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低血容量休克不同阶段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5例低血容量休克患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 25例低血容量休克患在抢救过程中应抓住早期,快速,足量三个环节扩容,同时密切监测甲皱微循环及CVP变化,在未出现并发症如DIC,ARDS等情况下宜早期扩容,抗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2.
休克是急性血液循环功能不全引起的综合病症。主要是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 ,使脏器和组织的微循环灌注不良、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 ,最后造成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病人可出现神志、血压、心率、脉搏、呼吸、尿量等一系列变化 ,在临床护理中 ,对休克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1 临床资料我科 1997~ 1999年共收治 48例休克病人 ,其中低血容量休克 2 0例 ,感染中毒性休克 10例 ,心源性休克 6例 ,过敏性休克 8例 ,神经源性休克 4例。 48例中 ,男 2 0例 ,女 2 8例。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10岁。2 病情观察与护理2 1 神志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报告对慢性肝炎病例甲皱微循环改变观察基础上,对22例慢活肝给山莨菪碱活跃微循环的治疗,结果表明:22例中2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3例变化相当明显。甲皱微循环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袢顶淤血减轻或恢复正常,另外微血管的长度、动静脉的比例和微血管的排列等也有改变,并伴有临症状床的好转。作者讨论了山莨菪碱治疗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120例Ⅱ型糖病尿人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的研究显示,有血管并发症组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改变较无血管并发症组更显著,表现为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液流速减慢,血细胞聚集、瘀血、泥沙样流态增高。血液流变性、甲皱微循环与血管并发症三者呈平行关系。结果提示,糖尿病属—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血液高粘滞状态与糖尿病血管病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们已知休克的病理改变发生在身体的微血管内,而微动脉的痉挛是休克始终存在的根本原因。了解正常的微循环和及时观察休克时微循环的障碍变化,则成为临床早期了解病情、指导治疗、逆转休克的重要手段。我们曾在近5年的时间内,观察正常人甲皱微循环近百例;新生儿(出生7—10天)  相似文献   

6.
唐广  韦丹 《医学综述》2008,14(17):2652-2654
脓毒症性休克是机体对病原体的炎性反应失控,引起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良,以致引起脑及全身重要器官缺氧。国外文献报道,小儿脓毒性休克病死率为18%~60%,存在先天性或慢性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病死率>70%。小儿脓毒性休克是儿科重症监护室的重要死亡原因,近年来由于对脓毒症及休克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出现,关于脓毒性休克的定义、诊断及治疗都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对58名患者甲皱微循环的活体显微镜观察的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可以解除因脑膜炎球菌菌血症引起的细菌性休克所致的微血管痉挛和红细胞聚集。在电视显微镜下用48只雄性金黄地鼠颊囊检测了山莨菪碱对微循环的作用,微血管管径的变化采用电视自动扫描系统测量。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毫克/100克体重,明显地使16~40微米的微动脉扩张;肌注5毫克/100  相似文献   

8.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导致器官尤其是重要器官的灌注下降,供血不足,造成严重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细胞受损,全身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其特征为迅速发生的表情呆滞或烦躁不安,四肢无力,皮肤湿冷、苍白,脉细而快,血压下降,收缩压在10.7kPa(80mmHg)以下。因此,急诊科医务人员迅速判断,有效救治休克病人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总结临床34例休克病人救治经过,发现有效救治休克病人的程序为抢救-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9.
40例糖尿病患者与56例对照组甲皱微循环观察表明,糖尿病患者普遍具有较严重的微循环改变:甲皱微血管管袢模糊不清(45%),异型管袢(52.5%),管袢输出支扩张(27.5%),红细胞聚集(37.5%)及微血流显著缓慢。提示甲皱微循环检查可作为糖尿病临床诊断的一项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临床检查手段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骨髓象、血小板抗体等。应用甲皱微循环检查方法观察ITP病人异常变化及治疗前后变化鲜见报道。本文对20例ITP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导致器官尤其是重要器官的灌注下降,供血不足,造成严重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细胞受损,全身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其特征为迅速发生的表情呆滞或烦躁不安,四肢无力,皮肤湿冷、苍白,脉细而快,血压下降,收缩压在10.7kPa(80mmHg)以下。因此,急诊科医务人员迅速判断,有效救治休克病人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总结临床34例休克病人救治经过,发现有效救治休克病人的程序为抢救-诊断-治疗。1资料34例休克病人均…  相似文献   

12.
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病情十分凶险、危急,需果断采取急救措施进行治疗.我科自2003年1~12月共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10例,经急救、抗休克等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病情十分凶险、危急,需果断采取急救措施进行治疗。我科自2003年1~12月共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10例,经急救、抗休克等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Effective circulation of blood volume,ECBV)减少,微循环障碍,组织血液灌流不足致细胞代谢障碍与细胞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外科休克的种类很多,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常见而重要的一种。近十年来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有许多新的进展,使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成活率有了显著提高,现介绍如下。一、低血容量休克的液体输入疗法在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微循环痉挛,血管容量缩小,组织间液进入血管内,血浆容  相似文献   

15.
杨素梅 《吉林医学》2013,34(15):3019-3020
<正>小儿脓毒性休克时,存在着绝对或相对的低血容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充分的液体复苏,迅速而充分地扩充血容量是纠正血液动力学紊乱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最关键的治疗措施。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一直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针对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尿蛋白增加,我们通过观察8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24h尿蛋白量及甲皱襞微循环的改变,用电脑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处理,分析探讨甲皱微循环改变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含量与红细胞聚集、病程、空腹血糖成显著正相关,与微血管袢输出管径成显著负相关,且它们对24小时尿蛋白含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红细胞聚集、微血管输出管径、病程、空腹血糖。说明微循环障碍,尤其是红细胞聚集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报告290例头痛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与475名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患者的微血管袢的形态、微血流流态及周围组织改变等十三项指标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I<0.01)。 微循环的改变是一种病理现象,它与性别及头痛类型无关,其发病机理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阵发性血管机能不稳定。应用疏通微循环药物,有助于本病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报告32例先心病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甲皱微循环变化临床观测的结果。本组病人男15例,女17例;年龄10.6±2.5岁;病种包括VSD12例,ASD15例,TO15例。采用中度低温血液稀释非搏动性体外循环[CPB],CPB时间58.5±6.8min;于术前、术后定时观测甲皱微循环、HCT、TP及COP。结果显示,术中HCT、TP及COP急剧下降(P<0.01),术后甲皱微循环管袢清晰度下降、数目减少,轮廓模糊,红细胞聚集,微血流呈粒流、粒缓流,这些改变于术后3~5天恢复正常。结论认为:CPB心脏手术期间及术后早期,影响甲皱微循环的主要因素是血液稀释(HCT)、COP、PH、温度、体外循环灌注损伤、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及药物等;观测甲皱微循环可便捷地了解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变化的情况,并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急性失血及严重创伤病人常合并有低血容量性休克、酸中毒及内分泌改变等生理功能紊乱,病情危急,需争分夺秒尽快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年至今共施行急症创伤休克病人手术86例,现将急症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甲皱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方法:使用微循环仪对60例断指再植术后30天、60天、90天的再植指体进行甲皱微循环检测,采用田牛加权积分法进行处理。结果:(1)经配对t-检验断指再植术后30天、60天、90天患指甲皱微循环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及总积分较对侧健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断指再植术后患指30天与60天,60天与90天甲皱微循环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及总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断指再植术后甲皱微循环积分随时间逐渐改善,术后90天未恢复到对侧健指水平;然而,随术后时间延长,断指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能否完全恢复尚待进一步研究。同一患指术后30天与60天甲皱微循环积分变化比术后60天与90天甲皱微循环变化更明显。甲皱微循环检测可以作为断指再植术后恢复情况的一种客观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