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Ph+ALL患者32例,全部患者移植前均达血液学完全缓解,其中第1次缓解(CR1)期27例,CR2期5例.19例患者移植前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MR).32例中,自体移植4例,异基因移植28例.采用全身照射(TBI)+环磷酰胺(Cy)+氟达拉滨(Flu)+阿糖胞苷(Ara-C)的预处理方案.患者输注单个核细胞的中位数为5.6×108/kg,输注CD34+细胞中位数为2.94×106/kg.31例患者于HSCT前应用伊马替尼,口服,400~600 mg/d;16例患者于HSCT后应用伊马替尼,包括预防性治疗7例,剂量为300~400mg/d,治疗9例,剂量为400~600 mg/d.结果 32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全部患者预期3年总体存活率为(62.1±8.6)%,无白血病存活率为(59.2±8.7)%,复发率为(17.7±7.2)%,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6.2±8.0)%.4例自体移植患者均存活,其中3例已持续缓解14、18和67个月.对异基因移植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行HLA匹配亲缘HSCT者的总体存活率为76.5%,高于行无关供者或HLA半相合亲缘HSCT者(27.3%,P<0.05),前者无白血病存活率也高于后者(分别为70.6%和27.3%,P<0.05).移植前获得MR者的复发率为5.6%,低于未缓解者(40.0%,P<0.05),移植前处于CR1期者的复发率为12.5%,低于CR2期者(50.0%,P<0.05).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HSCT可用于治疗Ph+ALL患者,移植前获得MR或于CR1期进行移植者的预后更佳.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utcomes and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in combination with imatinib for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ALL). Methods All 32 patients with Ph+ ALL achieved hematologic complete remission (CR) at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including 27 cases in the first CR (CR1) and 5 in CR2. Nineteen patients achieved molecular remission (MR). Among 32 patients, 4 received autologous HSCT (AHSCT), and 28 allogeneic HSCT (allo-HSCT). The conditioning regimens comprised of total body irradiation (TBI), cyclophosphamide, fludarabine and cytarabine. The median number of transfused mononuclear cells was 5. 6 × 108/kg, and that of CD34+ cells was 2. 94 × 106 /kg. Thirty-one patients were administrated imatinib orally before transplantion, at a dose of 400~600 mg/day, and 16 patien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cluding 7 for prevention at a dose of 300~400 mg/day and 9 for salvage treatment at a dose of 400 ~ 600 mg/day. Results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was achieved in all 32 patients. Three-year estimate of overall survival (OS) was (62. 1±8. 6)%, leukemia-free survival (LFS) (59. 2 ± 8. 7)%, relapse rate (RR) (17. 7 ± 7. 2)% and 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 (26. 2 ± 8. 0) %. All 4 undergoing AHSCT were alive, and 3 out of them were in continuous CR with durations of 14, 18 and 67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for prognosis in allo-HSCT showed that the OS of HLA-matched sibling donors group was 76. 5 %,higher than that of unrelated or haploidentical donors group (27. 3 %, P<0. 05), and so was LFS (70. 6 % vs 27. 3 %, P<0. 05). RR in patients achieving MR at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was 5. 6 %,lower than that in those not achieving MR (40. 0 %, P<0. 05). RR in patients in CR1 at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was 12. 5 %, lower than that in those in CR2 (50 %, P <0. 05). Conclusion Imatinib improved the outcomes of HSCT for Ph+ ALL, especially to patients achieving MR at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in early stage (CR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慢性GVH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白血病患者allo-HSCT术后慢性GVHD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5个月和76d出现口腔溃疡、皮肤瘙痒、皮疹、胆红素水平增高和转氨酶水平增高,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为局限型慢性GVHD,激素治疗不佳,加用伊马替尼后症状缓解,嗜酸性粒细胞数降至正常,无不良反应。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安全、有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GVHD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复发的效果.方法 3例CML(慢性期)患者,在接受预处理后,例1接受其胞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例2接受其胞兄的骨髓移植,例3接受其胞弟的骨髓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例1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CsA)和霉酚酸酯(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例2采用CsA、短程甲氨蝶呤(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单克隆抗体预防GVHD,例3应用CsA、MTX和MMF预防GVHD.采用细胞遗传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动态监测治疗效果.移植后发生血液学复发时,给予伊马替尼口服,并行DLI.结果 例1移植后30 d行DLI,输注CD3+T淋巴细胞0.5×107 /kg,移植后50 d和70 d,再次行DLI,分别输注CD3+ T淋巴细胞1.0 × 107 /kg和2.0×107 /kg,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测提示为完全供者嵌合(DC).移植后120 d,疾病进展,给予伊马替尼400 mg/d,同时输注供者CD3+ T淋巴细胞2.5 × 107/kg.移植后180 d,STR检查提示仍为DC.患者最终于移植后17个月因髓外复发死亡.例2的染色体核型于移植后35 d转变为46,XY,XY为100%,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移植后100 d,原发病复发.停用免疫抑制剂,输入供者CD3+ T淋巴细胞3.9×107 /kg,同时口服伊马替尼500 mg/d.DLI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后30 d,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XY为100%,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患者至今无病存活53个月.例3移植后5 d造血功能获得重建,移植后60 d,染色体核型为46,XY.移植后120 d,确诊CML复发,遂给予伊马替尼400 mg/d,并行DLI,共输注供者CD3+ T淋巴细胞8×107 /kg,1个月后,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再次转为46,XY,患者至今无病存活50个月.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DLI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L复发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进展的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1月至2013年2月间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28例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价舒尼替尼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原发灶不同基因突变类型、有无再行减瘤手术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7个月(3~28个月),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3~48个月).野生型、外显子9突变以及外显子11突变患者中位PFS分别为7个月、10个月和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2个月、13个月和9个月,且前两者预后优于后者.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基因突变类型以及联合手术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进展的GIST是安全有效的.原发病灶基因突变类型可以作为舒尼替尼二线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同时联合外科干预可以改善伊马替尼耐药且局部进展的GIST患者预后,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伊马替尼是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在治疗局部复发和转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关伊马替尼耐药性的问题却十分严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耐药机制和将来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实验分为4组:移植组、低剂量给药组、高剂量给药组及对照组.移植4周后取移植静脉,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Rβ、ERK及P-PDGFRβ、P-ER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和低剂量给药组内皮下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静脉内膜显著增厚,管腔明显狭窄,高剂量给药组内膜无明显增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移植组血管P-PDGFRβ蛋白含量(P-PDGFRβ/GAPDH)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81±0.06比0.18±0.02,P<0.05),而高剂量给药组较移植组明显减少(0.32±0.03比0.81±0.06,P<0.05),低剂量给药组与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K蛋白表达亦呈同样趋势变化.结论 高剂量伊马替尼能有效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GF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7.
梁小波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3,(4):61-62
自首例胃肠道间质瘤 (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迄今的13年间,有关GIST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目前伊马替尼是转移或不可切除GIST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近10年随着伊马替尼进入GIST的治疗领域,以往不可治愈GIST病人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多数伊马替尼初始治疗有效的晚期GIST,会在2~3年内发展成伊马替尼继发耐药,原因可能与肿瘤中存在继发c-kit基因突变的多细胞克隆有关。舒尼替尼和新近的瑞格非尼均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分别用于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GIST二线和三线治疗,从而拓展了伊马替尼耐药GIST的治疗选择。对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基础上出现局部进展的转移GIST,减瘤手术可使病人获益。对于伴发急性肠梗阻、穿孔或出血的晚期GIST,手术可减轻病人症状。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 al tumor,G IST)服用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耐药后,治疗较为棘手。我院2007年收治1例经手术切除,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病历介绍病人男性,37岁。因腹胀3个月伴排尿排便困难1个月入院。2001年诊断为小肠间质瘤行手术治疗,肿瘤43 cm×43 cm×20 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48例伊马替尼耐药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舒尼替尼用药方案:18例患者采用50mg/d服药4周,停药2周(50mg/d4/2组);30例患者采用37.5mg/d连续口服(37.5mg/dCDD组)。结果48例患者舒尼替尼中位治疗时间为56周.按Choi标准于治疗后24周进行近期疗效评估.获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2例,疾病稳定21例,疾病进展14例,客观有效率为27.1%(13/48),疾病控制率为70.8%(34/48)。4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9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LUS)为48周,中位总体生存期(OS)为92周。分组分析显示:既往伊马替尼剂量为400mg/d者,其PFS和Os均优于既往伊马替尼剂量大于400mg/d者(中位PFS:53比35周,P=0.018;中位OS:157比71周,P=0.003);外显子11突变者0s劣于外显子9突变者(中位0s:71比157周,P=O.008)。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手足综合征(25例,52.1%)、恶心(24例,50.0%)、疲乏(23例,47.9%)和中性粒细胞减少(21例,43.7%)。按舒尼替尼给药方案分组分析,50mg/d4/2组腹泻及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情况较37.5mg/dCDD组更为严重(P=0.027,P=0.048)。结论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疗效较好。在伊马替尼400mg/d耐药后应直接换用舒尼替尼而不要加大伊马替尼用药剂量。外显子9突变者舒尼替尼的治疗效果优于外显子11突变者。舒尼替尼37.5mg/d连续口服的用药方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氟达拉滨(Flu)替代环磷酰胺(Cy)的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接受allo-HSCT治疗的高龄(≥55岁)和(或)合并脏器功能损害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2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6例,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预处理时,HLA相合供者移植的9例采用改良白消安-氟达拉滨(BuFlu)方案,其中Flu为50 mg/d,用5 d;行HLA不相合移植的2例采用改良BuFlu联合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行二次移植的1例采用全身放疗(TBI)-Flu方案.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及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患者输注单个核细胞的中位数为6.68× 10~8/kg,输注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1.502 × 10~6/kg.allo-HSCT后所有患者均达到白细胞植入,植入时间中位数为17.5 d;除1例外,其余11例患者均达到血小板植入,植入时间中位数为14 d;HSCT后30 d,11例患者为完全供者型,仅1例为供受者嵌合状态.患者对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良好,未发生严重预处理相关并发症.12例中,6例出现Ⅰ度以上急性GVHD,其中Ⅰ度2例,Ⅱ度3例,Ⅲ度1例;10例存活100 d以上的患者中,8例发生慢性GVHD;无GVHD相关死亡.随访62~554 d,10例无原发病复发存活,存活时间中位数为424 d,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原发病未缓解,另1例死于移植后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结论 高龄和(或)脏器功能损害的患者对应用Flu替代Cy的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较好,且异体造血干细胞的植入顺利,原发病复发率未见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减低强度的氟达拉滨、白消安(Bu)和环磷酰胺(CTX)为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联合低剂量环孢素A(CsA)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恶性血液病患者11例,接受同胞间HSCT,供、受者问HLA配型,HLA全相合10例.5个抗原相合1例.预处理包括移植前第9~4天给予氟达拉滨30~35 mg·m-2·d-1,移植前第4、3天给予白消安3.2 mg·kg-1·d1,移植前第2、1天给予CTX 60mg·kg1·d-1.移植后联合使用CsA和短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供者细胞植入后,降低CsA用量.结果 移植后早期11例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骨髓细胞为完全供者型.随访3~17个月,9例并发急性GVHD,主要侵犯肝脏和皮肤;9例并发慢性GVHD,均侵犯口腔和肝脏,其中1例为广泛性慢性GVHD,其余为局限性慢性GVHD.增加CsA用量或者加用甲泼尼龙后,急、慢性GVHD均能得到控制,仅1例需加用霉酚酸脂.11例中,2例的原发病复发,其中1例病情得到控制,1例失访.结论 HSCT时采用氟达拉滨、白消安和环磷酰胺(CTX)预处理方案,并将白消安的用量减为常用剂量的一半,移植后采用低剂量CsA,细胞的植入率高;急、慢性GVHD的发生率较高,但对糖皮质激素和CsA的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增强预处理方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8月至2009年7月,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白消安(Bu)+环磷酰胺(Cy)的增强预处理方案对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具体用法为:IDA 15 mg/m~2,每天持续静脉滴注20 h(移植前12 d~移植前10 d给予);Bu 0.8mg/kg,每6 h静脉滴注1次(移植前6 d~移植前4 d给予);Cy 1.8 g/m~2,静脉滴注(移植前3 d~移植前2 d给予).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短程甲氨碟呤(MTX)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结果 12例受者均移植成功,对该预处理方案耐受良好.8例受者存活,总存活率为66.7%,无病存活率为58.3%,2例受者原发病复发.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亚型分组和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组显示,总存活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增强预处理方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时采用含氟达拉滨(Flu)和阿糖胞苷(Ara-C)的白消胺+环磷酰胺方案(BuCy方案)的预处理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在allo-HSCT前接受含Flu和Ara-C的BuCy方案预处理,按Bu使用天数(2、3和4 d)将患者分为2d组、3d组及4d组,于移植前第4、3、2天输注Flu,剂量为30 mg·m-2·d-1,在Flu输注完毕后4h开始滴注Ara-C,剂量为2 mg·m-2·d-1.观察预处理相关毒性、植入情况、移植相关并发症、原发病复发、移植相关死亡、受者的无病存活率(DFS)、总存活率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等.结果 所有受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14d(中位数),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8 d(中位数).预处理相关毒性有肝功能异常40例,腹泻20例,口腔红斑和溃疡21例,心功能损害4例,经相关处理后缓解.移植相关并发症有严重感染20例,出血性膀胱炎6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0例,慢性GVHD22例,肝静脉闭塞症1例.原发病复发8例,4例经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后获得持续分子生物学缓解,4例死亡.移植相关死亡15例,其中2例死于100d内,除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症外,其余病例死于GVHD.受者的3年DFS、移植相关死亡率及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6.6%、27.2%和42.9%.2d组和3d组的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1.0%和1 1.1%(P>0.05),DFS分别为72.4%和72.2% (P>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7.9%和23.3%(P>0.05).4d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原发病复发率为0.结论 在BuCy基础上联合应用Flu和Ara-C进行预处理,髓外毒性小,原发病复发率低,疗效确切,且严重GVHD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残留疾病两例的经验.方法 例1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在非血缘HSCT后半年出现骨髓病态造血和不完全嵌合状态,停用免疫抑制剂3周,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例2为B淋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后30d检测到分子水平的残留疾病.两例均皮下注射GM-CSF 300 μg,隔日1次,应用3周.在此过程中观察患者皮疹情况和肝功能,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髓系衍生抑制性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结果 例1应用GM-CSF 1周后出现皮肤Ⅰ度急性GVHD,3周后出现Ⅱ度(皮肤和肝脏)急性GVHD,停用GM-CSF.治疗1个月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转为完全供者嵌合状态,给予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和甲泼尼龙治疗2周而缓解.例2维持CsA(全血浓度为0.134~0.472 μmol/L)治疗,在使用GM-CSF后第9天,出现Ⅰ度急性GVHD,第11天出现Ⅱ度急性GVHD(皮肤),加用泼尼松30 mg/d,共用5d,其后维持Ⅰ度急性GVHD.第30天复查,为分子生物学缓解.2例治疗前后,未发现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但DC有增加趋势,髓系衍生抑制细胞有减少趋势.结论 GMCSF可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HSCT后残留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白血病七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NASCT)治疗白血病的经验。方法 对 7例白血病患者进行非清髓性预处理 ,预处理采用抗CD3单克隆抗体、环孢素A、环磷酰胺及阿糖胞苷 ,4例患者加用氟达拉滨 ,随后施行HLA配型完全相合同胞供者的NASCT。术后采用环孢素A及甲氨蝶呤或环孢素A及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结果 全部患者的造血功能均获得快速重建 ,中性粒细胞于术后 9~ 12d恢复到 0 .5× 10 9/L以上 ,血小板于术后 11~ 2 8d恢复到 30 .0× 10 9/以上。 7例中 ,4例完全植入 ,3例嵌合性植入。 2例发生急性GVHD ,其中 1例死亡。结论 NASCT治疗慢性白血病疗效肯定 ,并发症少 ,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防治。方法7例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的白血病患者接受非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及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造血细胞植入后,动态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嵌合体的变化,根据嵌合体状态,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并配合环孢素A用量的调整来防治白血病复发。结果7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得到恢复,3例移植前合并的疾病有所加重,经处理缓解,移植早期相关并发症少而轻。移植后有3例嵌合体由混合嵌合体(MC)转为完全供者型嵌合体(CC),再转为MC,伴Ph染色体阳性,DLI5~6次后Ph染色体转为阴性,嵌合体状态又转为CC,其中2例发生广泛皮肤慢性GVHD;3例的嵌合体持续为CC,无复发,其中2例接受了1次DLI,此2例在环孢素A减量过程中发生GVHD;1例的嵌合体持续为MC,虽经3次DLI,但无效,患者死于白血病复发。结论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动态监测嵌合体状态,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并配合环孢素A用量的调整,对白血病的复发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行清髓性allo-HSCT后的肾功能及相关临床数据.根据RIFLE分层诊断标准评价肾脏功能,分为:肾功能损伤危险(AKI-R)、肾功能损伤(AKI-I)和肾功能衰竭(AKI-F).结果 allo-HSCT后100 d内,有37例(56.1%)受者发生AKI,其中AKI-R 19例(28.8%),AKb-I11例(16.7%)和AKI-F 7例(10.6%);发生AKI的中位时间为allo-HSCT后29 d(1~89 d).与预处理前(基线)血肌酐水平比较,66例受者移植后21 d开始血肌酐水平显著增高(P<0.05).移植后100 d时,发生肝脏静脉闭塞病(HVOD)的受者与未发生HVOD受者AKI-F发生率分别为(55.56±22.22)%和(9.01±4.75)%(P<0.01);胆红素总量增高的受者与未增高的受者AKI-F发生率分别为(68.75±24.54)%和(8.38±4.17)%(P<0.01);血环孢素A(CsA)浓度>0.416μmol/L的受者与血CsA浓度较低的受者AKI的发生率分别为(66.67±10.29)%和(44.44±8.28)%(P<0.05);无AKI、AKI-R、AKI-I和AKI-F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9.66±5.66)%、(83.88±8.54)%、(81.82±11.63)%和(42.86±18.7)%,AKI-F组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 AKI是allo-HSCT后的常见并发症,不同程度的AKI对受者的存活率影响不同.应用RIFLE分层诊断标准对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进行分级评价,可以早期诊断AKI并监测肾损伤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