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人群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重组 (酵母 )乙型肝炎疫苗用于人群的免疫效果。方法  1997- 2 0 0 2年 ,在对人群HBV感染指标 (HBsAg、抗 -HBs、抗 -HBc)测定的基础上 ,对易感人群进行重组 (酵母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2 0 0 3年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研究人群中抽取 5个研究人群 ,进行一般状况和HBV感染指标测定 ,以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接种针次接种重组 (酵母 )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 不同年龄的易感人群接种重组(酵母 )乙型肝炎疫苗HBsAg、抗 -HBc阳性率明显低于未接种组 ,抗 -HBs阳性率明显高于未接种组。 4 5岁以下人群免疫效果较好 ,抗 -HBs阳性率在 76.29%以上。免疫后 1- 5年 ,HBsAg阳性率维持在 1%以下 ,抗 -HBs阳性率保持在 77.66 %以上。不同接种针次效果不同 ,接种 1针次重组 (酵母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较差 ;接种 2针或 3针免疫效果较好 ,抗 -HBs阳性率保持在 75.76 %以上。结论45岁以下易感人群接种重组 (酵母 )乙型肝炎疫苗能够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社区儿童接种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的免疫效果。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儿童接种HepB后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儿童HepB首针(HepBsub1/sub)及时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及全程接种率均逐年上升。抗-HBs阳性率86.12%,HepB保护率91.74%。2006年随机抽检<15岁儿童735人,与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前的1991年相比,HBsAg阳性率1.09%,HBsAg阳性率下降了85.69%;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65.71%、8.0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Isup2/sup=346.70、12.30,IP/I均0.01);102名抗-HBs阴性儿童复种大剂量HepB后抗-HBs阳性率79.41%;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sup2/sup=15.61,IP/I<0.01)。结论社区儿童接种HepB有很好的免疫效果,抗-HBs阴性儿童复种大剂量HepB能提高抗-HBs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其自身抗体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4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69例慢性乙型肝炎成人和15例正常儿童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滴度、核型和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的阳性率。同时检测患者的ALT、AST,对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取肝活检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组总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9.0%,较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为低(P<0.05)。(2)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组检出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有3例滴度为1:320;ANA核型全部为均质型;仅有1例SMA阳性,未见其他自身抗体阳性。(3)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自身抗体阳性组的ALT、AST水平均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5)。(4)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自身抗体阳性组肝脏病理G>2者占43.8%,较自身抗体阴性组G>2者(16.2%)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儿童中也有一定比例存在自身抗体,但较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低。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检测慢性乙...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母源性抗-HBs对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抗体应答的影响.方法 定量检测43例抗-HBs阳性和29例抗-HBs阴性孕妇分娩前及其足月新生儿脐动脉血、第2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2.5个月的抗-HBs水平.结果 43例抗-HBs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脐血抗-HBs均阳性,其抗体水平与母体高度正相关(r=0.98,P<0.01),1月龄时仍有42例股静脉血抗体阳性;29例抗-HBs阴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和1月龄时抗-HBs均阴性.第2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2.5个月,两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均为100%,但母源性抗体阴性组平均抗-HBs活性浓度为163 mIU/ml,明显高于母源性抗体阳性组的94 mIU/ml(P<0.01);母源性抗-HBs大于1 000 mIU/ml的5名婴儿中,3名在接种第2针疫苗后没有产生主动抗体应答.结论 母源性抗-HBs可抑制乙型肝炎疫苗前两针接种后的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东城区423名儿童乙肝疫苗免后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东城区 3~ 12岁儿童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状况 ,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 8个调查点中的 3~ 12岁年龄段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 ,应用放免分析法检测HBV 3项指标。对抗 -HBs阴性或小于 10mIU/Ml者进行 2 5、5μg加强免疫一次 ,免后一至三个月内进行抗 -HBs检测。 结果 东城区 3~ 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 0 .2 % ;抗 -HBc阳性率为 5 . 2 % ;抗 -HBs阳性率为 5 2 . 0 % ,儿童乙肝保护率为 93. 2 % ,儿童血清表面抗体平均滴度为 73. 4 6mIU/Ml。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抗 -HBc阳性率、抗 -HBs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共对 15 2名儿童进行加免一次 ,免后总的抗体阳转率为88. 8% ,总的抗体平均滴度 10 0 80mIU/mL ,2 5 μg和 5 μg加免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东城区 3~ 12岁儿童乙肝免疫状况良好。儿童出生后 ,按 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的阻断乙肝传播 ,无论应用血源型疫苗还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均能达到很好的保护效果,并可维持12年之久;对抗-HSs阴性儿童只需加强接种惭肝疫苗2.5μg和5μg一次即可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浙江省儿童基因工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5~11年抗体阴性者不同乙肝疫苗、不同针次加强免疫效果。 方法 2009年9月在浙江省台州市、丽水市、衢州市选择1周岁内完成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5岁以上儿童4407例,采集静脉血,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选择免前三项指标全阴者2164例,按0、1、6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第1、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间隔1个月采血,免后检测抗-HBs。 结果 通过对接种第1、3剂次乙肝疫苗后1个月检测抗-HBs,其抗体阳转率大于95%以上,不同疫苗接种3剂次与接种1剂次免疫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实施以来,疫苗免疫效果良好,但抗-HBs阳性率存在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的趋势,建议对5岁以上免疫儿童实施加强免疫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顾南翔 《临床荟萃》1996,11(24):1136-1137
为探讨儿童免疫功能异常、抗病能力低下与HBV携带的关系,1992~1993年间,我们对住院儿童(住院组)及幼儿园入园前体检儿童(对照组),各采样525人,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HB)的五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并分析了几种携毒模式和构成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1986年7月对196名医护人员进行了乙肝疫苗预防注射,并连续3年观察免疫效果,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接种对象:196名医护人员,免疫前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记(HBsAg、抗—HBs、抗HBc)均阴性。按年龄分为三组:17~30岁;31~45岁;46岁以上。各组例数分别为82、63、51人。二疫苗来源:疫苗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疫苗蛋白含量20ug/ml。免疫程序:采用0、1、6免疫程序,即全程接种三次,首次接种为0月,其后1个月和6个月再各接种1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规划免疫后出生的儿童血清学状况,评价乙肝疫苗(HepB)接种效果。方法按照抽样方案要求,随机调查267名1~14儿童,并采集其血清进行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检测,对HBsAg阳性者再进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的检测。结果信阳市浉河区1~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2.25%,抗-HBs阳性率为89.14%,HBV感染率为28.84%,不同年龄组和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信阳市浉河区通过14年HepB的接种,农村地区近90%的儿童产生了乙肝保护性抗体,可以有效阻断乙肝在儿童间的传播,但应提高新生儿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阻断母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和流行率。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特点,探讨自身抗体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150例乙型肝炎患者(HBV组)、3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AIH组)和10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肝特异性蛋白抗体(LSP)、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抗心肌抗体(AHRA)、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SLA/LP)、抗线粒体II型抗体(AMA-M2)、肝溶质抗原I型(LC-1)等自身抗体,并进行分析。结果 HBV组ANA、LKM-1、SAMA、AMA-M2、APCA阳性率分别是12.67%、0.67%、0.67%、0.67%、0.67%,而且阳性滴度都低于1∶320,阳性结果中89.47%滴度都处于1∶100,均低于AIH组,以高滴度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DNA阳性组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DNA阴性组(P0.05),ANA阳性组和阴性组肝功能有差异,ANA阳性组的AST、ALT明显高于ANA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比滴度较低;HBV引起的自身免疫紊乱尤其是病毒处于复制状态是造成机体免疫损的机制之一,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大兴区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血清乙肝病毒 (HBV)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分析接种疫苗后乙肝疫情报告资料 ;采取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区 3- 12岁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 ,并收集血清标本 ,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表面抗原 (抗 -HBsAg)、表面抗体 (抗 -HBc)、核心抗体 (抗 HBc)。结果共调查 3- 12岁儿童 4 35名 ,表面抗原阳性 1名 (阳性率为 0.2 % ) ;核心抗体阳性 1名 (阳性率为 0.2 % ) ;表面抗体阳性 202名 ,阳性率为 46.4 % ,表面抗体滴度 (GMT)为 72.5。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 ,乙肝发病率由 90年代的 11.2/ 10万 - 22.9/ 10万降至 0.4 / 10万。表面抗原携带率由 3.2%降至 0.2 % ,下降约 92.8%。结论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国产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及持久性。 方法 选择119名7~13岁儿童分为两组,分别接种国产和进口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采用血清抗体膜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的抗水痘病毒抗体水平。 结果 接种国产疫苗和进口对照疫苗6周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160.7和1∶204.0,免疫成功率分别为96.7%和100%,两组免疫成功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96和0.496,);接种国产疫苗1年后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接种6周后的抗体水平(P0.001)。 结论 国产疫苗与进口对照疫苗具有同样良好的免疫原性,但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泾阳县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儿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方法 将受检儿童分组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1 283例儿童HBsAg阳性16例,阳性率1.24%;抗-HBs阳性550例,阳性率42.87%.幼儿组未检出HBsAg阳性,小学组和初中组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3.11%和1.29%;3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40%、41.61%和36.77%.结论 该县儿童HBsAg携带率较低,抗-HBs阳性率也相对较低,且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提示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必须及时检测抗-HBs的产生情况,应重视对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必要的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作为消化性内镜前传染性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四个项目快速检测方法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015年4月13日~4月20日共561例急诊筛查传染性指标四项的住院门诊患者,同时用免疫层析法和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平行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对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出的阳性结果用ELISA方法复检,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561例标本免疫层析法检测阳性标本数HBsAg11例(1.96%),抗-HCV11例(1.96%),抗-TP19例(3.39%),抗-HIV-1/2 5例(0.89%),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阳性标本数HBsAg11例(1.96%),抗-HCV4例(0.71%),抗-TP8例(1.43%),抗-HIV-1/2 3(0.53%)例。两种方法阳性标本经ELISA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例数分别为:免疫层析法HBsAg11例(100%),抗-HCV2例(18.18%),抗-TP8例(42.11%),抗-HIV-1/2 0例(0),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HBsAg11例(100%),抗-HCV2例(50%),抗-TP6例(100%),抗-HIV-1/2 0例(0)。结论在临床快速筛查HBsAg、抗-HCV、抗-TP、抗-HIV-1/2时,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法较免疫层析法复检率低,复检后阳性率高,相对更为经济、高效、准确。  相似文献   

15.
抗线粒体抗体 (antimitochondrialantibody ,AMA)已作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而抗核抗体 (ANA)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此两项检测项目同时用于肝病的诊断报道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AMA、ANA的检测 ,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是否同时存在着自身免疫性肝炎 ,从而对临床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标本 取自 2 0 0 1年 1 0月~ 2 0 0 2年 3月我院住院病人 90例 ,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 (CH)组 35例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LC)组 35例 ,急性黄疸性肝炎 (AIH)组 2 0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2 …  相似文献   

16.
张虎 《疾病监测》2001,16(3):116-118
乙型肝炎流行面广 ,传染性强 ,病程迁延 ,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对乙型肝炎治疗无特效方法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 ,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为了解乙型肝炎疫苗在不同人群中的免疫效果 ,笔者对 1 999~ 2 0 0 0年在我站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可追踪的受免疫者进行抗 -HBs阳转情况观察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观察对象 :来我站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部分受免疫者 ,最小年龄 1个月最大年龄 60岁 ,按年龄分为两个年龄组~ 1 7岁组 ,~ 60岁组。2 疫苗与接种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 ,…  相似文献   

17.
王冬梅  崔玉玲  瓮小竹 《妇幼护理》2022,2(13):3028-3030
目的 探究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 500 例 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乙型肝炎抗原与抗体进行测定。结果 500 例学龄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 免疫应答 403 例(80.60%),无应答 97 例(19.47%)。免疫应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且免疫应答比例下降显著为 1.5 岁前后。不同性别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为保证儿童安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非常必要,但 随儿童年龄增加,抗体浓度会逐渐降低,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适当增加疫苗剂量,进而提高应答率。儿童需要在接种 乙肝疫苗后定期进行抗体检测,提高对免疫防范工作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8.
萍乡铁路地区儿童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萍乡铁路地区健康儿童麻疹免疫水平。方法 :按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萍乡铁路地区 1~ 14岁健康儿童 4 81人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4 81名健康儿童中 ,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0 0 % (4 81/ 4 81) ,保护率为 6 1.75 % (2 97/ 4 81) ,几何平均滴度 (GMT)为 986 .0。不同年龄组及性别儿童的抗体保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在一定年限内麻疹疫苗 (Measlesvaccine,MV)的再免疫只能起到补漏而起不到加强作用 ,故规范接种 ,提高接种质量 ,提高麻疹疫苗有效覆盖率是确保有效免疫 ,控制疾病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军队大学生 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1年后增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在 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 5 μg 5 μg 5 μg) 1年后 ,随机抽出 2 2 0名一次增种相同厂家同一批号的乙肝疫苗 10 μg ,1月之后用ELISA法检测抗 HBs。结果  711名军队大学生用 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抗 HBs阳转率为 90 .44%( 6 43/711) ,2 2 0名增种者 1月后抗 HBs阳转率为 97.2 7%( 2 14 /2 2 0 ) ,统计学处理P <0 .0 1。所有接种者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增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军队大学生免疫效果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抗 HBc)阳性的患者和抗 HBc阴性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 10 0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者分为两组 ,A组为 5 0例 ,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抗 HBc阳性 ,B组为 5 0例 ,HBsAg阳性 ,HBeAg阳性和抗 HBc阴性。另选 30例健康体检者 ,HBV标志均为阴性 ,作为对照组。sIL 2R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 ,丙氨酸转氨酶 (ALT)采用赖氏法。结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阳性、抗 HBc阳性组血清中sIL 2R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 HBc阴性组 ,P <0 .0 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0 .0 5 ,且年龄偏向于青少年段 ,但比较HBV DNA含量在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 HBc阴性组sIL 2R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抗 HBc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一种免疫耐受的状态 ,而sIL 2R可作为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的监测指标而用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