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历代著名方书的阅读分析和归纳总结,探索分析了胃脘痛辨证分型的演变过程。从宋以前方书对胃脘痛证型的研究、宋代方书对胃脘痛证型的规范、金元时期方书对胃脘痛证型的继承以及明清时期方书对胃脘痛证型的完善与发展等视角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著名医学家对胃脘痛辨证分型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41例胃脘痛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观察,显示不同证型组的胃电图变化有一定差异。胃热证和气滞证胃电幅值较高,胃寒证和虚寒证胃电幅值降低;胃热、淤血和气滞证胃电节律多数不齐。利用胃电图作为中医辨证的辅助指标有助于对胃脘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使辨证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有具体的微观变化指标,有益于中医诊断客现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的再分类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一般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郁结型、寒邪客胃型、瘀血停滞型和食滞伤胃型,是依其症状和病因特点加以分类。临床实践中,胃脘痛的临床表现远比以上分型复杂,其病因病机亦相当复杂,脾胃虚寒性胃脘痛可以再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现代检测技术检测发现有器质性病变的,一类是检测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者。文章就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的再分类及证治进行探讨,在中西医互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特长。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器官疾病所致的上腹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病证之一。我们通过纤维胃镜活检,对1099例四种不同证型胃脘痛患者的胃粘膜进行了多部位、多指标的比较观察,所探讨胃脘痛的不同证型与胃粘膜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关系。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及辨证分型: 本文收集我院1980年2月—1983年9月,有完整的中医辨证及胃粘膜活检的1099例次胃脘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运动障碍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应用胃阻抗检测技术。结果:胃肌收缩频率、强度以及节律与胃蠕动规律性相关。结论:胃脘痛各证型与胃运动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影像学表现差异。方法:应用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技术,观察统计135例萎缩性胃炎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的虚寒证、郁热证、瘀血证的影像学表现。结果:X线诊断轻度萎缩性胃炎与虚寒证符合率为79.07%,X线诊断中度萎缩性胃炎与郁热证符合率为87.09%,X线诊断重度萎缩性胃炎因例数少未统计符合率。结论:萎缩性胃炎X线表现不能完全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的虚寒证、郁热证、瘀血证相符。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辨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的疼痛为主的病症。多因外感寒邪、饮食不节、忧思恼怒、脾胃虚弱等原因而致病。文章总结了本院消化内科2001—2010年间胃脘痛患者的辨证护理的临床体会。在胃脘痛这组征候的发生、发展、转归中,动态的观察病情;及时准确的辨证分型;切实有效的根据不同证型应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155例经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肿)感染及胃粘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RG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胃粘膜病理改变中医各证型均以慢性萎缩性炎症较多见(P〈0.01);肿感染以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明显高于脾胃虚寒型(P〈0.01),肿检出率较高,不同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癜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辨证分型规律.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例白癜风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聚类及频数分析.结果 证候聚类聚为5类,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各类证型及比例为:气血不和型(49,24.5%)、肝肾不足型(44,22.0%)、湿热内蕴型(31,15.5%)、脾胃虚弱型(38,19.0%)、气滞血瘀型(38,19.0%).结论 白癜风聚类证型以气血不和型及肝肾不足型多见,其次为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和湿热内蕴型,突出了皮损辨证在白癜风辨证分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有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血停滞等7种证型。对不同证型做到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利用计算机检索统计技术,辅助分析清代6位温病名家10部医著中有关外感咳、喘的医案,归纳总结了各医家在外感咳喘的病变关键、发病要因、常见证型、治则治法等方面的临床证治规律,并列举代表性医案供参考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医家类》收入医书97种,但各代医籍数量差距很大。如宋代医学典籍著录最多,达到了24种之多,而医籍总量更多的明代才著录了23种,这说明各代医籍的分布情况并不是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而是隐藏着馆臣的学术观点及政治考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统一规范辨证体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近年来辨证体系的统一规范研究工作的概况,外感疾病辨证体系统一论旨在对外感病的各种辨证方法进行统一规范,而内伤与外感疾病辨证体系论旨在把历代各种辨证方法进行统一规范,本文还指出统一规范辨证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沈鲁珍为清代早期名医,著有《沈氏医案》。他在学术上具有承前启后,善于创新的特点,为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临床治疗中辨证准确,疗效卓著,重视脾胃,培补元气,注意调心,药食同用,且煎丸并进,善用膏方治疗慢性病。  相似文献   

17.
金元时期,消渴病的中医证治体系日趋成熟,用药日渐精确。用统计学方法,对22种金元时期医学著作中治疗消渴病的方药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当时治疗消渴病的7类20种主要药物,这种治疗消渴病的用药倾向,体现了金元医家对消渴病的证候分型及治法,反映了对消渴病病机、病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对清代名医王堉《醉花窗医案》记录的18则应用平胃散及其类方的医案进行了分析。平胃散的应用指征为痰湿、食积所致的中焦积滞之证。凡有胃部症状因于湿滞、食积所致者,不论何种临床表现,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应用平胃散消食化积,理气和胃。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丹溪学派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他创立滋阴说,以养阴派彪炳于世;临床上长于杂病,以“四伤学说”作为辨证理论,丹溪医学思想独树一帜,对明代的学术与临床影响最为卓著,崇尚丹溪之学并投其门下者众多,考其源流,嫡传的丹溪学派如戴思恭,王履,刘纯等,不仅完整地继承了丹溪医学思想,又成为其学术经验的传人,私淑的丹溪学派在明代为鼎盛期,众多私淑者与丹溪学术经验互相发明,且有补阐,其他兼取丹溪学术的医家多能运用丹溪之学,与其医学理论融汇贯通,明代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