4组 ,即空白对照组 (生理盐水 ,0 .7g/ (kg·d) )、黄芪生脉饮小剂量组 (0 .7g/ (kg·d) )、黄芪生脉饮大剂量组 (2 .1g/ (kg·d) )、生脉饮组 (0 .7g/ (kg·d) )。连续灌服 7d并记录整体猪出现的反应 ,观察其心脏血流动力学 (BP ,LVSP ,LVEDP)变化及梗死心肌占心室质量的百分比。结果 黄芪生脉饮组小型猪均未出现异常反应 ,冠脉结扎后黄芪生脉饮组与生脉饮组BP ,LVSP的降低和LVEDP的升高程度均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梗死区占心室总质量 (6 .2 3± 0 .39) % ,黄芪生脉饮大剂量组、生脉饮组分别为 (5 .5 5± 0 .4 7) %和(5 .6 7± 0 .35 ) %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黄芪生脉饮能显著缩小在体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心肌梗死范围 ,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 ,为黄芪生脉饮应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中脏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NEIN)功能在临床诊断上的结合点。方法 用中脏腑实验性诊断参考指标与中脏腑主要证候量值 (风证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中脏腑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免疫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 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 5项指标测定值均显著高于中经络和对照组。结论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测定可作为中脏腑微观辨证或临床实验性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