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求,要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又将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泄到环境中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超过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力,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损害,这样,就发生了环境污染。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已开始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甚至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和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扩…  相似文献   

2.
一、环境与康健的关系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是地球物质发展的历史产物。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始终保持动态平衡。一方面经常地调节自身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状态;只有使两者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人体才能有良好的健康水平。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的空气、水、土壤和其他生物等,也称为环境要素,它是包绕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形成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人类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下生存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条件,而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又改造了  相似文献   

3.
人类与环境处在相互制约、依存、协调、平衡之中,人类在环境中摄取财富,维持生存。倘若人类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必将遭到环境的报复,必将为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1998年 7~ 9月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洪灾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生态保护意识的教育,这也是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一个高素质的人,除了文化素质,还应有社会公德的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在我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中,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这是大家…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载体。一定质量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气、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随着世界大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生态环境被污染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问题,不仅在《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且于1979年颁布  相似文献   

5.
早在1861年,法国细菌学家 LouisPasteur 首先提出,丁酸弧菌能够在厌氧环境中生存繁殖,从此人类发现了厌氧菌。厌氧菌的分类工作是在近百年细菌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今认识到厌氧菌在人、畜正常菌群和临床感染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是人类和动物感染的重要病因。厌氧菌分有芽胞和无芽胞两大类,过去对无芽胞厌氧菌所知甚少。近十多年  相似文献   

6.
现代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人类依存于环境,环境又作用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着生态平衡状况。若环境污染,破坏了正常的生态平衡,环境就会损害人类的健康,甚至危害人类的生存。因此,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防止和消除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使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人类健康的目的。生态平衡与环境医学世界是物质的,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  相似文献   

7.
前言环境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在人与自然界作斗争的长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是人采取各种措施改造外界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外界环境空气、水、土壤对人类健康的有利作用,其意义十分明显。外界环境被污染能够危害健康,也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8.
人体的健康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良好的环境能促使人体健康,不良的环境能损害人体健康.人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已经适应了环境的变化,所以“人类是环境的创造物”,同时,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又在不断地改造着这个环境,所以现代的世界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不断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又不断地影响环境,从而维持其生命活动.人与环境最本质的联系是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这种作用是借助食物链的作用来完成的.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便产生了负面作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力,使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破坏,污染的速度远远地超出了环境本身自然净化的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在局部地区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毒害生灵,破坏社会经济生活的罪魁祸首,严重破坏环境的人是间接的杀人凶手.因此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不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保持人类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是维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发展而应遵循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9.
医院是实施医学功能的场所,求治者通过医务人员了解病情、诊断、治疗。求治者不仅同医务人员发生了人际关系,还同医院发生了审美关系。有的求医者因症状复杂或危重需要住院,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将生活在医院的环境中,这样,医院环境将对求治者的心理产生微妙影响。医院能否提供求医者有利于治病和康复的医疗审美环境,涉及求医者的利益和治病实际需要。1 何为医学审美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环境美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需要。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审美主体,环境是审美客体。那么,审美环境就是作为主体人的审美对象而存…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全球性危机,是人类漠视自然、奴役环境的物质恶果,生存危机作为一种哲学思考,是现代科技使人类丢掉本真、远离真理、失去家园的精神失落。要解决这两项危机,除了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规范人类的行为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将道德延伸到自然界,通过协调各方利益,调整、规范人类的环境态度和行为,重建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这种人类对环境的道德关怀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理论依据,也有中国儒道哲学的文化支持。面对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人们不禁在苦苦追问:人与g#的关…  相似文献   

11.
人也和其它生命一样,是与其环境的统一体。生命不仅与外环境是统一体,与内环境也是统一体。宏观生态的无生命环境如放射线、大气、水、食物、土壤等和有生命环境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会对人类的生存有影响。而微观生存的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也有影响,而且宏观影响必将通过微观影响而起作用。一个成年人大约有10~(13)个细胞,而其体表与体内所携带的正常微生物竟有10~(14)个之多。一个人每天随粪便排除的细菌大约占粪便总成分的三分之一,在这些细菌中,厌氧菌占99.9%以上。人肠道  相似文献   

12.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对人的价值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珍视、关注的思想体现.唯有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才能使其在护理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患者.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是在人类高等教育中形成的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层次的理念与追求,它引领着人文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方向。由于人类对未知世界认识的局限性,特别是东西方文化心理的差异,使得大学精神在被解读时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近现代,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科技与人文的飞速发展,在诸多领域都埋下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观,将“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其中,随着东学西渐的进程,将冲破狭隘的竞争思维,弥补以往对大学精神解读的缺失,人类可望进入一个和谐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初,胡锦涛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就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内涵是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环境,使这种环境更适合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因为人的健康,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5.
为生存而求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执着追求的伟大事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为人类社会和科学事业不断进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发频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人们普遍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地使人类进步的...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环境伦理史上,“动物权利”的话语一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都对动物权利进行过深入探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动物没有道德权利;开明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动物是否拥有道德权利并不能作为人类是否对动物负责的充分理由,人对动物的道德义务是对人类行善的练习;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道德权利不过是程度之差,而没有本质之别。当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遭遇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对动物权利问题的伦理探讨,既有助于人类正视和客观应对灾疫中的动物伦理问题,从而转变人的价值观念,警示人类对自然界保持敬畏;又有助于人类对因滥食“野味”引发的问题进行伦理反思,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传播提供必要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7.
对任何生物体,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这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均衡地输入与输出能量和物质(甚至允许生长)。健康也意味着有继续生存的期望。对有情感的动物,例如人类,健康有更广的概念。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在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自身健康的可持续性,联合国1972年《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所言,“人类处在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他们有权同大自然协调一致,过上健康的、创造财富的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现代文明发展道路应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命健康四者统一的发展道路。将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另辟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个独立领域来进行研究,分析健康概念与健康风险因素,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技能培训等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对建设和谐社会有其特殊意义。1健康概念人们习惯把健康理解为“不生病”或“不虚弱”,但科学的概念并非如此。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重金属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金属抗性增强了各种微生物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抗性在微生物界中存在范围的确定;重金属抗性发生机制的深入探讨;如何将重金属抗性造福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第4节对康复个体的评估 (续上期) 6社会生活能力 社会生活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创造和发展的能力,或者说是获得并支配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人类是靠这种本质力量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矛盾关系[1]。因此,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文化环境本身是由人类所创造,又反过来塑造人的气质和体质。文化因素渗透和影响到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从而也决定和影响到人的健康,成为维系人的健康的生态环境之一。1 文化与文化环境 我国人文医学学者杜治政认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文明、理解为人类社会进化的程度水平”,他把健康和疾病的文化环境分为个体、社会、医学3个层次;把文化因素分为显型、隐型两种类型[2]。本文从健康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