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梅丸作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代表方,主治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等病证。原为治蛔厥、久利之用,现代诸医家将乌梅丸运用于内外妇儿等诸科病症,被奉为多种疑难杂症的验方,并不拘泥于治蛔。文章列举了几例临床运用乌梅丸的验案,表明只要抓住疾病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就可以将本方作为基础方化裁运用,辨证选方,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载于《伤寒杂病论》厥阴篇,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有温脏安蛔之功,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自清代医家柯琴提出其为厥阴病之主方后乌梅丸才被医家重视,其临床应用亦得以拓展。乌梅丸证之成因,实则归于厥阴风木气运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非仅为蛔虫内扰所致。以《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分析六经之功能,并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可证“阴枢”实为厥阴,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有顺接阴阳之功,故其可治疗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之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杂病论》二者同源,均参考了《汤液经法》所载内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补泻诸方及救逆方之组成有规律可寻,均依文中所载“汤液经法图”而成,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该文通过探索“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及药物五行归属,以“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剖析乌梅丸,可证乌梅丸主要作用于肝、脾、心三脏,依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此三脏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故以乌梅丸论治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所致之情志病有据可循,文末亦列举概述近年乌梅丸治疗情志病的报道。该文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情志病提供了思路及依据,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古方亦能为今用。  相似文献   

3.
刍议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主治蛔厥及久利。后世方书均将此方列为“驱虫剂”,然历代医家验证,本方并不纯是驱虫之方,而是用来调整厥阴之寒热错杂证候的,为治厥阴病主方。清·柯韵  相似文献   

4.
<正>1方剂溯源乌梅丸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主方。历代伤寒注家也都把它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总方。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阳的转折点,乃阴尽阳生之经。病至厥阴,正气衰弱,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中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1]说:"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乌梅、桂枝、细辛、人参、蜀椒、干姜、附子、黄连、黄  相似文献   

5.
霍黎生  陈强 《陕西中医》2013,(11):1552-1552
<正>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后世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将乌梅丸归于驱虫剂,以致后人对其临床证治的理解易拘于蛔厥、下利。从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可以看出乌梅丸并非仅仅是一驱蛔剂,而是厥阴证的主方。北宋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于厥阴提纲证后补充了"乌梅丸主之",清代的柯韵伯认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1]"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2]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是张仲景所创之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其在现代临床应用较广,可涵盖内外妇儿多科疾病,亦被多数医家奉为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方。史锁芳教授对乌梅丸的领悟颇深,临床应用屡获良效,多从厥阴病辨证、厥阴欲解时及开阖枢理论三个角度去运用,在临床实践中紧扣“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的病机,“厥阴欲解时”的时机,“开阖枢”逆乱之气机三方面的特征,并强调乌梅丸原方药物不可或缺,剂量灵活变化,同时注重服药时间,方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临床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家多视其为厥阴病之主方;近代不少医家亦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又提出了新的见解。如蒲辅周认为“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郑统魁认为“无论外感或内伤,凡见有寒热错杂,能归於厥阴范围以内的病证,皆可以乌梅丸加减治之。”刘炯夫亦认为“此方有温阳,固本、熄风、清火、杀虫、止痛之功,并非专力驱虫而设。”从而扩大了乌梅丸的治疗范围。现仅就八二年有关乌梅丸临床应用的报导,选摘综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1 .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陈元犀曰 :“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  相似文献   

10.
吴文尧教授临床善于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脾胃病,对于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亦颇为丰富。吴老认为传统中医院校的教材中对于乌梅丸的理解和运用不甚完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厥阴主方的地位。乌梅丸并非只是用以治疗所谓"蛔厥"与"久利",还可以用来指导内科脾胃杂病的辨证,运用得当,常获恒效。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主治病症,以寒热错杂、虚实兼并为特点.张仲景之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蛔厥即因蛔而厥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但随着古今医家对乌梅丸证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其功效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发挥.自清代以来,乌梅丸便被视为治疗虫证的通用方,而不局限于治疗蛔虫病.直至今天,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此说,将乌梅丸列为杀虫剂第一方.此外,一些医家还将乌梅丸用于其他内科杂病的治疗,著名伤寒注家柯琴提出凡是厥阴病皆可用之的观点.笔者在临床当中,曾多次辨证应用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张方剂,由于此方寒热并用,配伍庞杂,在临床上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史锁芳教授运用该方强调:要充分把握厥阴病之提纲症,紧扣"阴尽阳生、寒热错杂"之病机;乌梅作为乌梅丸的君药,用量宜大;必须处理好寒热药比例的关系,以调和阴阳为任。  相似文献   

13.
陈修园是清代著名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研究颇有成就,尤其是对其中厥阴病篇乌梅丸理解深刻独到。本文以陈修园著述合集为蓝本,分别从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方证、厥阴病欲解时等理论出发,联系古今医家,采众家之长,深入剖析其使用乌梅丸的心识体会。陈修园认为厥阴代表了两阴之尽、一阳之生,其病机寒热错杂,包括风气上扰、少阳相火内发、肝肾阴寒之证。乌梅丸主治脏寒,为统领厥阴各证之总方且擅治久利,其组方以柔养肝木、敛戢风气、苦寒下逆、温补肝肾、调补中焦为主旨,并针对肝体阴用阳等生理特点补气和血,与张仲景提出的治肝之大法完全契合。此外,各疑难杂症于下半夜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者都可以考虑选用乌梅丸。  相似文献   

14.
乌梅丸是一首经典经方,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张炜教授对运用六经辨证和经方辨治儿科疾病和内妇科临床常见病、疑难杂病有丰富的经验.特举张炜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使用乌梅丸治疗儿童慢性腹泻2例验案,探讨乌梅丸对小儿慢性腹泻属厥阴病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为厥阴病证主方,融寒温药于一方,原用以治疗虫积、下利不止,后世医家广泛运用于各科,治疗寒热错杂病机的疾病。笔者临床常运用乌梅丸治疗寒热、虚实交杂的呼吸系统疾病,所举案例乃虫积于内所致过敏性咳嗽,病机乃阴阳错杂、风气内动,予乌梅丸从肝治肺后悉获全功。由肝风内动,干扰他脏,寒温错杂之象,不需拘于虫病、下利之症,此为厥阴之病机,均可运用乌梅丸;其治重在制肝敛风,便可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被认为是驱蛔要剂。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本文试从肝木、脾土角度出发,对乌梅丸是否为厥阴病的主方及蛔虫的生源进行阐释,同时对乌梅丸证的病机和其用药机理进行讨论。认为乌梅丸是厥阴主方,而蛔虫生于肝木,养于土湿。另一方面,乌梅丸证是由于木土不和而成,且乌梅丸作为理肝重剂,可用于调肝理脾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17.
《光明中医》2021,36(13)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原治蛔厥及久泻久利之证,因其寒热刚柔同用,被历代医家作为厥阴病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此文基于六经辨证探讨乌梅丸治疗腹痛、畏寒验案2则并分析其病因病机,以期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宗耀华  吴峥嵘 《新中医》2019,51(10):52-53
<正>《伤寒杂病论》所载吴茱萸汤,用于治疗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及呕吐下利杂病等,因此,有医家认为本方是阳明病方,也有人认为是厥阴病方,还有不少人认为是少阴病方,因方中有人参、大枣,被不少医家认为本方所治病证为虚寒证。笔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分析,认为本方为祛邪及扶正之方,所治之证为虚实夹杂证,病位涉及厥阴、阳明、少阴,虽以吴茱萸药名为方名,但随所治病症的不同,其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为仲景治"蛔厥"主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38条[1]言:"蛔厥者,乌梅丸之,又主久利."根据后世医家的临证经验及相关文献报道,乌梅丸的应用从不应囿于"蛔厥"之症,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临证凡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特点的见症,皆可使用乌梅丸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厥阴病的主方,其特点为寒热并用、清上温下,主治“蛔厥”。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适用疾病和病机进行了深化,扩大了乌梅丸的应用。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首次提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专剂矣”。现代中医将乌梅丸加减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也用于妇科疾病,皮肤病及肿瘤的治疗[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