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再次探讨骨髓腔内供者骨髓移植诱导心脏移植后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对3例心脏移植受者进行分期骨髓腔内供者骨髓移植.采用改良灌流法采集骨髓细胞,以增加骨髓细胞采集数目.应用抗胸腺球蛋白、氟达拉滨及巴利昔单抗进行预处理,以降低预处理不良反应.结果 应用改进灌流法采集的单核细胞数目由1.2×107/kg增加至5.8×107/kg(P<0.01);CD34+细胞数目由2.38×105/k增加至6.7×105/kg(P<0.01).骨髓移植后随访3个月,3例均无巨细胞病毒和真菌感染,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心内膜活检证实无排斥反应发生.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提示受者淋巴细胞对供者脾细胞呈免疫低反应性,而对无关第三者抗原仍维持良好的免疫活性.结论 改进的心脏移植后骨髓腔内供者骨髓移植诱导方案可降低骨髓移植后早期感染发生,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但仍可成功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低反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证实通过动物实验模型的骨髓移植可以诱导同种皮肤移植的免疫耐受.方法将114只日本白色家兔和Dutch家兔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日本白色家兔作为供体,Dutch家兔作为受体.对照组,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将12只日本白色家兔与12只Dutch家兔行相同面积的背部全厚皮肤互换移植,观察其成活时间.实验组,将45只日本白色家兔和45只Dutch家兔行全厚皮肤移植的同时行骨髓移植,然后将作为受体的Dutch家兔分为A,B,C,D四组,分别行非致死量的γ射线全身照射的骨髓细胞移植及同种皮肤移植,观察移植皮肤的成活时间.结果对照组,供体与受体移植皮肤的平均成活时间分别为(12.0±1.7)天和(10.3±1.3)天.实验组,A,B,C,D四组移植皮肤的平均成活时间分别为(61.0± 7.2)、(80.7± 10.4)、(78.8± 12.7)、(88.0± 6.0)天.结论通过骨髓移植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同种皮肤移植的动物实验,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可靠依据,为同种组织重建提供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联体共生模型 ,建立供、受者嵌合体 ,探讨嵌合体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 纯系雄性DA(RT1a)大鼠为供者 ,Lewis(RT11)大鼠为受者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供、受者各 15只。Ⅰ组 (未处理组 ) :仅行DA到Lewis大鼠的腹部心脏移植 ,手术前后不作任何处理。Ⅱ组 (环磷酰胺组 ) :DA到Lewis大鼠的心脏移植前后分别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80mg/kg。Ⅲ组 (联体组 ) :0d :供、受者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80mg/kg ;第6d :供、受者联体 ;第 16d :联体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mg/kg ;第2 1d :分开联体 ,行DA到Lewis大鼠的心脏移植。观察各组移植心存活时间 ,供心病理学改变 ,供、受者间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结果 Ⅲ组形成了稳定的供、受者嵌合体 ,供心平均存活时间为 :(76 .33± 10 .71)d ,较Ⅰ组 (7.17± 1.17)d、Ⅱ组 (8.5 0± 1.87)d显著延长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Ⅲ组的供心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供、受者间ML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联体共生可形成稳定的外周和中枢嵌合体 ,嵌合体在同种心脏移植的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证实通过动物实验模型的骨髓移植可以诱导同种皮肤移植的免疫耐受。方法 将 114只日本白色家兔和Dutch家兔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日本白色家兔作为供体 ,Dutch家兔作为受体。对照组 ,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 ,将 12只日本白色家兔与 12只Dutch家兔行相同面积的背部全厚皮肤互换移植 ,观察其成活时间。实验组 ,将 4 5只日本白色家兔和 4 5只Dutch家兔行全厚皮肤移植的同时行骨髓移植 ,然后将作为受体的Dutch家兔分为A ,B ,C ,D四组 ,分别行非致死量的γ射线全身照射的骨髓细胞移植及同种皮肤移植 ,观察移植皮肤的成活时间。结果 对照组 ,供体与受体移植皮肤的平均成活时间分别为 (12 .0± 1.7)天和 (10 .3± 1.3)天。实验组 ,A ,B ,C ,D四组移植皮肤的平均成活时间分别为 (6 1.0± 7.2 )、(80 .7± 10 .4 )、(78.8± 12 .7)、(88.0± 6 .0 )天。结论 通过骨髓移植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同种皮肤移植的动物实验 ,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可靠依据 ,为同种组织重建提供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免疫抑制剂对供者骨髓移植和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信号阻滞联合诱导的混合嵌合体和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于C57BL/6小鼠背部,术后经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骨髓细胞5×10~7个和AdCTLA4-FasL 5×10~9 PFU(标准方案组),部分小鼠在此基础上还接受环孢素A(CsA组)、霉酚酸酯(MMF组)和环孢素A、霉酚酸酯联合(CsA+ MMF组)皮下或腹腔注射,共用药28 d,同时设移植后不给任何处理的对照组。观察移植皮肤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受者外周血Vβ11~+T淋巴细胞的水平和供者来源细胞的嵌合水平,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了解受者对供者抗原的反应。结果除对照组外,其它几个组在短期内(21 d)均诱导了高水平的混合嵌合体(>30%),但在停药后的140 d,仅标准方案组和MMF组仍保持稳定的嵌合水平。对照组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为(9.8±1.2)d,CsA组和CsA+MMF组皮片存活时间均不超过50 d,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皮片存活时间均超过150 d,明显长于CsA组和CsA+MMF组(P<0.05)。术后150 d,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的MLR受到显著抑制,刺激指数均<1,而CsA组和CsA+MMF组的MLR未受抑制(刺激指数均>1)。术后21d时,各组小鼠外周血中Vβ11~+T淋巴细胞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的Vβ11~+ T淋巴细胞较CsA组和CsA+ MMF组更低(P<0.05),至术后140 d时,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的Vβ11~+ T淋巴细胞比例降至更低水平。结论CsA或含CsA的免疫抑制方案对供者骨髓移植和输注CTLA4-FasL联合诱导的混合嵌合体和免疫耐受具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早期外周供者反应性T淋巴细胞删除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异基因小鼠髓腔内骨髓移植诱导免疫耐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基因小鼠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诱导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雄性BALB/c小鼠和雌性C57BL/6小鼠分别作为骨髓移植的供、受者。受者预处理后进行IBM-BMT,建立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模型。通过皮肤移植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对受者的耐受状态进行检测。结果接受过IBM-BMT的受者进行供者来源的皮肤移植,移植物的存活时间>300d,较对照组的(12.7±1.63)d明显延长(P<0.01),而受者接受来自无关供者(KM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未见延长。接受过IBM-BMT的受者脾细胞对供者脾细胞的MLR增殖率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而对无关供者的脾细胞仍表现强烈的增殖反应。结论应用IBM-BMT可以诱导受者获得供者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使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7.
特异性供体骨髓输注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促进嵌合体形成等机制,特异性供体骨髓细胞(DBMC)输注有助于移植物的长期存活,被认为是目前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促进嵌合体形成等机制 ,特异性供体骨髓细胞 (DBMC)输注有助于移植物的长期存活 ,被认为是目前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 ,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建立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是维持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理想境界.其中建立嵌合体是诱导器官免疫耐受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建立嵌合体的种类、方法、途径及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嵌合体诱导移植耐受的研究是近年移植领域的一个热点,非去髓条件下的供体细胞输注是目前诱导嵌合体建立的有效方法。嵌合体诱导移植耐受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众多免疫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在T细胞的胸腺选择和外周活化中发挥了负性调节作用。现阶段嵌合体的临床研究已向人们展示了乐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静脉输注供者的凋亡骨髓细胞对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为对照组,受者术前6d经门静脉输注RPMI1640培养基0.5ml,术后不注射环孢素A(CsA);B组为骨髓细胞输注组,受者术前6d经门静脉输注供者的骨髓细胞5×107个,术后不用CsA;C组为凋亡细胞输注组,受者术前6d经门静脉输注供者的凋亡骨髓细胞5×107个,术后不用CsA;D组为CsA组,受者术前3d起腹腔注射CsA5mg/kg,直至术后10d。60Coγ射线照射诱导骨髓细胞凋亡,各组大鼠建立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观察各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受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及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结果。结果C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为(14.00±0.95)d,较A组明显延长(P<0.01),但仍未达到长期存活(存活时间短于CsA组)。术后7d,C组移植心组织切片呈现中度急性排斥反应,心肌细胞损害不明显,但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除术后7d的TGF-β1外,C组其它各测定时点的血清IL-10及TGF-β1均高于其它3个组。C组大鼠的脾细胞在供鼠脾细胞的刺激下,细胞增殖反应明显低于A组、B组(P<0.01),而对第三品系大鼠的脾细胞仍有较强的增殖反应,具有明显的抗原特异性;CsA组的细胞增殖均被抑制。结论门静脉预输注供者的凋亡骨髓细胞,可明显延长大鼠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但单纯单剂量的输注凋亡细胞并不足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吲哚亚甲基异烟腙(Tju103)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性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联合应用,对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半相合小鼠骨髓移植的植入以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物抗白血病(GVL)和抗感染的影响;探索一条既能降低GVHD能保留GVL和抗感染能力的移植途径。方法体外以受者(正常CB6F1鼠,H-2^bd)抗原为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原,MHC半相合的供者(C57BL/6鼠,H-2^b)T淋巴细胞经和Tju103、CTLA4-Ig共育后,与供者骨髓细胞混合输入经预处理的受者体内。观察Tju103和CTLA4-Ig联合作用对移植后造血重建、GVHD、GVL和抗感染的影响。结果单纯照射组(A组):全部(10只)白血病小鼠于照射后11d内死于造血功能衰竭,大部分(8只)死于照射后4~7d。环磷酰胺(CTX)治疗组(B组):全部(10只)小鼠于接种白血病细胞后16~23d(移植后11~18d)死于白血病,但CTX治疗延长了白血病小鼠存活期。单纯移植组(C组):全部(10只)小鼠于移植后21d内死亡,均死于GVHD。CsA预防组(D组):4只小鼠于移植后8~22d内死亡,其中1只死于白血病,2只死于感染,1只死于GVHD;6只存活超过30d。Tju103处理组(E组):4只小鼠于移植后9~26d内死亡,其中1只死于白血病,1只死于感染,2只死于GVHD;6只存活超过30d。CTLA4-Ig处理组(F组):3只小鼠于移植后14~23d内死亡,其中1只死于感染,2只死于GVHD;7只存活超过30d。Tju103 CTLA4-Ig处理组(G组):仅1只小鼠于移植后第19d死于GVHD;9只存活超过30d。结论CsA、Tju103或CTLA4-Ig单独处理均可以明显延长小鼠移植后生存期,降低GVHD的发生和程度;CTLA4-Ig有抗感染和GVL作用,而Tju103和CsA则没有此作用;CTLA4-Ig和Tju103两者联合处理供者T淋巴细胞对延长受者生存期和降低GVHD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供体骨髓细胞(DBMC)输注诱导大鼠肢体移植免疫耐受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5只雄性Wistar大鼠、25只雌性SD大鼠分别作为肢体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实验分为五组:A组:无处理对照组,B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预处理;C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CP预处理,D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加CP预处理,E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DBMC输注加CP预处理,每组5只.建立肢体移植动物模型,诱导耐受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及存活时间,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确定耐受状态,采用PCR检测嵌合体的形成.结果 E组肢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27.6±1.1)d]较A组[(6.8±0.4)d]、B组[(7.2±0.8)d]、C组[(7.8±1.3)d]、D组[(17.8±0.8)d]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组特异性抑制率[(88.00±1.06)%]显著高于B组[(36.90±1.08)%]、C组[(37.90±0.95)%]和D组[(67.2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嵌合体呈阳性.结论联合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及DBMC输注可一定程度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嵌合体的形成可能与免疫耐受的形成及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一种简单可靠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方法 将供体带血管蒂的股骨通过显微血管吻合的方式移植到受体腹股沟区,20只Lewis近交系大鼠随机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Lewis→Lewis;排斥组Lewis→BN;免疫抑制组Lewis→BN,术后给予环孢素A.通过大体和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情况,流式细胞计数监测外周血嵌合水平.结果 术后30 d,同基因移植组股骨存活良好,骨髓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正常骨髓无异,而排斥组第7天即发生显著的排斥反应,骨髓细胞明显减少、坏死,外周血嵌合水平几乎为0;和同系移植组一样,免疫抑制组术后30 d移植物存活良好,术后1、2、3、4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供体特异性嵌合,嵌合水平分别为(4.7±2.0)%、(2.2±1.2)%、(1.8±0.9)%、(1.5±0.3)%.结论 带血管蒂的股骨移植是一种简便可靠的骨髓移植模型,可作为一种新的骨髓移植方法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5.
Calcineurin-inhibitor-induced pain syndrome (CIPS), a rare complication seen in patients with organ transplant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calcineurin inhibitors (CIs) such as cyclosporine (CSP) and tacrolimus (FK). Patients with this syndrome usually present with severe leg pain. This case report demonstrates the successful pain control of this pain syndrome in a 42-year-old female patient who had been given CIs (FK and CSP) as an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after a bone marrow transplant. Twenty-one days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she complained of severe pain in her bilateral lower extremities; this lasted several weeks, and was resistant to ordinary analgesics such as intramuscular pentazocine, intravenous morphine, and even oral nifedipine, which is generally accepted as an effective analgesic agent for the pain in this syndrom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llodynia, our patient’s pain had neuropathic pain-like characteristics, unlike the pain in previously reported patients with other organ transplants. Her pain was successfully reliev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oral amytriptyline, clonazepam, oxycodone, and intravenous lidocaine, all of which ordinarily have an analgesic effect on neuropathic pain. CIP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s treated with FK may have a mechanism by which neuropathic pain may develop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patients with other organ transplants.  相似文献   

16.
国外使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输入供体特有骨髓(BM)诱导同种移植物的耐受力,并建立了动物模型。我们将这研究用于诱导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性病例20例(骨髓组),并随机抽样22例尸体肾移植患者作为对照组。骨髓组接受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在14天从ALG诱导期后,停用1周,于第7天输入冷藏骨髓,随访5~41个月。结果:1~6个月发生排斥反应2例(2/20),均用大剂量激素逆转;另1例合并败血性肺炎死亡。对照组采用三联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剂量较骨髓组大,但不输入骨髓,结果同期发生排斥反应6例(6/22),后期排斥反应2例,其中4例因排斥反应未能逆转而移植肾失功,有1例因合并心衰死亡。从两组结果分析,人的一年成活率两组无明显差别。移植肾一年成活率则骨髓组高于对照组(P<0.01),排斥反应发生率骨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骨髓组常规免疫抑制剂用量较对照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