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延髓内脏带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延髓内脏带在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应激调节作用。方法(1)于大鼠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0.8U)建立脑出血模型。54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出血组(根据出血时间的不同又分为4、8、12、24、36、48h和72h等7个亚组)。(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脑出血后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各时限c-fos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的c-fos蛋白阳性表达极少;脑出血组大鼠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阳性神经元呈密集表达,于脑出血后24~36h达高峰,其中孤束核在24h的表达密度为(49.58±12.61)μm2,36h为(64.32±15.14)μm2,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迷走神经背核在此两个时限的表达密度分别为(40.74±10.62)μm2,(50.62±12.31)μm2,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至72h仍有阳性表达(P<0.05)。结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的阳性表达提示,延髓内脏带是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应激调节中枢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及其递质在大鼠脑出血(CH)致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MODS)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8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0只)、迷走神经切断(SDV)组(10只)、脑出血(CH)组(20只)、CH+SDV组(20只)和CH+迷走神经刺激(SIV)组(20只)。采用尾状核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和肝素钠制作CH大鼠模型,制模后出现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血常规及生命体征异常达标的大鼠为CMODS模型。CH+SDV组大鼠在制模前4周行膈下SDV术;CH+SIV组大鼠在制模后行SIV,每次20min,每4h1次,共6次。各组大鼠于CH后24h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查和主要脏器(肺、肝、肾、小肠)病理检查,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延髓内脏带(MVZ)内FOS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并与假手术组及SDV组比较。结果CH+SDV组、CH+SIV组和CH组的肝、肾功能,心肌酶异常程度以及肝、肾、小肠病理改变均重于假手术组和SDV组(均P<0.01);CH+SDV组又重于CH组(均P<0.01),而CH+SIV组明显轻于CH组(均P<0.05)。CH+SDV组的MVZ内...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大鼠延髓内脏带内FOS蛋白表达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延髓内脏带(MVZ)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FOS蛋白表达变化规律,探讨MVZ在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方法(1)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0.8 U建立脑出血模型,54只Wistar大鼠随机被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及出血后4、8、12、24、36、48和72 h时相点的7个亚组;(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各时相点MVZ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FOS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1)在对照组和假手术组MVZ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FOS蛋白阳性表达极少;出血组FOS蛋白阳性细胞在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密集表达,24~36 h达高峰,在72 h仍有阳性表达.结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FOS蛋白的阳性表达增多提示MVZ是脑出血致MODS的神经免疫调节中枢之一. 相似文献
4.
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延髓内脏带内FOS蛋白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延髓内脏带(MVZ)内FOS蛋白表达变化规律,探讨MVZ在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①采用0.8 U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构建脑出血模型,54只Wistar 大鼠随机被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出血后4 h、8 h、12 h、24 h、36 h、48 h和72 h时相点的7个亚组;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各时相点MVZ内FOS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和假手术组MVZ内FOS蛋白阳性表达极少;出血组FOS蛋白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MVZ的弧形带状区内,在孤束核、腹外侧网状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均见密集表达,24-36 h达高峰,在72 h仍有阳性表达。结论MVZ参与了对脑出血后周围器官功能的调控,可能是脑出血致MODS的直接调控中枢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不并迷走神经切断时延髓内脏带(MVZ)FOS蛋白的表达规律,探讨MVZ和迷走神经在SAH致MODS中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Willis环注血法建立SAH致MODS模型,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法阻断迷走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Z内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1)SAH组和SAH+SDV组MVZ内FOS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DV组(P<0.01).但SAH+SDV组明显少于SAH组(P<0.01),两组FOS蛋白表达均在24h达峰.(2)SAH组和SAH+SDV组各时相点各脏器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以24~36h病理改变最显著,与FOS蛋白的表达峰值一致,而且SAH+SDV组的炎性损害较SAH组更明显、持久.结论 (1)SAH后各周围脏器的炎性改变与MVZ内FOS蛋白的表达规律相一致,提示MVZ参与了SAH后周围脏器功能的调控,是SAH致MODS的直接调控中枢之一;(2)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增加了SAH后MODS的发生率,增强了SAH所致的周围脏器的炎性损害,提示迷走神经在SAH致MODS时对周围脏器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FOS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medullary visceral zone( MVZ) of the rats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SAH)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 MODS ) which complicated or uncomplicated by vagotomy,and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pathogenesis of MVZ and vagus nerve in the rats following SAH complicated with MODS. Methods SAH was induced in rats by injecting arterial blood through the circle of willis. The vagus never was blocked in rats from subdlaphragamatic vagotomy. The area density of positive staining expressing FOS protein were analyzed for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1) In the MVZ, the expression in FOS protein in SAH and SAH + SDV groups were all obviously more than control group, sham-operative group and SDV group ( P < 0. 01). But the expression in SAH + SDV group were fewer and sparser than SAH group( P < 0. 01) . FOS protein expressed in SAH and SAH + SDV groups showed time progress and reached peak at 24h after SAH. (2) After SAH there are various inflammatory lesions on the organ tissue at every time point in SAH group and SAH + SDV group. The organ has significantly pathological changes at 24 ~ 36h point which is at equal pace the regularity of the expression of FOS protein. But the inflammatory lesions in SAH + SDV group was more serious and persistent than that in SAH group. Conclusions ( 1) There wa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FOS protein expression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each organ after SAH. It cued that MVZ may be one of the direct regulative centre after SAH by MODS. ( 2 ) Subdlaphragamatic vagotomy can add the incidences of MODS after SAH and can aggravate the imflamming lesions of peri-organs. Vagus never can protect peri-organs potatially when SAH complicated by MODS.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简便易行的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动物模型。方法:(1)采用两种剂量胶原酶+适量肝素注入大鼠尾状核构建脑出血模型,96只Wistar大鼠随机被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出血1组(胶原酶0.4u,肝素钠3.2IU),出血2组(胶原酶0.8u,肝素钠3.2IU),后2组又分成4h、8h、12h、24h、36h、48h和72h时相点的7个亚组,每组各6只大鼠:(2)记录大鼠脑出血后各时相点的症状、体征变化,检测外周血WBC、血浆内毒素、肝功、肾功、心肌酶学及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依据诊断标准判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的发生率。结果:(1)出血1组、2组动物的体温、呼吸、心率、WBC、血浆内毒素及各生化指标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2组与出血1组比较,上述指标亦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以外周血WBC、血浆内毒素差异更加明显(P<0.01)。(2)大鼠脑出血各时相点动物的器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出血1组在24~36小时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小时基本恢复正常;出血2组较出血1组炎性损害更加明显持久,在24~48小时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小时仍可见炎性损害。(3)出血1组SIRS发生率75.4%,MODS发生率21.4%。出血2组SIRS发生率100%,MODS发生率67.9%。结论:以0. 相似文献
7.
大鼠急性前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前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为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MODS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30分钟建立急性前脑缺血模型,随机将54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后五个亚组(12h、24h、36h、48h、72h组),记录大鼠缺血后各时相点的症状、体征及体温、呼吸变化,检测外周血WBC及肝、肾功能状态,光镜下观察肺、肝、肠和肾组织的病理变化,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MODS的发生率。结果:1.65%的缺血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缺血组中动物的体温、呼吸、ALT、BUN及Cr变化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24h~48h之间变化最大;2.大鼠前脑缺血后各时相点动物的肺、肝、肠和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24h到4Rh时相点的脏器病理变化较显著,72h时相点有所减轻;其中以肺脏的病理改变为著;3.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SIRS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53.1%。结论: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可成功建立脑缺血并发MODS的动物模型;急性肠道粘膜和肝组织的病理改变,为肠道内毒素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血清内毒素与TNF-α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探讨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MODS)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脑出血组42只,分为4、8、12、24、36、48和72h时相点的7个亚组,每亚组6只。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0.8U加上适量肝素建立脑出血模型;分别采用偶氮显色法鲎试验定量测定血清内毒素和原位杂交技术测定肺、肝、小肠和肾组织TNF-αmRNA水平;使用CMIA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TNF-α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脑出血组血清内毒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P<0.001),血清内毒素于术后8h开始升高,24~36h达高峰,72h仍维持较高水平。脑出血组肺、肝、小肠和肾组织TNF-αmRNA的表达自8h开始升高,24~36h达高峰,12~48h各器官组织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肺、肝、小肠和肾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与血清内毒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大鼠脑出血致MODS模型存在内毒素血症和炎症因子TNF-α在各脏器的异常表达,提示内毒素血症刺激炎症因子TNF-α的异常释放,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延髓内脏带(MVZ)FOS蛋白的表达规律,探讨MVZ在SAH致MODS中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大鼠Willis环注血法建立SAH致MODS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Z内FOS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SAH后24h~36hFOS蛋白表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2)大鼠SAH后各时相点各脏器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以24~36h为著;(3)SAH后SIRS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69.4%。结论(1)大鼠Willis环注血法可成功建立SAH致MODS的实验动物模型;(2)SAH后各周围脏器的炎性改变与MVZ内FOS蛋白的表达规律相一致,提示MVZ参与了SAH后周围脏器功能的调控,是SAH致MODS的直接调控中枢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简便易行的颅脑外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方法采用改进自由落体法建立颅脑外伤致MODS模型,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颅脑外伤不同时间后6个亚组(4,12,24,36,48,72h组),记录各时相点大鼠颅脑外伤后的症状、体征,检测外周血WBC、肝肾功能、心肌酶学改变。光镜下观察肺、小肠、肝和肾组织病理变化,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和MODS的发生率。结果(1)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呼吸、心率、体温及外周血WBC、ALT、AST、BUN、Cr、CK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颅脑外伤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1),并且在24~36h变化最明显;(2)大鼠颅脑外伤后各时相点各脏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颅脑外伤组在24~36h时相点的脏器病理变化最显著,在48h稍有减轻,72h时相点仍可见炎性损害;(3)颅脑外伤组SIRS的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69.4%,病死率为38.9%。结论(1)采用大鼠改良自由落体法可成功建立颅脑外伤致MODS的实验动物模型;(2)颅脑外伤后存在重要脏器的炎性改变及SIRS,提示SIRS是颅脑外伤致MODS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延髓内脏带(MVZ)FOS蛋白的表达,探讨MVZ在MODs中的作用。方法Willis环注血法建立大鼠sAH致MODS模型,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时照组、假手术组、SAH后6个亚组(4,12,24,36,48,72h组),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和MODS的发生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Z内FOS蛋白的表达。结果(1)SAH后SIRS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69.4%;(2)大鼠SAH后12hMVZ内FOS蛋白表达升高,24~36h达到高峰,密集分布于MVZ背内侧部的孤束核、最后区、迷走神经背核和外侧网状核,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8h后表达减少;(3)大鼠SAH后各时相点各脏器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以24~36h病理变化最显著,与FOS蛋白的表达峰值一致。结论(1)Willis环注血法可成功建立大鼠SAH致MODS的动物模型;(2)MVZ参与了SAH后周围脏器功能的调控,是SAH致MODS的直接调控中枢之一。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检测脑出血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发现其值比正常人明显降低,它们分别是CD+340.61±4.53,CD+428.36±4.71,CD+823.22±6.76,影响T细胞亚群改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脑出血引起脑水肿,破坏了儿茶酚胺与多巴胺的分泌,影响了T细胞的生成与激活;另外,脑出血对呼吸中枢的影响及并发肺部感染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也影响T细胞亚群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3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3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MOF提供帮助。方法 对3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MOF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37例MOF患者中共有111个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其中肺脏33例(89.2%),胃肠道24例(64.9%),肾脏21例(56.8%)。死亡27例,病死率为72.9%。存活的10例患者按照格拉斯哥结果量表评分,恢复良好2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废6例。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MOF病死率高,预后差。早期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避免诱因和早期预防是降低MOF发生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出血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SIRS)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DS)的可能机制 ,揭示 TNF- α、IL- 6在脑出血并发 SIRS及向 MODS转化机制中的作用及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观察 7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 SIRS及 MODS的发生率 ;并应用双抗体夹心 ( EL ISA)法测定其血清 TNF-α、IL - 6的动态变化 ,并以 2 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脑出血时并发 SIRS的发生率为 4 7.95 % ( 35 /73) ,其中 74 .2 9% ( 2 6 /35 )诱导发生了MODS。单纯脑出血组、脑出血致 SIRS组及脑出血致 MODS组患者血清 TNF- α、IL- 6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脑出血并发 SIRS是导致 MODS的主要机制 ,TNF-α、IL - 6参与了脑出血并发 SIRS及导致 MODS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并具有很高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