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泄泻临床上大致分为两种,即暴泻和久泻.暴泻多为时令之邪或饮食所伤,发于夏季者多,有一定的季节性.久泻则由暴泻失治而致损伤脾肾者,例如慢性肠炎的泄泻,更为常见,这些发作无季节性,遇起居、精神等不适,更易发病.  相似文献   

2.
慢性腹泻,又称久泻。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病情反复发作、长期迁延不愈,但无脓血粘冻的一类病症。临床上以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肠结核等最为常见。导致本病的原因很多,一为暴泻未能彻底治愈,迁延日久,耗伤脾气,形成脾气虚弱,运化失常的泄泻;一为久泻未愈,脾虚不复,病又及肾,导致肾阳亦虚,或肾阳素弱,不能助脾运化水谷,  相似文献   

3.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是慢性腹泻的病机核心,其治疗方法有健脾止泻、运脾化湿、调和肝脾、温肾固脾、健脾养阴和涩肠止泻.其治法特点为久泻治虚,重在调脾;健脾益气,理气升阳为先;分利水湿,健脾渗湿为要;久泻止泻,宜通宜消;掌握时机,适时收涩.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泻临床以偏湿泻和湿热泻为常见,尤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偏湿泻易伤阳,湿热泻最易伤阴,甚则可致阴阳两伤。如何掌握偏湿和偏热的关系,是防止小儿腹泻的关键所在。治疗本病,利湿首选苍术,清热重在黄芩。苍术性味微苦,芳香悦胃,醒脾助运,疏化水湿,故对脾失运化,湿胜则濡泻病儿作用较好。湿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泻的病因多由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或内伤乳食,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下趋力弱而致,可分有感冒伤食泻、肾虚泻、惊泻、热泻、寒泻、脾肾阳虚泻、湿热伤阴泻和脾虚泻。根据辨证分型,采用清、消、补、泻和循径取穴等推拿疗法治疗,常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杂合以治小儿久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无湿不成泻,小儿脾常不足,故脾虚湿盛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其日久不愈者,脾气更伤,运化维艰,进食稍多,易致积滞;脾虚则肝血失养,肝不藏魂,易致惊惕;久泻者又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合污于大肠,中气易随而下陷,故久泻每多夹滞、夹惊、夹陷,单纯治脾难见速效,应注意兼症采用适宜的方法综合治之,以获佳效.  相似文献   

7.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粘膜层慢性炎症 ,病灶局部以溃疡糜烂为主 ,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本病属中医学久泻、休息痢范畴 ,临床表现腹泻腹痛、腹胀肠鸣或里急后重 ,大便带有粘液或脓血便 ,常伴有神疲乏力、纳差消瘦等症状。近几年来 ,笔者按辨证治疗 ,效果满意 ,现浅谈如下。1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患者素体脾胃衰弱 ,或因外邪侵袭、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脾运不健、邪阻大肠、传导失司所致。由于本病呈慢性经过 ,久病之后一方面久泻不愈脾阳受损 ,脾病及肾又可导致脾肾两虚 ;另一方面正气不足又易为外感、饮食、情志所伤 ,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肾健脾升清降浊法治疗久泻的疗效。方法:采用参苓白术散、四神丸加味治疗。结果:共观察40例,痊愈33例,显效4例,好转3例。结论: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四神丸具有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之功,可有效治疗脾肾阳虚,湿浊中阻,清浊不分而致的腹泻、腹痛、完谷不化、腰酸及形寒肢冷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顽固性腹泻属中医久泻范畴,其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虚实兼夹,若单用清热或温补,往往疗效不佳。严师认为顽固性腹泻在临床上多呈寒热错杂之象,急性发作期治以清温并用,缓解期治以温补脾肾,收关期喜用酸味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无湿不成泻,小儿脾常不足,故脾虚湿盛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其日久不愈者,脾气更伤,运化维艰,进食稍多,易致积滞;脾虚则肝血失养,肝不藏魂,易致惊惕;久泻者又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合污于大肠,中气易随而下陷,故久泻每多夹滞、夹惊、夹陷,单纯治脾难见速效,应注意兼症采用适宜的方法综合治之,以获佳效。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言:"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1.
小儿腹泻以病程分为急性、迁延性、慢性腹泻,以病因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暑湿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等,总的原因与脾虚湿胜有关。着以辨证施治,散寒、清热、湿运、导滞,结合化湿、燥湿、利湿、渗湿与和中等法,使湿去中和脾阳得以振奋,肠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泄泻可止。  相似文献   

12.
慢性腹泻以大便稀薄,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为主证。一般责之久泻脾虚,健运无权,或脾病及肾,肾阳亏虚,故以健脾止泻、温肾固下列为常规治法,但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务须慎思明辨,知常达变,兹将常见证治,略陈一隅之见。一、脾虚多兼湿滞补益宜佐消导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慢性腹泻多缘脾胃运化失健,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泻致虚,因虚而泻,互为因果,是以缠绵难愈,故慢性腹泻以脾虚之证最为常见,尤以中焦虚寒者居多,理中汤、  相似文献   

13.
史方奇认为,小儿脏腑娇弱,形体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卫外抗邪力差,易受六淫之侵;其脾常不足,食饮不节,易伤积滞之苦.故常因外感、积滞伤脾损胃,致纳化紊乱,升降失调,腹泻即作.初泻多实,解表祛邪,消滞和中则病易解.若治不得法,或复感外邪,或又伤积滞,脾胃更受克伐.小儿脾虚久泻即由此发生.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是暴泻、初泻或久泻,属寒、属热,每在常规治泻方中加入一、二味固涩药,均取得满意疗效。现举案如下并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 UC)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无湿不成泻”“泻痢皆本于脾”的前人经验,结合“湿邪致病”理论,魏玮教授认为UC的病机涉及内湿和外湿,内外湿邪合而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湿久化热,湿、热久羁肠腑不去,损伤肠膜脉络。因此,“湿热致病”是UC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的关键环节。在对UC认识过程中,“湿热”不论是在UC的发病还是治疗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临证中魏玮教授以清热化湿为基本治则,辅以健脾祛湿,而健脾又细分为健脾消食、疏肝健脾、温肾暖脾,灵活选用,效如桴鼓,将其总结如下,以期为中医治疗UC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腹泻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和或下元虚损,使之脾胃运化失常,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内经》明确指出:“胃脉实则胀,虚则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湿盛则濡泻”。故《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论》也曾告戒:“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可见泄泻病机所在当为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而慢性腹泻又与肝肾有关。所以,治疗慢性腹泻,常从肝脾同治和脾肾同治两法入手。  相似文献   

17.
腹泻是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之为"泄泻".中医治疗慢性、迁延性腹泻即中医所谓"久泻",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占成人腹泻很大一部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6种证候分类中,有4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分别是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阳虚证、脾虚湿热证,这一定程度反映了腹泻在IBS中重要性.中药透皮治疗腹泻主要应用于成人IBS及小儿腹泻,现就其近年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8.
关耀全 《广东医学》1998,19(3):233-233
小儿腹泻是常见的疾病。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易虚易实,每遇风热(寒)外感,饥饱失调,常易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应找出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及其病情的变化、发展情况,以确定治疗用药的方针。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祖国医学的典籍中,对于腹泻的论述频多,有寒泻、热泻、食泻、湿泻之分;又有飨泄、据泄、惊泄之别。销经》有谓:“泻下完谷不化,肠鸣频作,溺情者为飨泄,是因湿病兼风;大便塘薄而奥秽,溺涩脉数者属据泄,是湿病兼热;大…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分腹泻型、便秘型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IBS属祖国医学中之泻泄、腹痛范畴.泻泄之作,多责之于脾胃与大小肠病变,肝胆病变亦可导致.脾虚湿胜为泻泄之主要病机.笔者总结多年临床,将其分为3型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 慢性腹泻中医称“久泻”。笔者把慢性腹泻辨证分型进行改革,处方上进行改进、增补,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慢性腹泻的病因和病理慢性腹泻与脾、肾、肝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大体可归纳如下: (一)脾胃虚弱:脾主运化,其气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