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的检出和诊断符合率,并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表现。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对肝硬化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尤其对于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超声造影36个肝癌病灶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特征,其中30个病灶在动脉期病灶内表现为造影剂呈球形快速填充,门脉期提前廓清,而在延迟期病灶完全廓清呈低回声改变,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环状向心性快速填充,门脉期至实质期始终同步廓清;而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中有8个在动脉期呈现快速球形填充,在门脉期提前廓清,呈"快进快出"特征;5个肝血管瘤病灶中3个在动脉期表现为向心性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缓慢廓清。增强CT检查中,35个肝癌病灶33个在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2个未见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于门脉期和平衡期分别逐渐消退;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中度强化,在门脉期呈现高度强化;4个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在门脉期持续等强度强化,而延迟期呈现高度强化。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病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患者,尤其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更为优势。  相似文献   

2.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肝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2 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合并≤2 cm 肝细胞癌(HCC),并有病理组织学分类诊断的36例38灶为本文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造影后即刻或半个月内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中分化癌22个灶,高分化癌12个灶,透明细胞癌4个灶.结果:造影前常规超声仅对16个灶(42.1%)作出恶性诊断或可疑恶性.造影后38个HCC灶动脉期均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中分化癌22个灶均发生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HCC增强模式;高分化癌12个灶中有9个灶(75.0%)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4个灶中1个灶呈"快进快出",1个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根据CEUS后增强表现,本组76.3%(29个灶)被确认为恶性,18.4%(7个灶)诊断为可疑恶性,另2个≤1.5 cm灶(5.3%)造影增强不典型,未能获得定性诊断.结论: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微小肝癌增强模式的认识为提高微小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依据.初步结果显示,新型超声造影可作为CT等影像学诊断的互补手段,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和增生结节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收集临床肝硬化背景下局灶性病变41例患者,共48个结节,观察病灶区对比剂的灌注过程及造影前后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小肝癌结节40个,超声造影示均为动脉相快速充盈呈高增强,其中28个结节门脉相迅速减退呈低增强,即"快进快退"型,12个结节门脉相呈等增强,延迟期缓慢减退呈低增强,即"快进慢退"型。肝硬化增生结节8个,其中2个结节动脉相稍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等增强,6个动脉相无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等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背景下对小肝癌与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30例,分析其超声影像资料。结果 CDFI显示病变周边Vmax(80.30±9.10)cm/s,RI(0.70±0.11),28个(75.68%)可探及动脉频谱;病变内部Vmax(58.17±8.24)cm/s,RI(0.72±0.13),32个(86.49%)可探及动脉频谱。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动脉相均呈高增强,动脉中晚期或门脉早期快速廓清,呈快进快退表象。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而分化程度高者的开始廓清时间明显晚于分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小肝癌CDFI和超声造影具有特殊的征象,超声造影并能初步评价其病理分化程度,可以提高正确诊断率,因此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低声压超声造影技术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Sonovue超声造影剂对181例共209个肝脏病灶行超声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病灶经病理证实或随访6~12个月证实.结果:144个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病灶和血管肉瘤、胆管细胞癌、结核各1个病灶呈现"快进快出"模式;25个血管瘤病灶呈现"慢进慢退";21个肝硬化不典型增生结节,动脉期无增强,门脉期增强;5例转移性肝癌均为快速廓清,但动脉相增强方式不同;1例FNH和炎性假瘤呈"快进慢出";5例脓肿为快速融合性增强;3例炎性假瘤2例结核未见造影增强.结论:低声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提供一种选择模式,超声造影较CDFI可显著提高局灶性肝脏病变的发现和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03-105+16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肝硬化背景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LI-RADS)3类对肝硬化背景肝癌阳性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5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且根据2017版超声造影LI-RADS分类标准诊断为LI-RADS 3类的超声造影表现资料,共252例患者,261个病灶,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的病理组织,将超声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61个病灶,最大直径平均1.5 cm,病理证实良性病灶243个,HCC 18个,造影模式中主要以快进等出及等进等出为主,快进等出85个病灶,等进等出179个病灶,LI-RADS 3类中HCC总体阳性预测值为6.9%,且均在快进等出增强模式中,快进等出模式中HCC阳性预测值为21.2%。结论超声造影LI-RADS 3类肝内结节病理结果多样,主要为增生结节及不典型增生结节,LI-RADS 3类中HCC的增强模式主要是快进等出模式,为以后超声造影LI-RADS 3类的肝脏结节性质诊断,尤其HCC的诊断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肝硬化合并小肝癌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结果:在49个病灶中,中低分化癌一共有40个,高分化癌有9个;中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的开始增加时间、增强峰值时间以及开始消退时间差异性也较为显著(P <0.05);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差异十分显著(P <0.05)。结论:在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的过程中,采用超声造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早期诊断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叶桂宏  杨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9):1090-109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均经病理证实)患者65例,比较术前常规彩超、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常规彩超引导的60个病灶和超声造影引导的75个病灶射频消融后的疗效。结果 65例肝癌患者中发现135个病灶,其中转移灶92个,原发灶43个。常规彩超检出病灶100个,检出率为74.1%;增强CT扫描检出病灶130个,检出率为96.3%;超声造影检出病灶128个,检出率为94.8%;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14,P=0.007);其中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彩超 (χ2=26.413和22.105,P=0.007和0.008);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824)。常规彩超引导下60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42个,完全消融率为70.0%;超声造影引导下75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63个,完全消融率为84.0%,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下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8,P=0.041)。以术后1个月增强CT扫描检查作为标准,112个病灶完全消融,术后超声造影显示完全消融84个,正确率为75.0%。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可以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射频消融后可以提高对疗效的判定率,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174-117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患者肝内单发实质性小病灶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且均经穿刺病理证实。造影剂使用Sonovue,剂量2.4 ml,经肘静脉团注,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观察病灶的灌注情况。结果:36例小肝癌患者,中-低分化癌31例呈"快进快出",高分化癌3例呈"快进慢出",透明细胞癌2例呈"慢进慢出"。结论:应用Sonovue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孤立性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孤立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特征,造影后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9例病变中,6例动脉期快速强化,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模式 2例呈“快进慢出”模式 1例呈“慢进慢出”模式.造影前仅4个病灶诊断为恶性或恶性倾向 造影后7个病灶获得定性诊断,诊断的正确率达78%.结论:超声造影中小肝癌的增强模式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部分病灶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仍需结合其它影像学方法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AFP阳性与阴性小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特征,并对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并应用TIC软件分析AFP阳性与阴性小肝癌与周围肝实质的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流出时间和和曲线下面积。结果 60例小肝癌患者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灌注曲线呈“快上快下”的形态。AFP阳性与阴性小肝癌间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和峰值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阳性与阴性小肝癌间流出时间和和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阳性与阴性小肝癌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而AFP阳性小肝癌“快进快出”的特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在肝硬化背景下的增生小结节(SRNs)(直径≤3.0cm)超声造影(CEUS)的血流灌注模式和超声造影参数在其定量诊断中的意义,进一步探讨超声造影在SRNs(≤3.0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46个病灶)经细针穿刺有病理结果的SRNs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对实时超声造影图像运用时间一强度曲线进行分析,并比较SRNs造影前后诊断率。结果超声造影SRNs呈4种灌注模式:模式(1):26/46个(56.52%),“同进同出”;模式(2):16/46个(34.78%),“慢进同出”;模式(3):3/46个(6.52%),“快进慢出”;模式(4):1/46个(2.17%),“无增强无退出”。上升支及下降支斜度、平均强度各参数在SRNs与肝硬化实质鉴别中有显著差异,峰值时间无显著差异。常规超声的诊断率为65.79%,超声造影的诊断率为88.37%。结论CEUS对SRNs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可有效动态地评价SRNs的血管化程度,尤其对于常规超声扫描未显示的小病灶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同时对血流灌注特点进行分析,超声造影对有恶变倾向的SRNs的早期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血流灌注特征及滋养血管显示率,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21个肝癌病灶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比较病灶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增强模式及滋养血管显示率。结果肝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期的增强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和增强CT增强类型(均匀增强与不均匀增强)及增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5;t=1.64,P=0.12)。肝癌动脉期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4),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高于CT,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86%(18/21),增强CT供血血管显示率52.3%(11/21)。结论肝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增强表现一致,可很好地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特点,超声造影对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的典型征象,及其与病灶大小及脂肪肝背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51例FNH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肾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8例患者97个声像图表现不典型肾囊性病变行常规超声(包括彩色和能量多普勒)检查、CEUS和增强CT(CECT)检查,按照Bosniak方法进行分级。并对3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另以手术病例的病理结果为标准,验证CEUS诊断的准确性。结果CEUS与CECT对不典型肾囊性病变的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常规超声与CEUS和CE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32例手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CEUS和CECT提示肾良性、可疑恶性和恶性囊性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63.2%、95.0%和94.7%,特异性分别为92.9%、76.9%和85.7%,准确性分别为75.8%、87.9%和90.0%。结论CEUS对肾囊性病变的分级与CECT高度一致,对预测不典型肾囊性病变良、恶性有重要价值,明显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6.
肺外周肿瘤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外周肿瘤对比增强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的价值对比.方法 对35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的肺外周肿瘤进行了CEUS和CECT检查的对照.CEUS采用造影剂六氟化诺(剂声诺维)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技术.CECT采用造影剂碘普罗胺(商品名优维显),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35例患者超声造影增强后肺外周肿瘤表现为高增强20例(57.1%),低增强14例(40%),无增强1例(2.9%);CECT表现为高增强15例(42.9%),低增强19例(54.3%),无增强1例(2.9%);肿瘤CEUS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4例(68.6%),均匀增强10例(28.6%),1例无增强(2.9%);CECT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6例(74.3%),均匀增强8例(22.9%),1例无增强(2.9%);分析CEUS与CECT增强水平和增强程度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的CT增强值(HU)和B超增强值(dB)相关性较高.结论 超声造影对肺外周肿瘤的诊断价值可与增强CT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肝硬化合并小结节样病灶(≤3cm)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显像特征。方法: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技术(CPS)对常规超声检出的69灶肝硬化合并的小结节样病灶进行CEUS观察,所有病灶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结果:分析本组69个病灶随不同造影时相增强的特点,发现从大再生结节(LRN)、低度增生不良结节(DN)、高度DN、高分化肝细胞癌(SHCC)至中低分化SHCC组开始增强时间和完全消退时间均呈递减趋势;并由本组归纳总结6种CEUS增强模式,各组结节增强模式构成分别不同,92.3%的LRN为模式Ⅰ~Ⅱ型,58.3%的LGDN为模式Ⅲ型,83.8%的HGDN主要为模式Ⅳ型,83.3%的SHCC为模式Ⅴ和Ⅵ型,其中高分化SHCC主要为模式Ⅴ型,低分化SHCC具有特征性模式Ⅵ型,1例癌变DN表现为混合型模式(Ⅲ+Ⅴ)型。CEUS判断不同病灶良恶性优于常规超声(P<0.01);CEUS和增强CT对本组病灶不同时相增强结果一致。结论:CEUS提高了超声显像对肝硬化癌变过程中小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转移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转移癌超声造影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谐波反相超声造影技术对21例共21个肝转移癌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分析研究其造影增强各时相的特征。结果21个肝转移癌中,19个(90.5%)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相21个病灶均可见增强,12个(57.1%)为快速弥漫增强,8个(38.1%)为快速环状增强,余1个较大的病灶呈缓慢不均匀轻度增强;延迟相20个病灶(95.2%)呈边界清晰的低回声,3个(14.3%)发现更多的肝内病灶。结论肝转移癌的超声造影有特征性表现,可将其作为筛查及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肿瘤穿刺活检诊断率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u W  Chen MH  Yan K  Yin SS  Dai Y  Fan ZH  Yang W  Li J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116-12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指导肝肿瘤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性质不明的211例肝占位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6例149灶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行超声造影后采用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CEUS组),115例153灶未行超声造影只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us组)。男129例、女82例;年龄16~81岁,平均53.4岁。两组病灶大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cm微小恶性肿瘤计67例75灶(24.8%),CEUS组、us组各占12.9%、11.9%。采用21~18G针手动抽吸活检针或自动活检针穿刺活检,取材量满足病理诊断为取材成功;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结合手术、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血管造影术、甲胎蛋白(AFP)检查或临床随访3~6个月等方法紧密随诊,分析对比两组穿刺活检结果。结果穿刺≤2次即获较满意标本者CEUS组明显多于US组(P=0.0007)。CEUS组149灶取材成功率为98.7%(n=147),确诊率为96.0%(n=143);US组153灶分别为91.5%(n=140)、87.6%(n=134)(两组比较分别P=0.0096、P=0.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cm微小恶性肿瘤的确诊率CEUS组(97.4%)明显高于US组(80.6%,P:0.0473)。此外,US组恶性肿瘤112灶中15灶(13.4%)穿刺活检阴性,经超声造影指导再次活检,14个灶被确认恶性,其中7灶≤2.0cm。除US组发生1例气胸外,余无一例并发症。结论超声造影指导穿刺活检,有助于判断恶性病变及微小肿瘤,并确认坏死及液化区,使定位取材比常规超声更准确,从而大大提高了经皮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和恶性病变的确诊率,明显降低穿刺活检的假阴性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