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的医源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80.8%)术后3d、10例(19.2%)术后6d复查CT见脑梗死征象,其中37例为同侧颞顶叶,11例为同侧额叶,4例为对侧大脑基底节区。结论手术及术后脑血流灌注不足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01—2014-06我院行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行单纯血肿清除术治疗者4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6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9%;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L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联合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临床效果相比较。方法行去骨瓣减压联合血肿穿刺引流术组(30例),入院后给予去骨瓣减压联合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引流管予以尿激酶注入并引流。对照组(38例)患者入院后行颅血肿清除术。手术后措施给予预防感染、脱水、激素等常规治疗,措施与前组相同。结果手术3个月后随访,去骨瓣减压联合血肿穿刺引流术组恢复良好率为(10/30)33.3%,病死率(4/30)13.3%。对照组恢复良好率为(9/38)23.7%,病死率(8/38)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去骨瓣减压联合血肿穿刺引流术能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病死率,改善预后,是治疗脑出血病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及硬膜减张缝合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去骨瓣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记录的数据包括术前GCS评分,血肿大小,瞳孔反应,ICH评分等。随访指标有30d死亡率以及最近一次的ADL评分。结果 35例患者中27例(77%)30d内存活。27例存活者在平均13个月的随访中16例(6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ADL评分I-Ⅲ级)。结论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施行血肿清除合并去骨瓣减压术有望降低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病情重、预后差,治疗方法各异,因而采取适时的手术治疗及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使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下降15%左右。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选择性地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自发性高血压颅内出血(ICH)的处理仍有争议,本文探讨微创穿刺引流(MIPD)与去骨瓣减压(DC)相比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ICH患者(发病24h内基底节出血≥30mL)非随机分配到MIPD(A组)或DC(B组)行血肿清除术。主要观察终点是发病30d后是否死亡及1a后其功能独立程度。结果初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8.1±3.4,平均血肿体积(HV)为(56.7±23.0)mL。A组B组,平均年龄(59.4±14.5vs55.3±11.1,P=0.025),30d和1a的累积病死率分别为32.3%和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NIHSS15或HV≤60mL患者A组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P均0.05)。发病1a后累积功能独立性为26.8%,A组(33/84,39.3%)和B组((20/114,17.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1a后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方法、年龄、GCS、HV、IVH和肺部感染相关(P均0.05)。结论对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HV≥30mL),通过评估发病1a后功能独立率及≤60岁、NIHSS15分或HV≤60mL患者的病死率,MIPD治疗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动态颅内压监测对去骨瓣减压术后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登封市人民医院2013-12—2015-12治疗的重度高压脑出血患者68例,所有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动态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术后甘露醇使用剂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评定患者远期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后甘露醇使用总剂量较对照组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41%,较对照组的55.88%明显降低(P0.05);术后10 d观察组IL-6、hs-CRP、NSE等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ADLⅠ~Ⅱ级患者占75.76%,较对照组的48.28%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应用药物降压,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救治Ⅳ-Ⅴ级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大骨瓣减压术36例,小骨窗开颅术30例,比较2组病例不同时间颅内压变化及疗效。结果大骨瓣减压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明显优于小骨窗组,其预后明显高于小骨窗组。结论采用超早期大骨瓣减压救治Ⅳ-Ⅴ高血压脑出血有效。  相似文献   

9.
自1990年10月至1997年12月,经手术治疗高血压并发脑室内出血36例,占同期高血压脑出血13.8%,采用直视下清除血肿 脑室外引流,并去骨瓣减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24例,女12例,男:女=2:1,年龄45~65岁,其中50~58岁32例,占88%。1.2 临床表现 呕吐28例。全组病例意识障碍GCS≤7分并伴偏瘫,一侧瞳孔散大28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双侧瞳孔忽大忽小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大量出血(60 ml以上)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采取额颞顶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大量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3个月ADL分级: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1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结论 超早期大骨瓣减压术挽救入院时GCS评分3~5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大量出血病人的生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剂量沐舒坦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4.3%~67.4%,最高可达78.9%[1,2]。肺部感染又成为影响重型TBI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成为重型TBI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颅脑损伤146例,采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52例(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94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病死率(17.3%)与对照组(20.2%)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发生率(13.5%)明显低于对照组(28.7%;P<0.05)。观察组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14.3%)、脑积水发生率(1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8%、30.3%;P<0.05)。伤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疗效。观察组恢复良好27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4例;对照组恢复良好30例,中残6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4例,死亡29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51.9%)明显高于对照组(31.9%;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采用控制性减压方法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采用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A组)及急诊护理干预组(B组)。A组由当班护理人员行常规护理救治措施,如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并抽血;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B组由2人组成的护理小组实施急诊护理抢救,高年资的责任护士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以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而辅助护士行建立静脉通道并抽血,遵医嘱及时给药并其他护理。比较两种护理实施过程中患者急诊科救治时间、急诊救治预后、急诊护理满意度、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2组患者急诊科抢救时间比较,A组显著长于B组(P0.05);B组急诊救治预后明显好于A组(P0.05);B组急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A组(P0.05);2组意外时间发生情况比较,B组明显少于A组(P0.05);B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结论急救护理能缩短急诊抢救时间,显著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沐舒坦静脉注射联合纤支镜下肺灌洗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25日至2010年11月25日收治的4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沐舒坦静脉注射+纤支镜下肺灌洗)和对照组(纤支镜下肺灌洗),每组各21例.气管切开术后第1、3、5、7天取患者支气管肺灌洗液做细胞学检查,并观察气管切开术后1月内患者肺部感染及控制情况、气管套管拔除例数.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支气管肺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在气管切开术后第5、7天明显降低,多形核细胞数在第3、5、7天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1月内肺部感染例数(12例)、感染控制时间[(7.08±2.10)d]以及拔除气管套管例数(13例)与对照组[19例,(11.86±3.63)d,5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沐舒坦静脉注射联合纤支镜下肺灌洗可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早期气道炎症反应,对肺部感染防治及气道恢复较单纯肺灌洗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重型颅脑外伤预后分析(附73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影响老年人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生存组及死亡组中各种因素的构成比,确定其对预后的影响。统计方法使用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生存30例,其中恢复良好5例,轻中残9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3例,死亡率为58.9%。结论老年重型颅脑外伤(TBI)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年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原发性昏迷时间等指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重型脑创伤患者脑细胞间液甘油浓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型脑创伤后影响脑细胞间液甘油(Gly)浓度变化的因素。方法连续监测53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近损伤区脑细胞间液Gly浓度和局部脑血流(CBF),同时监测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选择每小时CPP和CBF的最小值及ICP的最大值与该小时的Gly浓度匹配。根据局部CBF、ICP、CPP及预后将所有Gly样品分组。结果(1)Gly、CCP及CBF与预后的关系:与中残或重残组比较,植物生存或死亡组患者Gly显著增高而CCP及CBF显著降低(P<0.05);与恢复良好组比较,中残或重残组Gly显著增高而CCP及CBF显著降低(P<0.05)。(2)ICP,CCP,CBF对Gly的影响:ICP>15mmHg组、CCP<70mmHg组及CBF<50AU分别比ICP<15mmHg组、CCP>70mmHg及CBF50 ̄150AU组Gly浓度显著增高(P<0.01)。(3)病理类型和Gly浓度的关系:弥漫性轴索损伤Gly浓度最高,比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显著增高(P<0.05),但与脑挫裂伤患者无显著差异。结论Gly浓度可以反映原发和继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是细胞膜降解和脑缺血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外伤与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原因及病原菌特点,探讨预防及控制感染措施。方法对2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分析。结果根据入院后的调查研究,导致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住院时间、气管切开、休克、基础病变等;其中从260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分离了细菌190株,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占71%,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5.8%,真菌占13.2%。治愈196例,因肺部感染死亡39例,放弃治疗25例。结论导致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住院时间、气管切开、休克、基础病变等,其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真菌,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Dysphagia, or swallowing difficulty, is a common problem following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malnutrition and pneumonia.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following head injury is compl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cognitive,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al impairm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article is to help physicians taking car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understand and manage dysphagia.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swallowing, stages of swallowing, impairments of swallowing, neural control of swallowing, and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ifficulties and their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o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dysphagia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covers the management of dysphagic patients with tracheostomy and their nutrition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