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自由基主要是黄嘌呤氧化酶,导致梗死灶容积细胞肿胀.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脑自由基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细胞含水量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辽宁省肢体伤残矫形医院.材料实验于2003-05/2004-04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缺血+别嘌呤醇组脑缺血6 h,灌胃给予100mg/kg别嘌呤醇;缺血+悬浊剂组脑缺血6 h,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悬浊剂(恶喹酸溶液);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脑缺血6 h,再灌注2 h,灌胃给予100 mg/kg别嘌呤醇;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脑缺血6 h,再灌注2 h,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悬浊剂.其中别嘌呤醇组于脑缺血前48 h,24h和1 h共3次分别以100 mg/kg剂量灌胃给予别嘌呤醇.悬浊剂组同样方法给予悬浊剂.方法缺血+别嘌呤醇组、缺血+悬浊剂组的大鼠于闭塞后6 h,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于灌注后2 h测量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布采用过氧化物歧化酶免疫染色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布.②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布缺血+悬浊剂组、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染色,缺血灶内可见全部明显的染色增强.缺血+悬浊剂组的锰过氧化物歧化酶染色、缺血灶内可见血管周围轮状染色增强.同时可见染色增强的血管壁和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缺血灶内染色呈现弥漫性、稍低下.缺血+别嘌呤醇组和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铜锌过氧化物歧化酶都没有变化、在缺血+别嘌呤醇组可见血管周围染色增强,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未见弥漫性改变.缺血+悬浊剂组、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小动脉内皮细胞核肿大、中层肌细胞膨大、血管膜扩大,脑组织血管周围显著呈海绵状.缺血+别嘌呤醇组、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这些变化减轻.②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缺血+别嘌呤醇组,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低于缺血+悬浊剂组和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78.56±0.30)%,(79.08±0.33)%;(78.85±0.49)%,(79.86±0.49)%,(P<0.05)].结论别嘌呤醇可通过对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抑制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本院服用别嘌呤醇患者及因服用别嘌呤醇引起不同程度皮肤不良反应的的病例,检测其HLA-B*5801基因的携带情况,分析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服用别嘌呤醇患者的HLA-B*5801基因携带率为11.9%,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的该基因携带率高达50%(χ2=20.51,P0.05),出现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TEN)的患者100%携带有HLA-B*5801基因。结论别嘌呤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有密切相关,建议首次服用别嘌呤醇患者检测HLA-B*5801基因。  相似文献   

3.
别嘌呤醇常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痛风性肾病,其胃肠道及皮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10%,其中药疹约3%。别嘌呤醇致药疹的潜伏期长,病情重,易复发,病死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不同程度广泛损伤、内脏受累或伴有全身中毒症状。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  相似文献   

4.
重症药疹44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按型别、致敏药物分类回顾性分析44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重症药疹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21例(47.7%),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9例(20.5%),剥脱性皮炎型10例(22.7%),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4例(9.1%)。致敏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抗癫痫药(36.4%)、别嘌呤醇(22.7%)及抗生素(20.5%)。抗癫痫药致敏患者年龄小于别嘌呤醇及抗生素所致者,别嘌呤醇致敏者潜伏期长于抗癫痫药及抗生素所致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糖皮质激素用量大于其他几种类型重症药疹。结论重症药疹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发病率最高,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率最低。抗癫痫药、别嘌呤醇、抗生素为主要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ra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别嘌呤醇致DH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8例(85.71%),好转2例(9.52%),死亡1例(4.76%)。结论DHS应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首选药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临床使用较广泛。别嘌呤醇为次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能够减少尿酸合成并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别嘌呤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引起的严重药疹临床屡见报道[1]。有文献指出,别嘌呤醇是最易引起严重药疹的药物之一[2]。2013年11月我病区收治1例因服用别嘌呤醇后出现全身重症药疹及并发肝肾衰竭病人,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后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别嘌呤醇是60年代发现的一种降尿酸药物,它是次黄嘌呤的同分异构体,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进而抑制尿酸的生成.别嘌呤醇在临床上可有效地防治高尿酸引起的肾功能及肾脏结构的损伤[1];并且常规使用别嘌呤醇来降低血尿酸,其用于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比促尿酸排泄药更为合适,但不能有效的降低蛋白尿[2].别嘌呤醇常用于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实验研究中,以此为对照,评定筛选有效的中药及制剂,但是其使用剂量尚无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5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恶性疾病,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k/λ轻链蛋白即M蛋白.本病约占肿瘤发病的1%~2%,占血液系统肿瘤10%.肾损害是MM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初诊时50%以上患存在肾功能不全(也有人认为只有29%),诊断后2个月内肾功能不全患达到75%,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发病高峰为60~70岁.由于异常浆细胞恶性增生程度和浸润范围不一,具首发症状多样化,易造成误漏诊.现对我院收治的5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女,36岁.无吸烟史,情绪激动后出现剧烈胸痛.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0.05 mv,V1~V5 T波低平,10 min后自行缓解.自服消心痛10 mg,0.5 h后出现剧烈胸痛,伴面色苍白.心电图示:心室颤动,约6 min心肺复苏成功.后转入陆军总院行冠脉造影示:左前降之中段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70%,长度约20~22 mm,舒张期正常,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5 min后,重复造影示:收缩期狭窄程度>90%,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光滑,血管轻度迂曲,未见明显狭窄及阻塞性病变,冠脉起源正常,呈右优势型分布.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告了用小剂量氢氯噻嗪(50mg/日)和氨氯吡咪(5mg/日)治疗519例复发性肾结石病人5年的经验。其中约50%的病人并用了别嘌呤醇(100mg/日)作辅助治疗。全部病人均有活动性结石形成,有65%的病人伴有高尿钙症,24%伴有高尿酸症。给予小剂量氢氯噻嗪,大多数病人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睡眠行为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等,对湖南省某县1 040例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一般晚上20:00许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每晚平均睡眠时间约4 h 30 min.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者分别占51.1%、29.2%、62.8%.12.9%的老年人有午睡习惯.8.4%的老年人睡眠时相提前.[结论]农村老年人睡眠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应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当地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史昭 《临床荟萃》1994,9(20):937-938
别嘌呤醇作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痛风,尤其适用于痛风性肾病的治疗,一般较少发生不良反应.现将我院所见由于治疗痛风性肾病而服用别嘌呤醇所致白化症及红皮病(全身剥脱性皮炎)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7例别嘌呤醇所致药疹合并肾损害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嘌呤醇是临床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常用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尿酸血症、老年人肾功储备功能低下、别嘌呤醇过敏所致药疹同时伴有肾损害病人逐渐增多,本院2001年1月~2005年4月期间共收治上述病人17例,综合其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别嘌呤醇临床运用较多,对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有显效,然而其皮炎发生率竟高达3%[1].近年来,该药引起的药疹逐渐增多,其中重症药疹患者病情变化快,其临床症状多较重,病死率高.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7例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栓塞误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刘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7):1034-1035
肺动脉栓塞 (PE)症状复杂多变 ,诊断困难 ,临床常引起误诊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随着临床医师对本病警觉性和认知程度的提高、检查设备的完善 ,诊断例数逐年增多。在美国 ,每年死于 PE的患者约占死亡人数的 10 %~ 15 % ,已成为临床死亡原因的第 3位 ,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塞[1 ] 。误诊率 6 7%~ 73% [2 ] 。1 对象和方法自 1998- 0 1~ 2 0 0 3- 0 2我院共收治 PE4 2例 ,男 2 9例 ,女 13例 ,发病年龄 2 2~ 92岁 ,平均年龄 5 5岁± 16 .84岁 ,其中 5 0岁以下 18例 (4 2 .9% ) ,5 0~ 5 9岁 7例 (16 .7% ) ,6 0岁以上 17例(4 0 .4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别嘌呤醇时发生剥脱性皮炎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用药(别嘌呤醇)情况。结果: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口服别嘌呤醇出现剥脱性皮炎并伴肾功能恶化,其中3例死亡。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口服别嘌呤醇应慎重,服药时要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用药与药疹发生的关系,对比药疹的临床类型和致敏药谱在最近七年与过去十年的变化.方法:对我科2003-2010年收治的196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我科1984-1994年的198例药疹患者的资料进行时比.结果:本次调查的196例患者中占比例较大的是多形红斑型药疹52例(26.5%)、发疹型药疹49例(25.0%)、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41例(20.9%).对比既往资料,多形红斑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在所有药疹病例中的比率升高(均P<0.05).191例患者的致敏药可被确定.其中占致敏药比例较高的依次是抗生素、别嘌呤醇、抗惊厥药、中药类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中药类多引起轻症药疹,别嘌呤醇引致的药疹多为重症药疹(均P<0.05).与既往资料相比,别嘌呤醇、卡马西平、中药类药物、头孢类及喹诺酮类在致敏药中的比例明显升高(均P<0.05),而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在致敏药中的比例下降(均P<0.05).结论:我院药疹的致敏药物谱近年来已有一定的变化,是药疹临床类型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别嘌呤醇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增新  李拥军 《临床荟萃》2005,20(13):772-773
别嘌呤醇是体内次黄嘌呤的异构体,可作为黄嘌呤氧化酶(XO)的底物抑制XO,而且产生的活性代谢物羟嘌呤醇同样是一种XO抑制剂。别嘌呤醇通过这一药理作用阻断了次黄嘌呤代谢产物尿酸(UA)的生成,起到治疗痛风的作用,同时阻断了氧自由基(OFR)的生成。近年来,别嘌呤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笔者就别嘌呤醇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以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中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苯溴马隆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沈阳245医院2015-03—2016-04收治的痛风稳定期11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所用不同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单一采用别嘌呤醇治疗,观察组62例采用苯溴马隆联合别嘌呤醇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血尿酸检测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尿酸水平为(306.98±30.65)μmol/L,对照组为(351.62±34.25)μmol/L,观察组血尿酸水平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白细胞分别为(236.96±36.45)×109/L、(6.12±0.48)×109/L,对照组分别为(115.65±30.98)×109/L、(3.83±0.59)×109/L,观察组血小板、白细胞数值较对照组更接近正常值,两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4%、7.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稳定期患者采用苯溴马隆联合别嘌呤醇治疗效果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且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收治3例别嘌呤醇致DRESS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文3例因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服用别嘌呤醇后1~2周左右出现全身弥漫性皮疹伴发热、肝肾功能损伤、血液学改变,2例出现少尿,1例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经相关医技检查及病因排查均诊断为别嘌呤醇过敏,DRESS。3例均予糖皮质激素和(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病情缓解,但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1例死亡;另1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结论别嘌呤醇致DRESS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病情缓解后糖皮质激素减量应缓慢,并警惕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