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肝硬化合并小结节样病灶(≤3cm)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显像特征。方法: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技术(CPS)对常规超声检出的69灶肝硬化合并的小结节样病灶进行CEUS观察,所有病灶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结果:分析本组69个病灶随不同造影时相增强的特点,发现从大再生结节(LRN)、低度增生不良结节(DN)、高度DN、高分化肝细胞癌(SHCC)至中低分化SHCC组开始增强时间和完全消退时间均呈递减趋势;并由本组归纳总结6种CEUS增强模式,各组结节增强模式构成分别不同,92.3%的LRN为模式Ⅰ~Ⅱ型,58.3%的LGDN为模式Ⅲ型,83.8%的HGDN主要为模式Ⅳ型,83.3%的SHCC为模式Ⅴ和Ⅵ型,其中高分化SHCC主要为模式Ⅴ型,低分化SHCC具有特征性模式Ⅵ型,1例癌变DN表现为混合型模式(Ⅲ+Ⅴ)型。CEUS判断不同病灶良恶性优于常规超声(P<0.01);CEUS和增强CT对本组病灶不同时相增强结果一致。结论:CEUS提高了超声显像对肝硬化癌变过程中小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汤雷军  吴安  周建勤  汪秀能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3):331-332,F0003
目的通过比较小肝癌在增强CT与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异同,探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小肝癌分别行增强CT与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同一病灶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方式。结果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不同时期的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小肝癌中有5例(20%)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模式不完全一致,其中1例差异较大,增强CT检查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均为低增强,而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低增强,延迟期低增强。结论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均能反映肿瘤血供特点,两者共同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肝癌高危人群的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实时超声造影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不能确诊的85例肝癌高危患者共98个≤3.0 cm的肝内实质性小病灶的实时超声造影结果 进行分析.患者均行增强CT或MRI检查,且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及随访观察.结果 98个肝内实质性小病灶中,恶性病灶57个,包括肝细胞性肝癌54个,转移性肝癌3个,良性病灶41个,包括血管瘤19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个,肝硬化增生结节19个.肝内良恶性小占位病变在造影后灌注方式明显不同: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显影,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肝血管瘤动脉相时无明显变化,增强方式以门静脉期周边缓慢增强,呈向心性填充,即从周边向中心部持续充填,造影剂显影持续时间较长;肝转移癌动脉相为均匀性增强或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可有轻度点状增强改变,实质期迅速出现回声减弱改变;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也为动脉期迅速增强,表现为门脉期保持呈持续增强改变,以中央扩散型的均匀持续增强为主,在延迟相中有明显的造影剂摄取.结论 超声造影对肝内实质性小病灶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肺外周肿瘤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外周肿瘤对比增强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的价值对比.方法 对35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的肺外周肿瘤进行了CEUS和CECT检查的对照.CEUS采用造影剂六氟化诺(剂声诺维)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技术.CECT采用造影剂碘普罗胺(商品名优维显),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35例患者超声造影增强后肺外周肿瘤表现为高增强20例(57.1%),低增强14例(40%),无增强1例(2.9%);CECT表现为高增强15例(42.9%),低增强19例(54.3%),无增强1例(2.9%);肿瘤CEUS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4例(68.6%),均匀增强10例(28.6%),1例无增强(2.9%);CECT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6例(74.3%),均匀增强8例(22.9%),1例无增强(2.9%);分析CEUS与CECT增强水平和增强程度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的CT增强值(HU)和B超增强值(dB)相关性较高.结论 超声造影对肺外周肿瘤的诊断价值可与增强CT相当.  相似文献   

5.
武翊纶  翁蔚  杨琳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39+1348
目的:探讨超声与CT对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超声与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超声、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再生结节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CT平扫对肝硬化并发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和CT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并发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CT双期增强扫描较超声及CT平扫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何兰芳  刘燕娜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0):2427-2429
超声造影(CEUS)是近年来超声成像技术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微气泡造影剂联合CEUS谐波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但增强了图像的对比分辨率,而且能精确反映靶器官和病灶的微血管及组织血流灌注信息,明显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可对获取的动态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精确反映感兴趣区的血流灌注特点.CEUS与TIC的结合实现了对疾病的定性及定量诊断.目前,CEUS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且在肝癌介入诊疗方面呈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前景.本文就新型CEUS技术及其肝癌介入诊疗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磁共振成像(CEMRI)在肝内局灶性病变(FLL)中的价值,并分析导致2种方法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共220个病灶的超声造影及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图像,比较2种方法诊断肝内局灶性病变的准确性。结果超声造影诊断肝内局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9.5%,增强MRI诊断准确率为93.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在诊断常见FLL有重要的价值,与增强MRI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造影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原发性肝癌血管造影时部分病变区域内无典型肿瘤血管特征改变,易造成漏诊及误诊。本文收集了32例行血管造影的肝占位病例,通过与超声对比探讨超声和血管造影对此病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临床可疑原发性肝癌于1周内行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小肝癌共39例及肝脏良性小肿瘤18例进行分析。结果肝脏良性、恶性小肿瘤的二维图像表现有一定区别,但部分病例表现相似,并有部分小肝癌在二维图像上难以显示,组织谐波显像(THI)对小肝癌的图像显示清晰,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能量多普勒(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率,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及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P〈0.01),小肝癌患者的肝动脉PS及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的患者。结论THI能为小肝癌提供高清晰度的声像图,结合CDFI及CDE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与特点,与其增强CT影像表现特点对比研究,探讨超声造影对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的受检者中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肝癌病例的超声造影及增强CT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强化曲线特点.结果 21例小肝癌病例高分化者5例,中分化者9例,低分化者7例,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均在动脉期,时间略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达峰时间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始消退时间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基本与增强CT一致,大部分病例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方式.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的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有一定差异,与CT增强强化方式基本一致,但超声造影时不同分化程度的小肝癌的增强消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据此对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进行初步的区分,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更好的治疗方式,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诊断伴肝硬化小肝癌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伴肝硬化的小肝癌的价值。方法37例伴肝硬化的小肝癌患者手术及病理发现小肝癌病灶51个(直径≤3cm),回顾性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的结果,比较小肝癌在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强化类型、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结果动脉期检出率为86.3%(44/51),门脉期为68.6%(35/51)。72.5%的小肝癌在动脉期为均一高密度灶。联合动脉期和静脉期后,其检出率分别增加至90.2%。结论动脉期扫描明显增加小肝癌的检出,两期结合能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肝硬化(HC)合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变化,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7月我院125例HC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及CT动态增强扫描,统计所有患者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病灶检出情况,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对HC患者PLC的诊断价值、HC患者与HC并PLC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大小及不同肝功能CTP分级下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 125例HC患者共检出161个病灶,其中直径<1 cm 8个,1~3 cm 53个,4~5 cm 63个,>5 cm 37个,肝右前叶、肝右后叶者居多,分别为45及69个;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149个,检出率92.55%;门脉期检出病灶134个,检出率83.23%;延迟期检出病灶142个,检出率88.20%;125例HC患者中病理学检查显示75例PLC阳性,50例PLC阴性,CT动态增强扫检测HC并PLC的敏感度为94.67%,特异度为94.00%,准确率为94.40%,阳性预测值为95.95%,阴性预测值为92.16%,Kappa值为0.884,具有较高的一致性;HC组HAP、HPI值均显著低于HC并PLC组,PVP、TLP值均显著高于HC并PLC组(P<0.05);125例HC并PLC患者中CTP A级41例,CTP B级46例,CTP C级38例,CTP A级HAP、HPI值显著低于CTP B、C级(P<0.05),PVP、TLP值均显著高于CTP B、C级(P<0.05),CTP B级HPI值与CTP C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多方位多角度显示HC病灶情况,且对PLC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中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PLC诊断和肝功能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消融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Chen MH  Wu W  Yang W  Gao W  Dai Y  Yin SS  Huo L  Yan K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9):3491-3494
目的通过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大小、数目及分布,探讨其对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164例确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并符合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81例射频消融前采用SonoVue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CEUS组),83例射频消融前未行超声造影检查(对照组).男121例、女43例;年龄38~72岁,平均52.4岁.造影前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平均直径超声造影组3.6 cm,对照组3.5 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和/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结果超声造影组81例造影后9例(11.1%)因发现肿瘤数目 〉5个 (5例)、范围测量〉8 cm(2例)、侵及2支大血管或肠管(2例)被确定为非射频消融适应证,余72例101灶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超声造影新发现≤1.7 cm 8例12灶中,5例为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治疗后随访病例,3例7个灶为肝细胞癌卫星灶.另有16灶为常规超声不能定性或误诊良性,经超声造影确认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两组随访6~36个月,超声造影组与对照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5.0%和89.6%(P〉0.05).对照组新生率高于超声造影组(22.9% vs 9.7%,P〈0.05).结论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有助于筛选适应证,显著减少新生转移病例.造影所获信息为早期检出微小癌灶提供了手段和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射频消融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肝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癌的经验体会。方法: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对4例(本院1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例)乙肝肝硬化伴肝癌患者行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结果:随访1—12月,4例全部存活。2例曾出现轻度急性排异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治愈。结论:肝移植治疗肝硬化伴肝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血流灌注特征及滋养血管显示率,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21个肝癌病灶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比较病灶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增强模式及滋养血管显示率。结果肝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期的增强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和增强CT增强类型(均匀增强与不均匀增强)及增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5;t=1.64,P=0.12)。肝癌动脉期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4),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高于CT,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86%(18/21),增强CT供血血管显示率52.3%(11/21)。结论肝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增强表现一致,可很好地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特点,超声造影对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奥曲肽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伴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Child-Pugh评分A或B级伴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共55例。实验组24例,行TACE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奥曲肽0.2mg皮下注射,每天2次。对照组31例,接受TACE治疗。每3个月进行1次评价。对两组6个月及1、2、3年的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无CR,实验组中16例PR,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中11例PR,有效率为35.4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3年生存率为45.83%,而对照组3年生存率为19.35%。两组3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实验组中位TTP为9个月,对照组为6个月。奥曲肽副作用主要为轻度腹泻。结论奥曲肽联合TACE治疗伴肝硬化肝细胞癌有明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何柳  张林  王成伟 《海南医学》2016,(22):3693-3695
目的:探讨MRI对比增强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27例(共32个病灶),均行常规MRI (包括T1WI、T2WI及LAVA多期增强扫描)和IVIM-DWI序列扫描,分析比较常规MRI、两者联合(常规MRI+IVIM-DWI序列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根据IVIM-DWI参数图测量小肝癌及瘤周肝硬化实质平均ADC值(Stand ADC值)、慢速表观扩散系数(D值)、快速表观扩散系数(D*值)和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f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应用IVIM-DWI技术得出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6.88%,优于常规MRI的97%、87.50%,但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IM-DWI参数图上所测的小肝癌Stand ADC值[(1.09±0.15)×10-3 mm2/s]、D值[(0.91±0.11)×10-3 mm2/s]、D*值[(31.29±8.14)×10-3 mm2/s]和f值[(23.23±7.17)%]均低于瘤周肝硬化实质[Stand ADC值:(1.27±0.14)×10-3 mm2/s、D值(1.05±0.16)×10-3 mm2/s、D*值(61.27±12.59)×10-3 mm2/s和f值(32.83±5.7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联合应用IVIM-DWI技术有助于提高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与螺旋CT扫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均经过组织学确诊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3例临床资料,行腹部螺旋CT与MRI检查,经过2名以上有经验影像科医师共同诊断,对比分析2组患者诊断符合率,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6.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2检验。结果检查CT组检出43个病灶,MRI组检出46个病灶,MRI组平扫检出率为82.6%显著高于CT组平扫检出率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增强扫描后检出率为91.3%,与平扫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增强扫描后检出率为90.7%,与平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增强扫描后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平扫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诊断能力优于螺旋CT平扫,两者有效结合能够优势互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门静脉成像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门静脉CTA检查,并统计侧支循环的发生部位.受检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扫描,后处理方法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结果 53例中,胃左静脉曲张33例(62%),胃后/短静脉曲张7例(13%),食管静脉曲张40例(76%),食管旁静脉曲张15例(28%),胃底静脉曲张29例(55%),胃/脾-肾静脉分流20例(38%),腹壁静脉曲张19例(36%),直肠静脉曲张3例(6%).结论 MSCT门静脉成像可精确显示各类侧支循环的部位、程度及走行,可为临床治疗前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