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巨大淋巴结增生43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巨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至2006年4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单中心型肿瘤分布:颈部10例,胸部20例,腹部9例;多中心型4例.结果 皆通过手术或手术配合放化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巨大淋巴结增生,其中浆细胞型16例,占37.2%,透明血管型26例,占60.5%,混合型1例,占2.3%;单中心39例,占90.7%,多中心4例,占9.3%.单中心39例经手术切除后38例无复发,皆存活,1例失随访;多中心4例经手术+放或化疗后,3例复发,其中2例死亡,1例带瘤存活至今,1例无瘤存活.结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病较为罕见,术前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单中心患者手术切除为最彻底治疗,术后无复发,预后好;多中心患者手术切除后常有复发,疾病呈进行性发展,预后差,尚无较好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巨大淋巴结增生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 女性,33岁,因头昏、乏力和心慌4年于1986年6月13日入院.查体:腹部未发现异常包块,血Hb 48/L,RBC 1.66×1012/L,Ret 0.6%,WBC 6.0×109/L,N 76%,L 24%,白/球倒置.B超显示:胰头右下方,腔静脉前方可见一5.5 cm×4.5 cm的实质性肿块,呈椭圆形,包膜完整较厚,提示腹膜后包块.术中探查发现:腹膜后方有一7 cm×4.5 cm大小的实性肿块,质中等硬,有包膜,界限尚清,肝脏及脾脏均增大,肿块周围未发现肿大的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亦无增大.病理检查:不规则灰白色结节状肿物一块,大小5.8 cm×4.7 cm×4 cm,部分有包膜,切面灰白色,实性,可见细颗粒状.镜下见肿块为淋巴结组织,见较多的滤泡结构,有活跃的生发中心,淋巴窦扩张,有大量成熟的浆细胞及一些组织细胞及系列化淋巴细胞.病理诊断: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浆细胞型).  相似文献   

3.
将光纤探针和电导探针应用于油气水三相流截机相份额的测量中,提出了油气水三相流动截面相份额光纤探针/电导探针的组合测量技术,并用这种技术成功地测量了垂直上升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动的局部和平均截机相份额,试验表明,这种技术具有简单易行、响应快、精度高等优点,是测量油气水三相流动局部截面相份额和平均截面相份额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图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位于盆部腹膜后,病例均为局限型,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清晰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直径在3cm~7cm之间,增强扫描病变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呈与邻近的腹主动脉或髂血管同步的特征。利用VR重建技术直观显示肿块,并可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细胞增生症。结论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一例报告附属湘雅医院放射科曹觉,彭仁罗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纵隔肿瘤;病例报告巨淋巴结增生症甚少见,国外Keller等报告81例,国内崔允峰等报告26例。该病可发生于有淋巴结存在的任何部位。据Keller统计,胸内病变占全部病变的71...  相似文献   

6.
王磊  杨晓丽  王永治 《陕西医学杂志》2000,29(12):F003-F003
例1男,18岁。右腮腺区无痛性肿块6年,逐年增大。入院查体:右腮腺区有一巨大肿块,约6. 0cm × 6. 0cm × 5. 5cm圆型、无痛、皮软、表面光滑无结节感、界清,可活动。腮腺造影诊断为腺体内良性肿瘤。行保留面神经、肿物及腺体浅叶切除。诊断:右腮腺内血管滤泡淋巴组织增生。 例2女,54岁。右颌下区肿块5年,缓慢增长,经抗炎治疗无效。入院查体;右颌下区有一约5. 5cm × 5.0cm × 5. 0cm肿块,圆形,稍不适,中等硬度,界清,活动可,行肿物及颌下腺切除。诊断:右颌下淋巴结滤泡瘤样增生,结缔…  相似文献   

7.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表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宗琼  岳建国  吴捷  贺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27-2728
目的:提高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的认识水平,探讨GLNH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通过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LNH的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GLNH是一种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组织形态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类,前者相对多见,常表现为纵隔病变,后者好发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增强后有不同程度增强,透明血管型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浆细胞型为轻度强化。结论:GLNH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提示Castleman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以淋巴结增生性肿大为其特点,我院20年间共收治7例。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和体征,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为其它纵隔肿瘤或肺癌。另外增大的淋巴结表面血管丰富;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出血多,造成手术困难。本组7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证实为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术后无并发症,经随访无复发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我院获取病理和手术确认的胸腹部CD患者18例运用磁共振和CT检查,对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予以评价。结果经磁共振和CT检查,4例多发性肿块大小在1.0~4.5 cm,14例局限性肿块的平均直径超过3.3 cm。肿块表现为类圆形或圆形,部分具有分叶。11例CT平扫中,除4例伴有钙化,余下7例平扫均具有较均匀的密度。10例高度强化,动脉期出现明显强化,表现为类似于同层大血管的强化方式。有8例为轻、中度强化,其中,不均匀中度强化2例,均匀中度强化5例,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结论在胸腹部CD的诊断中,磁共振和CT检查均可对疾病特征进行清晰表现。  相似文献   

10.
l病例报告 患者,男,30岁。体检发现右侧胸腔中后纵隔内肿物,身体健埭,发育良好,未见一般临床症状,化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少见的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本研究报告2例局灶性Castleman病(local Castleman’s disease,LCD),结合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LCD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从1994年至2009年收治的2例LCD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例患者有轻度局部压迫症状,1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呈单个淋巴结增生,淋巴结最大径4~4.5 cm,其中1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腹膜后。经术后病理确诊,均为透明血管型。1例患者出现血尿(++),尿蛋白(+),17-OH1、7-KS类固醇增高。2例患者均行肿物切除术,术后无肿瘤复发。结论 LCD主要表现为单一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以透明血管型为主,多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确诊仍靠病理。手术切除疗效好,术后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2.
Shi BB  Li HZ  Rong S  Zhao YJ  F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74-175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外科相关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7-2004年20例Castleman病外科相关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39岁。肿瘤最小约2cm×3cm,最大约10cm×9cm。肿瘤分布:纵隔肿瘤6例,腹膜后2例,腹腔内2例,肾上腺区域1例,腋下、颈部、耳后等肿瘤6例,多中心肿瘤3例。结果20例患者中19例行手术切除肿瘤或行淋巴结活检。病理均提示为Castleman病,肿瘤类型多为巨大淋巴结增生,血管滤泡型和透明血管型。大多数肿瘤为良性病变。其中3例为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结论Castleman病临床上少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肿块可发生在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以纵隔、颈部、腋为好发部位,腹膜后肾上腺区域罕见。因此,在临床发现原因不明的肿块时,还要考虑其他少见的肿瘤。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3.
Castleman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SH  Liu QJ  Zhang YC  Yang R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6):1118-1121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Castleman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1例,发病年龄7~74岁,中位年龄40岁.肿瘤分布:颈部12例,颈部合并纵隔2例,腋下2例,腹膜后2例,腹腔1例.结果 19例患者中18例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明确为Castleman病,按Frizzera分类标准分为局灶型16例(其中浆细胞型-霍奇金病1例,透明血管型11例,混合型4例),多中心型3例(其中浆细胞型2例,混合型1例).术后所有患者均长期生存,其中浆细胞型1例术后2年复发,行二次手术+CV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6周期,现存活5年;浆细胞型转化为霍奇金病1例,初次手术6个月后复发,行二次手术切除+ABVD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碱+达卡巴嗪)化疗6周期,现无病生存15个月.腹腔浆细胞型1例给予CHO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化疗1周期后肠梗阻解除出院.结论 Castleman病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物渐进性增大,局灶型Castleman病首选手术治疗,预后良好;而多中心型和浆细胞型Castleman病易于复发和转化为淋巴瘤,其治疗应选择以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预后不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umors associated with Castleman's disease(CD).Methods The clinical profiles of 19 patients with neck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re were 8 males and 11 females with a median age of 40 years old(range:7-74).The tumor locations were neck(n=12),neck & mediastinal cavity(n =2),axillary fossa(n=2),retroperitoneal area(n=2)and abdominal cavity(n=1).Results Eighteen of them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of tumor or lymph nodes. All were diagnosed as C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There were 16 localized CD(LCD)including hyaline vascular type(HV type,n=11),mixed type(mix type,n =4)and plasma cell type-Hodgkin's disease(n=1).Among 3 multicentric CD (MCD),there were 2 case of plasma cell type(PC type)and Ⅰ case of mixed type(mix type).Long-term survival was achieved in 19 cases among which 1 case of plasma cell type MCD survived for 5 years and underwent a second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of CVP(cyclophosphamide,vincristine & prednisone)regimen for 3 cycles due to recurrence in 2 years and 1 case of plasma cell type LCD-Hodgkin's disease survived for 15 months and underwent a second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of ABVD (adriamycin,bleomycin,vinblastine & dacarbazine)regimen for 6 cycles due to recurrence in 6 months.One case of plasma cell type MCD in abdominal cavity on chemotherapy of CHOP(cyclophosphamide,hydroxydaunorubicin,vincristine & prednisone)regimen for 6 cycles was discharged after a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onclusionsThe major clinical symptom of CD is a gradually enlarging painless mass.Surgical resection of tumor remain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localized CD and the prognosis is excellent.Multicentric and plasma cell type CDs are prone to recurrence and transformation to lymphoma.And their first-line therapeutic should encompass multi-modality regimens of surgery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However,the clinical prognosis is still poor.  相似文献   

14.
14例胸内Castleman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内Castleman病(C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4例胸内Castleman病的组织病理切片与临床资料.结果临床分型,局限型11例,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多中心型3例,表现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HV)9例、浆细胞型(PC)2例,混合型(Mix)3例.所有病例术后均生存,其中11例局限型和2例多中心型CD术后无复发.1例多中心Mix型患者于术后第4年、第9年各复发1次,均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CD临床诊断很困难,最后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胸内局限型CD和部分多中心型CD经彻底手术可获治愈;部分胸内多中心型CD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辅助其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组织学发生、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报告1例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并复习有关献。结果 ①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可能由病毒刺激机体产生。②本病应与浆细胞瘤及Hodgkin’s病鉴别。③临床呈多中心性发生,大量成熟的浆细胞弥漫增生为其典型病理特征。结论 本病无论临床和病理,其表现和淋巴瘤十分相似,必须加以鉴别,治疗可选择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特征并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报道1例以嗜酸细胞升高为主要表现的CD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思路。结果患者男性,57岁,体检发现嗜酸细胞增多;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腹膜后多个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病理:血管滤泡性淋巴结组织增生,浆细胞型。结论临床表现多样,组织病理学检查或淋巴结活检有益于早期诊断,最佳治疗效果基于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分类。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 病例1,男性,23岁,2010年1月10日入院.病史:发现左颌下区肿块2年,逐渐增大,有时伴瘙痒,1年前曾在外院就诊,予“头孢”输液治疗1周,肿块明显消退,停药后再次复发.后自行口服“抗生素”肿块不消退.自觉无痛,无发热.患者平素体健,无特殊传染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体型偏瘦.双侧颈部可触及多枚大小不等的肿块,最大者位于左颌下区,约5 cm×3 cm×3 cm,活动度尚可,质韧、无压痛、边界欠清.MRI示双侧颈部多发占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猝死机制。方法收集2例经法医病理学尸检证实的川崎病猝死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与猝死机制。结栗此2例惠儿,1男1女,年龄分别为1岁和3岁,均因其它不适在输液过程中突然死亡,之前2周有发热,皮肤红斑,尸检证实2例猝死患者均并发冠状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川崎病临床特征不典型,早期诊治是防治因并发冠状动脉瘤而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例起初被误诊为其他类型子宫恶性肿瘤的子宫血管肉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的认识。 方法 收集并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收治的2 例子宫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疾病进行总结。 结果 病例1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给予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方案化疗6个周期,术后无进展生存期为62个月,总生存期为66个月;病例2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给予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方案化疗4个周期,尚无复发迹象。 结论 子宫血管肉瘤临床上极为罕见,易被误诊,诊断时应借助病理及免疫组化与其他子宫恶性肿瘤相鉴别,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是子宫血管肉瘤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大骨节病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薇  刘娟云  于孟学  王国锋  杨林 《北京医学》2007,29(10):596-599
目的 了解大骨节病的研究成果及进展;从发病机制、家族聚集性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治等方面对大骨节病进行总结,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报告5例大骨节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背景及X线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 大骨节病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密切相关,并具有家庭聚集性特点.诊断主要依靠病区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及X线检查,并应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我国对本病的预防已取得可喜成绩,但药物治疗仍在继续探索之中.结论 国内外学者在大骨节病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但仍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