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证候分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探讨其证候分类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区别、尿代谢物的差异以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判别方法可有助于形成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新的分类,并为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区,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到目前为止,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慢乙肝的有效方法,然而中医对该病大多以临床症状为辨证分型依据.缺少客观的指标,给研究带来困难。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证型与多种临床检测指标关系密切。众多专家学者对肝炎的辨证分型与临床检测指标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观察与研究,揭示了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学指标、生化、病理、病毒学等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了部分依据,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深入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终末期的常见表现,临床治疗一直收效甚微。中医辨证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具有独特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辨证及对证治疗慢性病已经有了大量的探索,但复杂的“病”、“证”关系依然制约了中医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发展。本文从乙肝后肝硬化病证机制出发,分别从基因、蛋白、代谢及表观遗传学水平阐述了乙肝后肝硬化“病”的分子机制及“证”的生物物质基础。并展望了基于病证结合的中医精准医疗在乙肝后肝硬化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精确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与肝功能变化及肝组织病理类型的关系蒋开平,吴寿善主题词乙型肝炎,辨证分型,肝/病理生理学,乙型肝炎/病理生理学,乙型肝炎/病理学慢性病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其治疗西医尚无理想的措施,中医药疗法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高发区之一,传染源众多,存在多种传播途径,除爆发性肝炎以外主要危害在于感染后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为了解本地区现时期乙肝病毒的感染率、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阻断乙肝传播途径,我们于2005年4月~2005年12月对17109名2~19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了乙肝五项指标的检测,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翠仪 《新中医》1995,27(5):48-49
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临床分析陈翠仪主题词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慢性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目前治疗慢乙肝的方法多样,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80例慢乙肝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治疗前景,其治疗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传统的中医学辨证带有一定主观性,且常常遇到无证可辨或难以辨证的困境。近几年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明:现代医学指标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可能使慢乙肝的中医辨证更趋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意义深远。如何进一步研究中医证型的客观化和规范化,仍是今后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辨证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以下简称乙肝肝纤维化 )是指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上肝脏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 ,它是发展成肝硬化的必经阶段。乙肝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病理形态学概念 ,中医并无此称谓。该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方法 ,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多的优势。1 辨证分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积聚”、“肝著”、“肝胀”范畴。是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慢性乙型肝炎反复迁延难愈,容易引起肝炎、肝硬化、腹水,甚至肝癌。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一直是争论较多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对该病进行辨病辨证施治,均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性)病例的回顾性调查,探讨其中医临床分型,同时进行HBV-DNA载量、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白蛋白;血细胞计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相关理化检查,为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根据对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性)中医临床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要求,收集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性)患者70例和非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性)患者93例,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辨证分型、理化检查等。结果:家族聚集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分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占54.28%,再次为肝肾阴虚证;兼证中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家族聚集性乙肝后干硬化中湿热中阻型HBV-DNA高载量人数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占34.29%,肝脏炎症反应较明显纤维化程度相对较高。结论: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性)中医分型以肝胆湿热型为多见且病毒高载量、肝脏病理损伤较严重,这些都成为家族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病理组织学诊断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用以指导慢乙肝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观察58例临床诊断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其中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慢乙肝48例进行病理学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比较.结果 58例中有48例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中医辨证肝胆湿热型的肝组织炎症程度较重,纤维化程度较轻;肝郁脾虚型者的结果相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乙肝患者,病变早期以肝细胞炎症为主,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型为特点,其次为肝郁脾虚型.随着疾病进展,肝组织病理损害以肝纤维化为主,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型为特点,至肝硬化阶段,瘀血阻络特点则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中医各证型中的作用,本课题选择临床上常见的慢乙肝湿热蕴脾证开展研究,通过动态观察慢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治疗前后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了解细胞因子对慢乙肝湿热蕴脾证病理机制的影响,进而为慢乙肝的中医辨证治疗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治心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乙型肝炎(乙肝)由病毒感染所致,其慢性带毒者相当多且不易治愈,故传染范围越来越广,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它可以导致人体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终致肝硬化、肝癌。文献报道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发生率高达14%。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乙肝的药物,治疗非常棘手,特别是难以促使HBsAg的转阴。笔者依据中医学理论,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防治机制,总结近年来有关乙肝诊治的理论研究和治疗实践,提出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邪实正虚是中医临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基本病机特点,在传统中医四诊辨证的基础上,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与慢乙肝中医虚实辨证相结合,通过比较慢乙肝中医常见虚证与实证之间在乙肝病毒基因型及变异、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多态性、以及转录组、蛋白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差异性,揭示慢乙肝虚实证型之间分子生物学意义,为慢乙肝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医慢乙肝辨证客观化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目前中医讧治分型尚不统一,近年来在血清纤维化、血清肝功能等相关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今后应逐步建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规范,充分利用Child Pugh分级分析病情、判定预后,同时应注重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辨证分型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1):485-486
门脉高压性胃病 (portal hypertensivegastropathy,PHG)是一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明了的疾病 ,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是肝炎后肝硬化出血的重要原因 ,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治疗 ,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治疗亦鲜有报道。本文总结了 1 997年 4月~ 2 0 0 0年 6月间在我院胃镜室确诊为 PHG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31例 (均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 ,进行中医辨证 ,并结合胃镜下胃粘膜病变及肝胃同病的特点予以中药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 ,男性 2 5例 ,女性 6例 ;年龄 32~ 6 3岁 ,…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是21世纪全球所面临的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慢乙肝治疗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其整体的治疗思想和多靶位、多层面治疗策略与乙肝病机的复杂性相契合。目前病毒性肝炎辨证和分型虽然有了较为统一的标准,但就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能结合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中医证候与现代化诊断指标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将极大促进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临床上以周身疲乏、食欲不振、恶心欲呕、腹胀、胁痛、口干、口苦为主要表现.慢乙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病情缠绵,治疗困难,与肝硬化、肝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敏 《世界中医药》2011,6(1):88-90
中医无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特征归属于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慢乙肝是一种病机错综复杂、病情极易反复、临床难以治愈的疾病,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几年来,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在慢乙肝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主要的有关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倩  王晓素 《西部中医药》2009,22(10):14-16
回顾10年来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显示近年来在血清纤维化、血清肝功能、免疫学等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对肝炎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且缺乏特异、敏感的优化指标,综合性研究欠缺。今后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通过临床研究组织大样本科研报道,从病因病机、病理生理着手,综合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确定本病常见的症候类型及各证型的主要构成,逐步建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