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1998-1998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谱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入院后12小时内常规做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测,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5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25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占43.10%,有心肌酶谱改变14例,占24.13%,混合型紫癜患儿心电图、心肌酶潜异常率高,异常程度也较重,治疗后,心电图恢复较快,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临床上应将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测作为过敏性紫癜的常规检查。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同时加强心电监护,使可逆性的心肌损害得到恢复,对患儿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芳  余传庆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139-1140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发病1周内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即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脑出血(ICH)组和脑梗死(CI)组的血清心肌酶谱均高于对照组(P<0.05).ICH组的心肌酶谱高于CI组(P<0.05).脑卒中病变部位不同心肌酶谱改变发生率有差异.有颞叶损害组心肌酶谱高于无颞叶损害组(P<0.05),有丘脑损害组心肌酶谱高于无丘脑损害组(P<0.05).LDH水平与S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VD患者存在明显的心肌酶谱改变,检测其血清心肌酶谱有助于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朱岩  张洪德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2):1083-1084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变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谱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128例脑血管病变患者的心肌酶谱 ,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查体者比较 ,血清GOT、LDH、CK、α -HBDH、CK -MB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急性脑出血患者与健康查体者比较 ,血清GOT、LDH、CK、α -HBDH、CK -MB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血清GOT、LDH、CK、α -HBDH、CK -M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46例有意识障碍与82例无意识障碍患者比较血清GOT、LDH、α -HBDH、CK -M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CK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检测心肌酶对判断其病变程度、愈后及检测心脏受损情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儿肺炎血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血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小儿肺炎患儿50例(病例组)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小儿50例(对照组)行心肌酶谱检测及心电图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水平及心电图比较、病例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肺炎患儿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应把心肌酶谱检测及心电图检查列为常规检查项目,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炎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小莉  盛锡联 《河北医药》2000,22(7):535-536
心肌酶谱测定对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及观察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对小儿肺炎时心肌酶谱变化进行了观察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9例均为住院患儿 ,男 17例 ,女 2 2例 ,年龄 2月~ 11岁。除外肝、肌肉、肾、血液、脑系统疾病及肿瘤。经X线检验证实为肺炎。根据 1984年10月南京小儿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病专题座谈会小儿肺炎并发心衰诊断标准 ,分为单纯肺炎组和肺炎合并心衰组 ,分别为 2 5例和 14例。1.2 方法  (1)心肌酶谱测定 :包括乳酶脱氢酶(LDH ,正常值 5 5~ 135IU L) ,α 羧基丁酸脱氢酶 (α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心肌酶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比组,对比两者的心肌酶水平。结果脑出血患者的心肌酶出现明显的升高,与对照组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轻型、中型以及重型心肌酶水平均出现显著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肌酶水平升高,可以作为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指标以及预后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心肌酶谱水平。结果脑出血组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酶谱水平在轻、中、重型组之间比较分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都具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定病情和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肾功不全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常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根据血清肌酐、血钾水平、酸中毒、心功能情况等按病情分为轻症(血清肌酐700~1000mmol/L,血钾水平基本正常,轻度酸中毒,心功能Ⅱ~Ⅲ级)和重症(血清肌酐1000mmol/L以上,高钾血症,重度酸中毒,心功能Ⅳ级)两组,并观察治疗前后动态变化。结果 80例慢性肾功不全患者中,治疗前46例有心肌酶谱改变,占57.5%,55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占68.75%,轻症患者心肌酶谱、心电图异常率相对较低,重症患者心肌酶谱、心电图异常率高,异常程度也较重,经治疗后心肌酶谱下降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心电图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及好转。结论临床上应将心肌酶谱检测、心电图作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常规检查,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同时加强心电监护,使可逆性的心肌损害得到恢复,对患者继续治疗及预测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窒息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窒息新生儿108例,于生后24h内及生后第7天做血清心肌酶谱检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儿出生24h内肌酸激酸、肌酸激酸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及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该组患儿经治疗7d后,心肌酶谱活性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通过监测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尽早进行治疗,对减少窒息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和研究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患者的心肌损害情况,探讨心肌酶变化与预后的临床关系,提高对ACVD患者死亡综合机制的认识,改善ACVD的抢救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检测216例ACVD患者的心肌酶谱,按心肌酶谱正常、轻度异常、显著异常分别计算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数ACVD患者有心肌损害,其损害的程度与病死率有关。结论除脑水肿外,心肌损害是ACVD不可忽视的重要表现,在进行ACVD的抢救治疗过程中,要强调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特别要注意保护心脏。从而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1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结果急性脑出血组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酶谱水平在轻、中、重型组之间比较分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血肿体积组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分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与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都具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定病情和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患者血清CK、AST、LDH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306例发病3 d内ICH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值并按有无意识障碍.有无颞叶损害,有无丘脑损害分组.对AST、LDH、CK进行分组统计.与对照组267例对比分析.结果 ICH组AST(46.35±27.16)U/L、LDH(286.27±115.24)U/L、CK(363.25±215.63)U/L,对照组AST(15.81±6.95)U/L、LDH(161.86±38.05)U/L、CK(135.16±50.86)U/L,两组比较AST、LDH、C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组AST(51.63±29.01)U/L、LDH(305.71±105.43)U/L、CK(415.35±216.15)U/L,无意识障碍组AST(19.78±7.12)U/L、LDH(182.75±43.02)U/L、CK(135.16±50.86)U/L,两组比较AST、LDH、C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损害组AST(56.15±29.01)U/L、LDH(321.35±152.67)U/L、CK(392.34±131.75)U/L,无颞叶损害组AST(30.59±16.85)U/L、LDH(265.23±108.36)U/L、CK(154.36±130.56)U/L,两组比较AST、LDH、C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损害组AST(58.01±30.10)U/L、LDH(315.16±147.53)U/L、CK(241.06±142.13)U/L,无丘脑损害组AST(29.91±15.87)U/L、LDH(271.02±121.05)U/L、CK(241.06±142.13)U/L,两组比较AST、LDH、C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H患者存在明显的CK、AST、LDH变化,其程度与病变范围、部位及意识障碍程度相一致,检测血清CK、AST、LDH有助于病情的轻重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变化的资料.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心肌酶水平显著升高(P<0.01).经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可作为病情和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可能发病机理 ,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伴发脑血管意外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中13例发生各种不同的心律失常 ,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低血压。经治疗3例死亡 ,15例存活。结论心脑卒中的发病与动脉硬化、心梗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关 ,对于心梗患者在早期诊断及治疗中如做到心脑并重 ,可以减少临床漏诊率 ,从而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中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新生儿,按照有无肺炎分为对照组(健康新生儿,30例)和观察组(肺炎患儿,60例);观察组患儿中30例确诊为重症肺炎的患儿作为观察Ⅰ组,30例确诊为单纯性肺炎的患儿作为观察Ⅱ组。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心肌酶谱指标进行检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及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的心肌酶谱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CK-MB(74.56±23.14)U/L、AST(53.22±12.23)U/L、CK(345.42±43.54)U/L、LDH(476.41±62.15)U/L、HBDH(345.25±34.65)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42±4.54)、(32.41±10.12)、(156.25±14.46)、(154.52±15.36)、(105.36±22.7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Ⅰ组的CK-MB(87.34±25.15)U/L、AST(68.61±15.64)U/L、CK(396.25±53.34)U/L、LDH(526.25±72.64)U/L、HBDH(388.54±42.37)U/L均明显高于观察Ⅱ组的(62.53±15.46)、(45.32±11.36)、(315.47±30.45)、(414.58±58.35)、(310.35±33.7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改变对于新生儿肺炎的诊断、病情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血清Fractalkine(FKN)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发病3d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分别按梗死体积、梗死部位及预后评估分组。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1-3d、7d、14d和28d的血清FKN浓度,与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血清FKN浓度与脑梗死体积、梗死部位、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各时点的血清FKN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并于病后7d达高峰值;血清FKN浓度在大梗死组、皮层及伴皮层下梗死组高于其他组;依赖组各时点血清FKN浓度均高于独立组。结论FKN可作为脑缺血炎症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FKN浓度与脑梗死灶的体积、部位及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钙(Ca^2 )、馒(Mg^2 )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出血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测40例确诊为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清Ca^2 、Mg^2 含量。结果 脑出血急性期急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a^2 、Mg^2 含量显著减少(P<0.01);有意识障碍患者血清Ca^2 、Mg^2 含量明显低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0.05);死士组患者血清Ca^2 、Mg^2 含量亦明显低于存活组患者(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清Ca^2 、Mg^2 含量均下降,病情重者Ca^2 、Mg^2 下降明显,提示Ca^2 、Mg^2 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Ca^2 、Mg^2 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及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69例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68例非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及临床疗效等。结果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昏迷指数(GCS)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临床治疗情况明显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应以预防为主,规范的治疗,适时手术和血压管理是防治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后癫痫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出血(CH)后癫痫(EP)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35例CH发生EP资料的临床。结果735例中发生EP85例,发生率为11.56%;以EP大发作为主;7d以内EP发作者明显高于其他发作时间段(P<0.01),且缓解率较高(P<0.05);以出血灶位于大脑皮质者EP发生率最高(P<0.01);血肿体积越大,EP发生率越高(P<0.05);有电解质紊乱者EP发生率高于无电解质紊乱者(P<0.05);应激性血糖升高者发生EP较高(P<0.05);发生EP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发生EP者(P<0.01);CH后14d内发生EP者病死率与14d后发生EP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颅内大量出血、颅内高压、脑组织缺血、应激性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及神经递质代谢紊乱是引起CH后发生EP的主要原因。EP是CH主要病死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