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与同时期无眩晕症状脑梗死对照,前者称眩晕组,后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眩晕组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与无眩晕组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组脑梗死部位多位于后循环,常伴随多种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P<0.05)。结论以眩晕颅首发症状的脑梗死多为后循环脑梗死,常伴随多种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单纯眩晕患者应早期完善头颅MRI或DSA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病因和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缺血性脑梗死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分析脑梗死的血管病因,并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者总结分析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8.2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353例),此外11.7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因是由于动脉夹层、Moyamoya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鼻咽癌放疗后脑动脉病变、血管迂曲、微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35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单纯前循环血管受累(45.61%)明显多于单纯后循环血管受累(34.27%),P<0.01;前循环脑梗死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病变(33.0%)最多见.结论 脑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8.2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多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动脉病变多见.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多见,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多见.  相似文献   

3.
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血管结构及临床结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数目并随访半年,观察其临床脑梗死事件的发生。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分析后循环TIA患者半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差异。结果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86例,共有49(56.99%)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10(11.63%)例;后循环病变39(45.36%)例,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0(24.19%)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37(43.01%)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随访半年,16例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5例治疗期间死亡。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形态异常是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狭窄可能也是致病因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应积极采取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孤立性眩晕主要见于前庭周围性病变,罕见于大脑中动脉(MCA)穿支脑梗死,本文探讨MCA穿支梗死出现孤立性眩晕与头晕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3例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和头晕的MCA穿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同时通过PubMed检索之前报道的病例,回顾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包括文献共5例表现为眩晕和头晕的MCA穿支梗死病例。3例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和头晕,1例表现为持续性头晕伴随短暂性言语不清,1例有轻偏瘫,2例有眼球震颤。眩晕与头晕严重程度均为中度,经治疗后眩晕和头晕多在病程7 d内完全缓解。4例梗死灶位于左侧内囊或放射冠区,1例位于右侧放射冠。颈部及头部增强血管成像有2例显示右侧椎动脉纤细狭窄,4例完成了头部增强CTA检查均提示前循环血管正常。本文3例患者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之前,均未有明确诊断。结论 MCA穿支脑梗死可以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和头晕,严重程度较轻,持续时间通常数日,自主神经症状不明显。为了避免漏诊或误诊,推荐神经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弥散成像(DWI)可作为老年首次眩晕和头晕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根据椎动脉直径差异分为轻度变异组(0.04~0.70mm)、中度变异组(0.70~1.17 mm)、重度变异组(≥1.17 mm)3组,比较3组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差异.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椎动脉优势与阳性事件发生(眩晕反复发作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椎动脉优势组基底动脉形状异常率为70.73%(29/4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33.33%(12/36)(x2=10.77,P<0.01);(2)椎动脉优势组眩晕严重程度(3.3±1.2)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2.3±0.6)(t=1.99,P<0.01);不同变异3组间两两比较,椎动脉优势重度变异组眩晕严重程度(4.0±1.1)大于轻度变异组(2.9±0.9)(t=2.07,P<0.05);(3)随访1年后,椎动脉优势组阳性事件发生率(65.85%)高于非优势组(30.56%)(x2=9.56,P<0.01).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基底动脉异常率高,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磁共振动脉成像(MRA)检查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表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40例接受CT、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CT、MRA诊断后循环缺血眩晕的诊断学价值。结果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CT检查发现脑梗死病灶患者11例,检出率为27.50%。MRA检查,双侧椎动脉A型44条,B型8条,C型9条,D型9条,正常14条;基底动脉:A型24条,B型4条,C型6条,正常6条;MRA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灵敏度为93.27%,特异度为81.25%,漏诊率为6.73%,误诊率为18.75%;CT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灵敏度为27.78%,特异度为75.00%,漏诊率为72.22%,误诊率为25.00%。结论 MRA检查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具有无创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导致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侧支循环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来看,侧支循环分为初级及次级侧支代偿.我们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例的侧支循环开放特点,并对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3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128例其他病因眩晕患者,50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浆LPA测定。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分为脑梗死组、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组)。脑梗死组随机分为脑梗死试验组、脑梗死对照组。脑梗死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0.75gqd。结果脑梗死组、TIA组发病3d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因眩晕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2组发病4周时血浆LP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但发病2周时脑梗死试验组LPA水平较脑梗死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浆LPA水平是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敏感指标,可作为眩晕患者病因筛查常规检查项目,并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前循环TIA进展成脑梗死的脑梗死模式和血管病变特征,试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利用DSA、颈动脉超声和TCD综合定位责任血管狭窄(≥50%)或闭塞及症状侧颈动脉斑块性质,常规MRI研究前循环TIA进展成脑梗死的梗死模式。结果 51例TIA进展成脑梗死患者的MRI脑梗死模式和血管病变特征:皮层下梗死最常见37例(69.8%),其次是分水岭梗死8例(15.1%),区域性梗死5例(9.4%),皮层梗死3例(5.7%)。统计严重血管病变(≥50%狭窄或闭塞)如下:(1)皮层下梗死组血管严重病变17例(45.9%),检出责任侧不稳定斑块6例(16.2%);(2)分水岭梗死组血管严重病变7例(87.5%),检出责任侧不稳定斑块2例(25%);(3)区域性梗死组血管严重病变5例(100%),检出责任侧不稳定斑块2例(40%);(4)皮层梗死血管严重病变3例(100%),检出责任侧不稳定斑块2例(66.7%)。结论前循环TIA进展成脑梗死的梗死类型以皮层下梗死最常见,血流动力学和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均为TIA进展成脑梗死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老年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特征,为该病的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血管性眩晕的76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结果全部患者中有72例存在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结构异常共计116支,其中颈动脉系统病变12例(16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65例(100支)。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5例,以椎动脉合并其它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47支(47/116);后循环先天性发育不良47支(47/116),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19支。结论后循环狭窄或闭塞以及先天性发育不良可能是老年人血管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内高信号(FVH)在急性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2例,其中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8例,单发脑梗死患者34例。均行头部MRI检查,包括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T_1加权像和FLAIR序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FVH的产生机制。结果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组与单发脑梗死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律失常、吸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循环单发脑梗死比较,多发性脑梗死组FVH更多见、严重程度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为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结论 FLAIR序列血管内高信号可作为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的参考征象,预示后循环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其病因及DSA对后循环缺血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01—2014-11间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分析其在病因判断中的意义。结果 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7例(75.28%)存在后循环血管异常,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7例(40.30%);后循环脑梗死40例(59.70%),2组间血管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共发现病变部位106处,病变类型分别为粥样硬化38例,狭窄47例,闭塞13例,先天异常8例。后循环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后循环TIA组(P0.05),但2组间血管狭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存在后循环血管病变,DS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未发现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梗死区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49例发病<6 h脑血管造影未发现血管闭塞的ACI患者,在发病<3 d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发病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好.结果 头颅MRI检查示,前循环梗死28例、后循环梗死21例.发病3个月后,前循环梗死组患者预后好的为20例(71.4%);而后循环梗死组为9例(4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造影未发现血管闭塞的ACI患者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大部分较好,而且预后好的比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非闭塞率和自发再通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发现,脑梗死急性期脑血管造影显示的动脉血栓可以在重复造影或尸解时消失[1]。以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脑梗死闭塞后的血管发生自发再开通(完全或部分性开通)十分常见,因此目前认为脑梗死急性期血管自发再通(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是疾病发展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超早期脑梗死的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 观察对象为发病6h以内中度至重度的缺血性卒中,头颅CT排除出血,拟选择进行动脉内溶栓的患者。全部进行高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同步检查正侧位血管造影相和连续动态电影录像。必要时增加检查斜位相。使用血管直径和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分析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共收集了30例患者,平均57岁,其中男性23例。发病至血管造影时间(218±64)min。头颅CT显示陈旧脑梗死灶2例,可疑低密度9例,其余正常。血管造影显示87%患者有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其中20例(77%)为前循环受累,6例(23%)后循环受累;另外还发现10条无临床症状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4例(13%)血管造影正常。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的血管中以椎动脉最为常见。多部位和多血管受累达11例(37%)。高度狭窄的血管中需要高选择加压才显示血管残腔。1例患者同时有双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结论脑梗死6 h内超早期血管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在选择治疗的方法和治疗途径上应该考虑不同的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和同时受累的血管数目。  相似文献   

16.
老年眩晕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45例老年眩晕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探讨主要致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45例老年眩晕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特点。结果 45例患者中39例(86.7%)存在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4例(8.9%),单纯后循环病变26例(57.8%),前后循环同时存在病变9例(20.0%);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共40处,血管闭塞和中、重度狭窄21处(52.5%)。结论血管结构异常可能是老年眩晕患者的主要原因,后循环血管闭塞和中、重度狭窄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房山区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1-09-2014-12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147例,均行头颅MRI、椎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TCD)、颅内动脉核磁血管造影(MRA)检查,必要时进行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小脑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小脑区域性梗死组和小脑分水岭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小脑区域性脑梗死109例,小脑分水岭梗死38例(25.9%),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心房纤颤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与区域性脑梗死比较,小脑分水岭脑梗死组失水状态、晕厥等前驱症状发生率较高(21.1%比9.2%,P=0.026),后循环多发病灶发生率较低(21.1%比38.5%,P=0.002),NHISS评分低(2.7±1.9比6.1±2.5,P=0.000)。(3)两组小脑梗死患者发生后循环大血管病变比例无统计学差异(52.6%比36.7%,P=0.085);分析非心源性脑梗死病例发现,分水岭梗死存在大动脉狭窄几率高于区域性脑梗死(47.4%比30.2%,P=0.002)。结论小脑分水岭梗死与区域性脑梗死相比危险因素相同,病因略有不同。分水岭梗死患者临床症状轻,但前驱症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探讨其病灶分布特点及血管形态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例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行头MR(包括T1WI、T2WI、DWI、MRA)、TCD、BAEP检查。结果 3例患者均为后循环多灶性梗死,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小脑、脑桥,均有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双侧内听动脉均受累。结论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均符合多灶性后循环缺血的特点,血管形态异常是其重要病理基础和致病因素,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进展性脑梗死脑侧支循环形成及其对近期神经功能缺失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200例基底节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入院后均采用头部CT血管造影(CTA)评估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建立侧支循环将其分为侧支循环建立组和无侧支循环建立组,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其入院时、卒中进展时和侧支循环建立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探讨不同分级侧支循环、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类型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结果 200例基底节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有146例患者成功建立侧支循环,54例患者无侧支循环建立。侧支循环建立组在入院时和卒中进展时的NIHSS评分与无侧支循环建立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 0.05);治疗2周时NIHSS评分低于无侧支循环建立组(P 0.05)。3~4级侧支循环患者在入院时和卒中进展时的NIHSS评分与1~2级侧支循环患者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 0.05);治疗2周时NIHSS评分低于1~2级侧支循环患者(P 0.0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数多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P 0.0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和卒中进展时的NIHSS评分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 0.05);治疗2周时NIHSS评分低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P 0.05)。结论脑侧支循环形成可改善基底节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缺失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解剖变异致双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2例经颅脑MRI确诊的双侧小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其头颈部血管,从而了解后循环血管的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经DSA证实左侧椎动脉较细,远端管腔闭塞,通过右椎动脉代偿供血原左侧PICA供血区但欠充分,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右侧椎动脉。病例2经CTA证实右侧椎动脉较左侧明显细且远端显示欠清,MRA示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左侧椎动脉。结论 2例双侧小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一侧椎动脉优势供血,且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该侧椎动脉。在该解剖变异基础上一侧椎动脉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双侧小脑梗死。因此,在临床中出现双侧小脑梗死时临床医师不能忽略这一解剖变异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