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鸟类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作尝试性探讨。全省可作为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宿主或携带者的脊推动物133种,其中鸟类34种,占全省鸟类564种的5.32%,占全省动物宿主总数的25.56%,仅次于啮齿动物宿主(38.35%)。鸟类可作为鼠疫等7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是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疾病的主要宿主,它染疫后通过飞行迁徙将病原体做远程转移,可能使疫区扩大或形成新的疫源地。因此鸟类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然而甘肃对鸟类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甚少。本文目的在于引起重视,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甘肃省10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及某媒介昆虫的组成、分布及医学意义进行了研讨,为这些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斑疹伤寒包括虱传流行性斑疹伤寒和蚤传的地方性斑疹伤寒 ,是由立克次体感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院儿科1999年首次收治 6例 ,继之在 2 0 0 0年又收治 10例 ,为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病例均为我院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患儿。男 11例 ,女 5例。 3岁~ 5岁 2例 ,7岁~14岁 14例。均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其中有 10例有被虱子、跳蚤叮咬史。发病季节以秋、冬季为主 ,分别为 9例和 6例 ;春季仅为 1例 ,无夏季发病者。二、诊断标准外斐反应OX1 9凝集滴度≥ 1∶160为阳性。结果一、临…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动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东经92°13'~108°43',北纬32°31'~42°47',东西长约1 305km,南北宽约500km.全境分为6个自然景观区(类型),即:陇西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干草原、半荒漠区;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干草原、半荒漠区;陇南山地中山森林、草原区;甘南高原、峡谷高寒草甸草原、草原、森林及森林草原区;祁连山地高山山地草原、森林草原区;河西走廊半荒漠、荒漠草原、戈壁荒漠区.相邻各区间相互移行,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变化明显,动物种类繁多.甘肃境内已证实存在10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的宿主或携带者动物共计96种,其中家畜、家禽15种.由于目前对自然疫源性疾病与人兽共患病的概念尚难明确界定,一些习惯上称为人兽共患病的疾病如布鲁氏菌病、包虫病等都有野生动物宿主,因此本文将这类疾病统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疫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啮齿类)感染动物接触或通过鼠蚤而受到感染。本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历史上曾记载过3次世界范围的灾难性人间鼠疫流行,20世纪50年代初起,本病基本得到控制,但90年代起疫情又呈抬头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鼠疫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pestis,简称鼠疫菌)是鼠疫的病原体。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尸体牙髓中保存的DNA研究证明鼠疫耶尔森菌是引起1347年欧洲黑死病以及在1590和1722年在法国南部流行的肺鼠疫的病因学致病因子〔1〕。鼠疫菌的三个变种(Subtype)分别…  相似文献   

6.
巴甫洛夫斯基的疾病自然疫源性理论总体上的概念分为三个部分,既结构(自然疫源地的各要素)、功能(病原体的保存机制)以及自然疫源地生态系(各生态系统间的关系)。60年的历史该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虫媒动物病为基础发展而来。认为病原体、媒介和宿主动物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不可缺少的三要素,既三位一体学说。疾病的疫源性与病原体在地理生态系中的循环相关;第二个阶段认为并不是在任何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媒介都作为必要要素之一,既非虫媒性传染病类型。但是其疫源性还是与病原体在动物间不间断的循环相关;第三阶段该理…  相似文献   

7.
媒介与媒介生物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在收集分析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介与媒介生物性疾病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狭义的媒介生物即传染病流行三环节中的生物性传播因素,即有关的节肢动物;广义的媒介生物即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包括人畜共患病的脊椎和非脊椎动物的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以及动物贮存宿主。(2)当前世界范围内广泛接受的媒介生物性疾病概念为由节肢动物、鼠类和软体动物起主要传播作用的传染病。(3)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当前仪见使用于中俄两国,分原始的和后来扩展的两种,且后者定义不甚严格,但当前我国对该概念的使用已远远超出其原始定义的范围,按照原始定义,自然疫源性疾病必然同时既是人畜共患病,又是一种狭义的媒介生物性疾病。(4)媒介生物性疾病与人畜共患病及按原始定义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三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媒介生物性疾病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媒介生物性疾病与人畜共患病的关系是绝大部分重叠的关系。三个概念中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多的足人畜共患病,其次是媒介生物性疾病,应用最少的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通过跳蚤传播,流行在啮齿动物中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间不同类型的鼠疫,具有特定的地区、宿主、媒介、流行和保存的规律。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染病的鼠、蚤或其他途径,将鼠疫细菌传给人,造成人间鼠疫。我们查阅1948—2005年全国分离到鼠疫菌为依据,发现自然感染鼠疫菌的节肢动物有58种。特依蚤类分类及分布整理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华北地区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高发区进行热点区域探测,分析影响不同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的气象因素。方法应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1994~2000年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高发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应用面板数据分析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等4种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华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以肾综合征出血热、斑疹伤寒和乙脑为主,年均发病率分别为4.17/10万、2.13/10万和0.23/10万。各省市8种传染病发病率存在差异,以河北、内蒙古发病率较高。不同类型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高发聚集区空间分布为非随机分布。气象因素分析显示,肾综合征出血热、斑疹伤寒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布病的发病率与平均最高气温呈负相关,斑疹伤寒、乙脑发病率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与日照呈负相关。结论华北地区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其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气温(包括气温的极值)、湿度和日照对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的影响较大。建议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中纳入对气象条件和自然疫源地气候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2000年7月~2002年7月,我院共收治恙虫病患者9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958-2013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1993-2013年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摘录关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文章报道的疾病数据,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收集1958-2013年间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的文献1 295篇,984篇文献纳入分析,涉及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种类为24种。通过对报道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华中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报道居全国首位,其余依次是华东、西南、东北、华南、华北、西北,最后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域。流行病学曲线显示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明显的三个时期。分别为1958-1979年间的低流行时期,1980-1991年间的迅速增加时期以及1992-2013年间的流行稳定时期。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以农林牧渔职业最为常见。同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性别分布。结论 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区域,有的下降、消灭了;有的是上升趋势。自然疫源性疾病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分布特征,并且自然疫源性疾病与职业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认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控制仍是今后防病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2.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长期以来 ,我国对鼠疫患者的特效治疗多以链霉素为首选药物 ,再辅以其他抗菌药物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近年来越南有关于鼠疫菌耐链霉素菌株的报道 ;法国Galimand等发现 ,1995年在马达加斯加一男青年淋巴穿刺液分离出的 1株鼠疫菌 ,对抗生素—壮观霉素、磺胺嘧啶、四环素 ,米诺四环素具有高抗性[1]。我们对我国 80年代以来分离的889株鼠疫菌进行了链霉素耐药性监测 ,试图了解我国是否存在耐链霉素菌株 ,以指导各疫区的鼠疫防治工作。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菌株 被试菌株 889株…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位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青海省总面积72l 200 km2,地域辽阔,地势高峻,平均海拔3000 m,与西藏同称为"世界屋脊".  相似文献   

14.
黄热病是一种经蚊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历史上曾引起欧洲港口城市及美洲一些地区疫情的暴发,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上世纪40年代,投入可终身免疫的17D系列疫苗对暴发地区的人群进行大面积接种以来,该病一度出现沉寂状态。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该病又陆续在非洲、南美热带地区和国家暴发流行,病死人数甚至超过2014年在西非3国暴发流行的埃博拉热;特别是2016-2017年在安哥拉、刚果和巴西流行以来,已经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此外,2016年我国从安哥拉输入了11例病例,这是有史以来亚洲首见疫情,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2017-2026年消除黄热病流行的策略,其主要依据在于17D疫苗能够安全有效的控制本病的流行。蚊媒控制及疫苗预防接种,特别是对后者抱有很大期望,WHO的消除策略可能实现,但这需要有关国家强有力的执行保证,同时还需要各国共同遵守全球检疫条例的规定。为此,本文从历史及近期黄热病暴发流行的特点,结合预防接种简述了有关本病的的防控措施,期望WHO消除黄热病流行的策略能在2026年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5.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啮齿动物并能引起人间流行。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曾在世界范围内造成3次大流行,死亡人数达数亿人,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灾难[1]。由于它的危害性极其大,在我国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将其规定为甲类传染病中的第一个。二连市是鼠疫历史疫  相似文献   

16.
必须重视来源于动物的感染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源于动物的感染病,是指传染源和(或)生物学传播媒介为野生或豢养动物(包括兽类、畜类、禽类、鳞介类及吸血节肢动物等)的动物相关性感染病,此前多以“人兽共患传染病”命名。其实,家畜和狗猫等宠物并非野兽,而禽、虫、鱼类更不属于兽类,故命名不确切。“动物源性传染病”一词原指人兽共患传染病的1个分类——以动物为主的(兽传或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anthropozoonoses),如鼠疫、森林脑炎和布鲁菌病,用来代称,也不全面。“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自然疫源地学说为依据的术语。  相似文献   

17.
老年恙虫病并中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恙虫病是一种急性发热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恙虫病发病有增高趋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现将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1990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50例老年恙虫病患者中合并中毒性肝炎的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多器官损害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除肾脏外,常累及肝脏。为探讨HFRS并发肝损害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与HFRS病情的关系,将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91例HFRS患者,其中并发肝损害11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Wang GQ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881-88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我国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发现HFRS,我国是HF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每年发病人数占世界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我国大陆除青海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发生,台湾也有汉坦病毒感染病例报道。本病在我国主要分为姬鼠型和家鼠型两种类型,其中黑线姬鼠、黄颈姬鼠和大林姬鼠为姬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目前我国存在姬鼠型、家鼠型和家鼠姬鼠混合型3种疫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鼠型疫区逐渐扩大,而且正在发生部分姬鼠型疫区向混合型疫区、混合型疫区向家鼠型疫区演变。  相似文献   

20.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大沙鼠首次分离出鼠疫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鼠防机构曾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至80年代,对准噶尔盆地进行过多次动物间鼠疫踏查和连续5年大规模的鼠疫调查工作,从未发现鼠疫菌的证据。2000年作者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梭梭林带调查动物疾病时发现部分地区有大沙鼠的干尸,以及近年来也多次在准噶尔盆地边缘进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但一直未能证实有鼠疫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