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和咀嚼效率的变化.方法 选择2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X线头影测量分析患者矫治前后牙齿及颌骨的变化,吸光度法比较患者矫治前后咀嚼效率变化,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患者SNB、ANB、上前牙倾斜度、上下前牙交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OD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43±0.12、0.58±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P=0.001),矫治后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既能改善其外貌,其咀嚼效率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2.
正畸结合高强纤维夹板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正畸结合超强玻璃纤维夹板治疗牙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成人牙周病继发牙[牙合]畸形患者,在控制牙周炎症的基础上,应用固定矫治技术进行牙[牙合]畸形的矫治,并采用超强玻璃纤维加树脂作为固定牙周夹板。结果:随访1~3年,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牙周状况明显改善,有效地巩固了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增强了美观。结论:正畸治疗是牙周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恢复牙列外形,达到改善和恢复咀嚼功能的目的;超强纤维牙周夹板的应用可有效地保持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保存松动患牙。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男女安氏二类一分类错[牙合]青年患者在正畸治疗末期及保持期咀嚼效率的变化;比较保持结束时正畸患者与同年龄段个别正常[牙合]者咀嚼效率的差异。方法称重法测量30例采用MBT矫治系统拔牙矫治的安氏二类一分类错[牙合]青年患者在正畸矫治精细调整前(T1)、精细调整后(T2)、保持半年(T3)、保持一年(T4)时的咀嚼效率,并测量同年龄组24例未经正畸治疗的个别正常[牙合]者咀嚼效率作为对照。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和多样本均数两两比较法对患者在四个时间段的咀嚼效率进行比较,同时将患者T4期的咀嚼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男女患者的咀嚼效率在四个时期均不断上升,其中T2与T1、T3与T2间差异有显著性。T4与T3、T4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组均有相似的表现。结论固定矫治末期到保持前半年,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提升。常规减数拔牙患者矫治后的咀嚼效率接近个别正常[牙合]者。  相似文献   

4.
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方法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对替牙期轻中度上颌骨发育不足导致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为临床医师确定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样本分为正畸治疗组和矫形治疗组,分别为15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病例的选择标准为:(1)前牙反(牙合),(2)-2<ANB<1,头影测量分析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正常,(3)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患者,(4)轻中度凹面型.正畸治疗组采用2×4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4个月,追踪两年后无复发.矫形治疗组采用2×4矫正技术,治疗一年内反(牙合)复发或无法完全矫正前牙反(牙合),改用前方牵引进行矫形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6个月,追踪两年后无复发.以治疗开始时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头影测量项目之差异,并进行多元判别分析.结果正畸治疗组关节角(NSAr)显著小于矫形治疗组(p<0.01),前颅底长度显著大于矫形治疗组(p<0.001).正畸治疗组后颅底长度也显著大于矫形治疗组(p<0.001).且前面高较大(p<0.05).判别公式Prediction Index(PI)=-0.2(关节角)+0.243(前颅底长度)+0.187(后颅底长度)+3.366,有助于这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结论 PI越大(>0),在替牙期以2×4矫治技术矫治轻中度上颌骨发育不足导致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顺应牙颌系统发育规律的正畸治疗方法 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1例替牙期(生长发育高峰前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8.3±0.8)岁,男性3例,女性8例.全部患者均具有手术指征但均拒绝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正畸结束后随访两年.对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11例患者的磨牙及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前牙反(牙合)解除,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矫治后上颌骨前移,SNA角由(79.0±1.2)°增大到(81.9±0.8)°;下颌中切牙角由(25.6±2.1)°减少至(20.1±1.4)°,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两年后随访显示,矫治效果稳定.结论 在充分顺应牙颌系统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导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患者颌面部的生长,可以获得美观、稳定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中后的咬合功能变化,分析评价固定矫治技术对牙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6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运用T-scan Ⅱ型咬合测量分析系统,记录其在矫治前、中、后牙尖交错位的(牙合)力(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接触点数(NOC)、(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及(牙合)干扰指数(OII)七项指标.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矫治中TOF及NOC下降,而矫治后升高(P<0.05),矫治后AOF、AOA、COF、MMCOF及OII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后,咬合功能增强,明显消除了(牙合)不对称等不利因素,咬合功能更加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1 426例正畸患者错牙合畸形的分类、减数矫治所占比例和矫治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 分析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2000年4月~2006年12月1 426例门诊正畸治疗病例的资料,调查项目为错(牙合)分类、减数牙位以及采用的矫治技术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426例矫治患者中固定矫治1 258例,占88.22%,活动矫治168例,占11.78%.安氏Ⅰ类错(牙合)518例,占36.3%;Ⅱ1类错(牙合)422例,占29.6%;Ⅱ2类错牙合235例,占16.5%;Ⅲ类错(牙合)251例,占17.6%.固定矫治的患者减数治疗者达到59.9%.总共减数1 834颗牙,第一前磨牙减数占总减数牙的87.1%.结论 高性能的固定正畸是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正畸科的主流技术,同时各类活动矫正器也是临床上重要的辅助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牙区(牙合)平面横向倾斜的矫治方法.方法 选取16例原发性前牙区(牙合)平面横向倾斜的正畸临床患者,常规固定矫治器排齐牙列,使用颌间垂直牵引、直线型弓、不对称形摇椅弓,配合使用前牙平面导板等方法整平前牙区(牙合)平面.结果 经正畸治疗后,14例患者(牙合)平面完全平直,2例原发性伴有骨性畸形的双平面(上颌平面、下颌平面)均倾斜的患者经治疗后基本平直.结论 常规固定矫治技术配合局部垂直牵引、直线型弓、不对称形摇椅弓等特殊手段可有效纠正前牙区(牙合)平面横向倾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及牙外科手术矫治技术对错[牙合]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错颌畸形患者4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进行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与牙外科手术矫治技术,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个月采用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测定患者的情绪变化,评估这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并以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的患者中,有抑郁虑情绪的人数较牙外科手术矫治技术治疗组人数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无论从生理及心理上,固定矫治技术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错颌畸形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蔚  朱麒  陈慧霞 《口腔医学》2012,32(10):601-602,616
[摘要] 目的 应用PAR指数评价先天缺牙患者正畸矫治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8—2011年在我院正畸科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先天缺牙患者22例,记录患者缺失牙数目、部位及矫治时拔牙与否;采用PAR指数对矫治前后的牙齿排列、磨牙牙合关系、覆盖、覆牙合及中线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 缺牙部位最常见的是下颌中切牙(54.29%),以少数牙缺失为主;正畸治疗中拔牙矫治者多(63.64%),以补偿性拔牙为主。先天缺牙患者正畸治疗后的PAR总分和加权总分均小于治疗前,正畸治疗前后的PAR指数各项分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后PAR总分值减少(30.59±10.50)分,加权PAR总分值减少(38.09±22.08)分,减少百分率为(71.40±22.46)%。结论 先天缺牙患者多为单侧、单颌缺牙,拔牙矫治者多为补偿性拔牙;PAR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先天缺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牙合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