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神经内外科的一个难题。 1875年Jackson提出局灶性癫痫的发生与颅内致痫灶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理论后 ,1886年Horsley对一位由于颅骨骨折而引起癫痫的患者进行了最早的大脑皮层切除术 ,并且使该患者的癫痫发作明显减少[1] 。在这以后 ,许多神经科医生都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确定致痫灶 ,用手术的方法来切除致痫灶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但是 ,对于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仍然是比较困难的。Penfield在 2 0世纪初期 ,通过X线定位的方法来发现致痫灶 ,并且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难治性癫痫。最初的X线定位的方法有颅骨的X线摄片、…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术前评估手段的快速发展和临床的广泛应用,通过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例数显著增加。对难治性癫痫致痫灶的术前精确定位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同步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Simultaneous EEG-fMRI)作为一种无创的术前定位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在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扫描的同时描记脑电数据,根据EEG出现癫痫波的时间点作为时间相关曲线对fMRI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测定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来定位致痫灶,可以将解剖定位与功能定位相结合,为临床医师提供一种新的、精确度较高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准确的致痫灶定位一直是困扰癫痫外科医生的难题。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尤其是功能显像技术的发展,为致痫灶的定位提供了更有效、更准确的定位方法。该文将常用的功能显像技术在难治性癫痫研究中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电图影像融合技术定位致痫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性脑电图影像融合技术对致痫灶定位作用.方法对4例临床确诊为癫痫的患者,术前视频脑电监测有异常放电,脑电图异常部位分别在右额颞、左颞、右中央顶区和右顶枕部.根据脑电图表现和脑电地形图分析结果,建立单或多偶极子模型.最后将标准头颅MRI模型与偶极子模型融合,确定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和空间坐标.结果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1例在右额中回的中部,1例在左颞后部皮质,1例定位在右侧中央沟,1例在右顶上小叶.偶极子参数随时间变化可反映异常脑电在脑内的传播方向.结论高分辨率三维MRI影像与定量脑电图分析的信息融合,可以直观地显示致痫灶的位置及异常放电传播方向,与真实头颅模型的融合无疑更会提高致痫灶手术前定位,对减少有创性检查,深部电极的准确放置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方法准确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致痫灶综合定位方法的准确性,总结出简便准确的综合定位程序。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手术治疗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资料,分析归纳所采用的不同致痫灶综合定位方法,并以此将病例分为5组:A组为磁共振(MRI)阳性+视频脑电图(VEEG)+皮层及深部电极(ECoG及DEEG)组,B组为MRI阳性+VEE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ECoG及DEEG组,C组为MRI阳性+VEE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ECoG及DEEG组,D组为MRI阴性+VEEG+SPECT+ECoG及DEEG组,E组为MRI阴性+VEEG+PET-CT+ECoG及DEEG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按Engel分级进行术后疗效评估,以Ⅰ~Ⅲ级作为效果良好的评价标准,并作为致痫灶定位准确的标准,通过统计学分析,计算出各种方法的定位准确率,对不同综合定位程序的定位能力做出评价。结果致痫灶准确定位病例A组16例(16/18),B组10例(10/11),C组16例(16/17),D组3例(3/4),E组8例(8/10);A、B、C三组间定位能力无显著差异,D、E组明显低于A、B、C三组,D组定位能力最差。结论 MRI结果阳性且与VEEG一致者可定位致痫灶;MRI阴性而VEEG与PET-CT结果一致者可定位致痫灶;术中皮层及深部电极监测是致痫灶再定位及指导手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难治性癫痫致痫灶的术前常用评估方法的定位价值,为术前评估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手术治疗的76例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分别评估症状学、头皮及颅内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在术前致痫灶定位中的有效性。结果 分别有88.1%、44.7%、82.9%的病人通过临床症状学、头颅MRI、头皮脑电图监测可获得一定价值的定侧或定位信息;在难治性颞叶内侧癫痫中,手术侧海马头MRS NAA/(Cr+Cho)比值较对侧明显降低(P<0.05),当双侧海马头NAA/(Cr+Cho)比值的不对称指数>0.08时,判断NAA/(Cr+Cho)比值较小一侧为致痫灶所在侧别的准确率更高。19例头颅MRI阴性并接受PET-CT检查的病人中,68.4%可获得一定价值的定侧或定位信息;仍有68.4%的病例需要通过颅内脑电图监测来进一步明确致痫灶的部位及范围。结论 临床症状学分析及头皮脑电图监测对颅内电极的植入及致痫灶切除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MRI及MRS检查在难治性颞叶内侧癫痫的术前评估中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PET-CT对于头颅MRI检查阴性的病例在癫痫手术中仍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颅内脑电图监测对于致痫灶的判断及癫痫手术切除范围的限定仍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癫痫发病机制中,关于神经元异常放电起源需区分致痫灶和病理灶这两个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癫痫致痫灶和病理灶的定位诊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脑电图、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脑磁图在癫痫的定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能提高致痫灶、病理灶定位的准确性,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34例原发性癫痫进行了致痫灶定位研究。使用SPECT脑血流显像及埋藏硬脑膜下条片状电极描记ECoG。定位脑皮质致痫灶。34例中,30例SPECT定位与电极定位相符合,符合率为88.24%,提示SPECT脑血流显像对原发性癫痫手术前致痫灶的定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癫痫中多致痫灶放射外科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中放射靶区确定的方法 ,尤其是针对多致痫灶的情况。方法 69例PET显像提示多致痫灶的病人 ,行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 ,按靶区设定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 ,2 1例 ,靶区为PET提示的致痫灶 ;B组 ,48例 ,靶区包括PET提示的致痫灶和可疑致痫灶。随访 3~ 1 6个月 ,观察两组病例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癫痫发作频率变化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病例在三个时间点上均观察到癫痫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 ,两组之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别 ,B组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病例间癫痫控制疗效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疗效Ⅰ—Ⅱ级病人的比例 ,B组 (48.6 % )高于A组 (33 .3 % ) ;疗效Ⅴ—Ⅵ级病人的比例 ,A组 (2 2 .2 % )高于B组 (1 4 .3 % )。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 ,具有较高的有效率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PET显像所提示的全部致痫灶中有假阳性情况存在 ,但难以鉴别。在遇到此情况时 ,放射外科靶区应包括PET提示的所有病灶 ,可提高的治愈率并降低无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VEEG)在额叶癫痫诊断及手术定位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诊断为额叶性癫痫并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长程视频脑电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癫痫临床发作有以下特点:①持续时间短;②睡眠中较多见;③继发难治全身性发作多见;④强直性或运动性姿势症状突出;⑤常伴发声。癫痫发作间期VEEG存在以下形式:①脑电无异常;②一侧额部或一侧前头部异常波形波幅优势;③额部或前头部异常波形波幅优势且双侧对称;发作期VEEG存在以下形式:①多见去同步化低电压;②一侧或双侧额叶低幅快活动;③一侧或双侧额叶的高幅优势放电;④全导联同步对称异常放电。38例患者的癫痫灶术前被精确定位,9例患者癫痫灶术前不能确定侧别。结论应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能够较全面了解额叶癫痫临床发作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有助于准确诊断及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以过度运动发作为主要表现的药物难治性癫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药物难治性癫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以过度运动发作为主要表现。根据症状特点、MRI、头皮视频脑电图及颅内脑电图监测,综合定位致灶,并行手术切除。结果切除额叶致灶23例,切除前颞叶致灶2例。神经病理学检查显示:皮质发育不良(FCD)Ⅰ型8例,FCDⅡ型12例,节细胞胶质瘤1例,皮质微发育不良1例,灰质异位1例,胶质瘢痕1例,海马硬化1例。术后随访12~60个月,按Engel分级:Ⅰ级19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2例。结论以过度运动发作为特点的难治性癫病人,其致灶主要位于额叶,但也可位于额叶外的脑区,准确切除致灶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用 ̄~(18)F-FDG-PBT显像对126例癫痫患者进行了发作间期癫痫灶定位,男81例,女45例,年龄2~56岁,其中110例(87.3%)在PET上可发现明显相对低代谢区,而MRI或CT仅32例发现异常,头皮EEG有102例异常,但无明确定位价值。我们认为, ̄18F-FDG-PET可通过观察脑组织内的葡萄糖代谢而进行癫痫灶定位,是无创伤性癫痫灶定位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视频脑电图与发作期SPECT对痫灶定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发作期SPECT在术前痫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4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所行长程VEEG与发作期SPECT定位的情况,比较两者定位的一致性.结果 发作期SPECT定位阳性率为94%,VEEG为96%.两者完全一致占46%,部分一致占29%,完全不一致占25%.阳性率及定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定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结果显示48例患者中Engel Ⅰ级27例,Ⅱ级10例,Ⅲ级8例,Ⅳ级3例;其中EngelⅠ~Ⅱ级的37例中33例来自两者定位一致的患者.结论 发作期SPECT与VEEG检查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联合应用优势互补,可提高定位准确性,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方法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探讨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对癫痫灶定位的评估。病程121.2个月,进行回顾。方法:利用症状学,神经心理学,头皮/蝶骨嵴脑电皮层脑电图,深部脑电图,CT,MRI七种方法在4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中的应用,其中13例患者定位的准确性通过手术后一年以上疗效的随访得到证实。结果:21/40例由症状学表现得到诊断,9/27例由神经心理学测试定侧。头皮脑电图、皮层脑电图及深部脑电图的定位率分别为30/40、30/37和29/35。CT与MRI的定位率分别为12/25和32/40。各种定位方法的准确性有显著差异,其中神经心理学的定位能力明显低于常规脑电图、MRI、皮层脑电图和深部脑电图。结论:总结了各种定位方法的优劣势,指出准确的定位需要功能性定位与结构性定位方法的综合应用。最具价值的仍是侵袭性电极的检查,神经心理学的定位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7.
非侵袭性检查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痫病人行EEG、MRI、PET检查,根据3项检查结果选择外科治疗方法(开颅手术,X-刀治疗,立体定向手术)。开颅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结果 致痫灶位于颞叶22例,颞叶外6例,额颞区2例。方法 开颅手术16例,X-刀治疗10例,立体定向手术4例。术后除2例发作无明显改善外,28例病人发作均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大部分难治性癫痫病人,尤其是颞叶癫痫,开颅致痫灶切除、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可以根据EEG、MRI、PET检查来定位,避免术前侵袭性EEG(如植入深部电极等)检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在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术前评估和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实施手术治疗的85例颞叶内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三大检查(症状学、MRI、V-EEG)和18F-FDG PET/CT检查证实致痫灶存在且位于颞叶内侧。经上述方法精准定位后,采用扩大额颞手术切口,皮层脑电描记引导下施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部分加做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或(和)皮层热灼术,对术前评估方法,18F-FDG PET/CT检查的意义和手术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8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到5年,Engel效果分级:69例(81.2%)I级,9例(10.6%)Ⅱ级,7例(8.2%)Ⅲ级或Ⅳ级。4例出现硬膜外血肿,15例出现短期并发症,所有病人均无永久性并发症。患者术后服用抗癫痫药物较术前减少或停药。结论 18 F-FDGPET/CT检查是目前颞叶内侧癫痫致痫灶定位精确、直观而有效的手段之一,结合常规三大术前检查,是颞叶内侧癫痫致痫灶定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18F-FDG PET/CT检查对于颞叶内侧癫痫的术前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A total of 128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into this study to evaluate the cost efficiency of 24-hour 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VEEG) combin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people with newly diagnosed epilepsies. The rate of neuroimaging abnormalities detected was 14.8% higher with MRI than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hereas 25.7% more EEG abnormalities were detected with inpatient 24-hour VEEG than with outpatient EEG. In the partial seizure (PS) group, MRI combined with 24-hour VEEG revealed that 20 of 73 (27.4%) patients had local epileptogenic lesions, whereas CT with outpatient EEG revealed a rate of 10 in 73 (13.7%). With respect to the economic impact, 27.3% of the patients spent more than 17.8% of their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for 24-hour VEEG and MRI. However, 82.7% of the patients spent less than that, and among these patients, only 16.4% spent less than 5.9% of their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Hence, we conclud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RI and 24-hour VEEG as a compulsory tool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