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5例MCA狭窄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及支架成形术,并进行随访。结果:25例患者共植入支架25个,手术成功率为100%,狭窄从术前的80%-95%降至术后的0-10%;并发症3例,均为脑梗死。随访6-36个月,均未再次发生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MCA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患者的64排螺旋CT脑容积灌注成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容积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与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联合应用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或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 artery,MCA)狭窄与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名健康人及17例患者(ICA狭窄11例、MCA狭窄6例)行CT平扫、CTP和CTA检查,分析灌注延迟表现与病变动脉及其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17例患者8例CT平扫未见异常,9例有腔隙性脑梗死和(或)陈旧脑梗死.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图灌注延迟表现分为3型:Ⅰ型病变仅累及MCA区,Ⅱ型病变仅累及分水岭区,Ⅲ型病变累及MCA和分水岭区.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Ⅲ型7例,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Ⅰ型4例.64排CT可同时获得容积CTP和颅底动脉环动态CTA,其动态CTA图像质量与常规CTA近似.结论MTT、TTP能够敏感显示灌注损伤,对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治疗及脑梗死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价值.64排CT可得到包括基底节在内的上下8个层面的图像,可以更多地显示16层以下螺旋CT显示不到的病变,如脑干、小脑的梗死等.CTP联合CTA能够早期诊断脑梗死,并同时从功能和形态学上综合分析脑缺血的程度和原因,获得更详细的信息,为临床医师尽早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程度与卒中再发的相关性。方法检索1970年2013年的中文及英文文献全文,从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中提取数据,采用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对纳入的6篇文献进行分析,重度狭窄组卒中再发率高于中度狭窄组(P=0.009)及闭塞组(P=0.10),中度狭窄组和闭塞组的卒中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94)。结论症状性MCA狭窄程度与卒中再发相关,MCA重度狭窄的卒中再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致脑血流灌注降低的空间模式,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流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CTA与基于动脉自旋标记的灌注多模态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观察轻度狭窄组和中至重度狭窄组患者脑血流灌注变化,以及颈动脉狭窄致脑血流灌注改变空间模式;基于兴趣区的方法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流量变化的关系。结果 22例单侧(左侧13例、右侧9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13例为轻度狭窄、9例为中至重度狭窄。与轻度狭窄组相比,中至重度狭窄组患者动脉自旋标记显示双侧(患侧显著)顶叶(t=-2.382,P=0.014)、额叶(t=-2.354,P=0.015)和半卵圆中心(t=-2.283,P=0.017)脑血流量降低,且基本位于双侧(患侧显著)分水岭区;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的脑血流灌注改变区域也位于双侧(患侧显著)分水岭区(r=-0.479,P=0.024)。结论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以导致以患侧显著的双侧分水岭区脑血流灌注降低,且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 1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M1近段狭窄11例,M1远段狭窄3例,M1—M2段狭窄1例,M2段狭窄2例.采用冠脉支架行狭窄段支架成形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94.12%(16/17),颅内出血发生率11.8%(2/17),临床随访3~6个月,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疗效确切,操作技术可行,但其安全性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分流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致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STA-MCA分流术治疗的7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B超探查显示71例吻合口血流通畅满意,4例血流缓慢。术后3 d死亡2例,其余73例术后CT灌注成像检查显示脑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后7、14 d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12个月神经功能评分进一步好转(P<0.05)。术后随访12个月,73例未出现因搭桥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新发脑梗死及TIA;67例CTA检查显示血管显影良好。结论 STA-MCA分流术是预防和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性卒中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斑块成像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对25例DSA确诊的单侧(MCA)症状性狭窄≥50%患者行HRMRI检查,观察HRMRI上MCA狭窄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计算狭窄率并与DSA上的狭窄率进行比较。结果 16例MCA在HRMRI上均发现管腔狭窄,14例管壁增厚,其中13例为偏心性增厚;12例偏心性强化,1例无强化;1例为向心性增厚并强化;2例管壁大致正常,外径缩窄。在DSA和HRMRI上测量的狭窄率之差为:10%±5%,HRMRI狭窄率(76%±14%)普遍高于DSA狭窄率(64%±11%)(t=8.702,P<0.05)。结论 HRMRI能清晰的显示症状性MCA狭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对于MCA狭窄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急性脑缺血事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10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症状性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局限狭窄的患者,依据脑血管造影建立病例特异三维数值模型,测量M1段
狭窄程度,并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方法测算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动脉不同部位及不同狭窄程度血
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狭窄段至远端正常血管段壁面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变化用标准化
WSS表示,为狭窄段WSS(WSSS)与远端正常血管段WSS(WSSP)的比值,记为WSSS/P;血流速度(velocity)
及震荡剪切指数(oscillatory shear index,OSI)的变化用标准化的velocityS/P、OSI S/P表示。
结果 MCA狭窄段WSS明显高于远端正常段(中位数81.85 vs 18.81,P =0.000);狭窄段流速快于远
端正常段(中位数2.26 vs 0.33,P =0.000);而MCA最狭窄处OSI低于远端正常血管段(中位数0.000 39
vs 0.015 70,P =0.000);不同狭窄程度间,标准化血流动力学参数不同;狭窄程度增大,WSSS/P、
velocityS/P增加(r S=0.828,P =0.003;r S=0.79,P =0.007),OSI S/P逐渐下降(r S=-0.822,P =0.004)。
结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病变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动力学因素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形
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其深穿支供血区单发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供血区单发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进一步探讨其与MCA狭窄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急性脑梗死,并经头颅DWI检查明确急性梗死灶为单发,且位于MCA深穿支供血区域的5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TCD和MRA检查,颅外颈内动脉狭窄>50%以及有可疑心源性栓子来源的患者从研究中排除.根据是否存在病灶同侧MCA狭窄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MCA狭窄组(14例)与MCA正常组(41例).测量DWI上急性梗死灶的直径、面积和体积,并将直径≤2 cm归为经典腔隙性梗死,直径>2 cm归为纹状体内囊梗死.DWI上的梗死灶区分为基底节区、侧脑室体旁和同时累及上述2个部位,并判断MRI T2>像上皮质下多发陈旧性小梗死灶或白质疏松是否存在.结果 55例患者中,病灶侧MCA狭窄患者14例(25.5%),MCA正常患者41例(74.5%).MCA狭窄组中经典腔隙性梗死占71.4%,MCA正常组中经典腔隙性梗死占6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7,P=0.701).MCA狭窄组与正常组患者MCA深穿支梗死病灶的大小(包括直径、面积及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CA正常组和MCA狭窄组病灶在基底节区、侧脑室体旁及基底节区+侧脑室体旁分布的比例依次为:正常组31.7%、17.1%和51.2%;狭窄组35.7%、28.6%和3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2,P=0.529).同时存在皮质下多发陈旧性小梗死灶或白质疏松的患者在MCA正常组有23例(56.1%),在MCA狭窄组有3例(2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3,P=0.025).结论 MCA深穿支供血区梗死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MCA狭窄和穿支动脉本身病变均可造成深穿支供血区单发脑梗死.梗死灶的大小、体积及梗死发生的部位与是否存在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无明显相关性,而同时存在皮质下多发陈旧性小梗死灶或白质疏松对穿支动脉病变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2]),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现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研究的热点之一,成为评估心脑血管狭窄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大脑中动脉的狭窄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关系,从而为指导临床及时监测、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07—2015-03在我院行颅脑DSA且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其中脑梗死6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男44例,女26例;年龄32~81(60±10)岁。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4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0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脑血管旋转造影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应用血流动力学系列软件计算手术前、后及计算机模拟狭窄部位完全修复后狭窄局部、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和管腔内总压力。术后复查DS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以残余狭窄率<30%(定义为"亚满意")为手术成功。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MCA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9.9±13.2)%、(86.6±10.0)%,t=15.31,P<0.05]。20例患者术后MCA狭窄部位和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25.1±4.6)Pa、(49.0±13.2)Pa,穿支根部:(1.1±0.2)Pa、(3.5±0.4)Pa,均P<0.05],而狭窄近端和远端正常血管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增高[近端:(7.2±3.8)Pa、(3.6±2.6)Pa,远端:(12.6±5.8)Pa、(4.9±2.6)Pa,均P<0.05]。术后狭窄部位和近端正常血管壁面的总压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位:(276.5±86.3)Pa、(992.6±15.7)Pa,狭窄近端:(605.4±27.8)Pa、(992.6±15.7)Pa,均P<0.05],而穿支根部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总压力均较术前增高[穿支根部:(58.2±5.6)Pa、(2.7±0.3)Pa,狭窄远端:(101.0±43.4)Pa、(10.3±4.3)Pa,均P<0.05]。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狭窄部位管腔恢复至同两端血管完全一致时,狭窄部位、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总压力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 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后狭窄局部、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达到较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供血区新鲜梗死的不同类型与相关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4月我院住院的15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分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小梗死组(小PAI组,直径≤3.20 cm)、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大梗死组(大PAI组,直径>3.20 cm)、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梗死组(PAI+PI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分水岭梗死组(PAI+BZ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分水岭梗死组(PAI+PI+BZ组).比较各组之间动脉狭窄检出率及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检出率.结果 各组动脉狭窄检出率分别为16/87、9/11、17/17、11/12、23/25,小PAI组与其余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80、48.065、30.567、55.523,P值均为0.000);各组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检出率分别为1/87、2/11、12/17、9/12、21/25,小PAI组与PAI+PI组、PAI+BZ组及PAI+PI+BZ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05、55.465、79.283,P值均为0.000),大PAI组与PAI+PI组、PAI+BZ组及PAI+PI+BZ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7、7.425、11.633,P值分别为0.007、0.006、0.001);小PAI两亚组(2.00 cm<直径≤3.20 cm亚组与直径≤2.00 cm亚组)动脉狭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3,P=0.615).结论 小PAI组动脉狭窄检出率及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检出率均较低;大PAI组、PAI+PI组、PAI+BZ组及PAI+PI+BZ组动脉狭窄检出率均较高,且PAI+PI组、PAI+BZ组、PAI+PI+BZ组动脉苇度狭窄或闭塞检出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范围侧支循环及磁共振灌注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均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比较灌注参数情况、入院时与治疗7 d后NIHSS评分及出院3个月后的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情况。结果(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侧rCBV增加,rTTP、rMTT延长(P均<0.01); 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TTP、rMTT延长,患侧rCBF降低(P<0.01);(2)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MTT、rCBV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3)侧支循环良好组入院时、治疗7 d后NIHSS评分、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低(P<0.05)。结论 良好的侧支循环及脑灌注状态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安全策略.方法 收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的经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管理及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以及血管再狭窄等情况.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3.8%(30/32):围手术期共出现2例脑梗死并发症,其中1例为无症状性,未出现其它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2.6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新发卒中病例以及死亡病例事件.结论 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的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但围手术期存在一定的脑梗死事件风险.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tenting on symptomatic severe M1 segment stenosis (>80% lumen reduct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evere M1 segment stenosi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7 to August 2010,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s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treated using balloon-expandable stents.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treatment,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complicatious, strok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and reangiostenosis were further discussed.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was 93.8% (30/32) for total lesions. During the perioperation, 2 patients had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one of them was asymptomatic ischemic stroke; no other complications appeared. No re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 or death appeared in these 32 patients during the mean 12.6 months of follow-up. Conclusion Stenting based on drug treatment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therapy for symptomatic severe M1 segment stenosis of the middle erebral artery, but also appears to have the perioperation complication. 相似文献
15.
应用CT密度差后处理技术早期诊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应用CT密度差后处理技术早期诊断大脑中动脉 (MCA)梗死的可行性。方法 对临床考虑为MCA梗死 ,发病 1~ 3h患者行CT扫描 ,随机分为两组 ,用密度差后处理组 5 0例 ,不用密度差后处理组 5 0例 ,于发病 2 4h后进行CT跟踪观察。结果 应用密度差后处理组 ,梗死后 <6 0min、6 0~ 119min、12 0~ 180min确诊例数分别为 1例 (1/ 7)、2 9例 (2 9/ 32 ,90 .6 % )、11例 (11/11) ,而不用密度差后处理组只在发病 12 0~ 180min确诊 2例 (2 / 11)。结论 利用CT密度差后处理技术能对MCA梗死的患者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特点及显微手术夹闭的技巧和预后。方法总结我科20例不同级别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在不同时期均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结果动脉瘤均行夹闭,手术后死亡2例,病人发生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10例,中度残4例,重度残3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预后差,致残率高,容易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手术及灵活的手术技巧以及术后高灌注和预防脑血管痉挛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安全策略.方法 收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的经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管理及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以及血管再狭窄等情况.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3.8%(30/32):围手术期共出现2例脑梗死并发症,其中1例为无症状性,未出现其它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2.6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新发卒中病例以及死亡病例事件.结论 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的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但围手术期存在一定的脑梗死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安全策略.方法 收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的经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管理及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以及血管再狭窄等情况.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3.8%(30/32):围手术期共出现2例脑梗死并发症,其中1例为无症状性,未出现其它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2.6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新发卒中病例以及死亡病例事件.结论 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的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但围手术期存在一定的脑梗死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