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草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世山  马超美  王建民 《药学学报》1990,25(10):758-762
自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叶中分离到四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光谱(UV,MS,1HNMR)数据分析,分别确定结构为3,5,7,3′,4′-五羟基-5′-异戊烯基黄酮(Ⅰ),3,6,7,3′,4′-五羟基-2′-异戊烯基黄酮(Ⅱ),5,7,3′,4′-四羟基-5′-异戊烯基二氢黄酮(Ⅲ)和槲皮素-3,3′-二甲醚(Ⅳ)。其中,Ⅰ,Ⅱ和Ⅲ是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乌拉尔醇(uralenol),新乌拉尔醇(neouralenol)和乌拉尔宁(uralenin)。Ⅳ在本属植物中为首次发现。Ⅲ为甘草叶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本文解释了B环某些裂解碎片丰度与异戊烯基和氧取代基相对位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甘草叶中两个新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叶中分离到三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UV,MS,1HNMR)数据分析,分别确定为5,7,3′,4′-四羟基-3-甲氧基-5′-异戊烯基黄酮(Ⅰ),5,6,3′,4′-四羟基-3-甲氧基-6′-异戊烯基黄酮(Ⅱ)和槲皮素(Ⅲ)。Ⅰ和Ⅱ是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乌拉尔醇-3-甲醚(uralenol-3-methylether)和乌拉尔素(uralene)。Ⅲ在本种植物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黄甘草异黄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黄甘草(Glycyrrhiza eurycarpa P.C.Li)根及根茎中分得五个异黄酮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UV,MS,1HNMR,13CNMR,NOE,HMBC)数据分析,化合物I的结构推定为7,2′,4′-三羟基-3′-异戊烯基异黄酮,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黄甘草异黄酮A(eurycarpinA)。化合物I的结构推定为7,2′-二羟基-(2″,3″∶4′,3′)-6″,6″-二甲基吡喃异黄酮,为一新的天然产物,命名为黄甘草异黄酮B(eurycarpinB)。其余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licoisoflavone A(III),毛蕊异黄酮(calycosin,IV)和芒柄花素(formononetin,V)。化合物II~V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正常小鼠、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对甘草中异戊烯基黄酮及亲水性黄酮的降糖、降脂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甘草中异戊烯基黄酮及亲水性黄酮对正常小鼠、四氧嘧啶致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及链脲佐菌素致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血脂及糖耐量等的影响。结果:甘草中异戊烯基黄酮及亲水性黄酮对正常小鼠无降糖作用但可以提高其葡萄糖耐受性;异戊烯基黄酮对1型糖尿病有降糖作用但亲水性黄酮对1型糖尿病无降糖作用;甘草中异戊烯基黄酮及亲水性黄酮对2型糖尿病小鼠均有降糖作用,以异戊烯基黄酮的降糖作用较为明显,且均能提高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葡萄糖耐受性;此外两类黄酮对1型、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肝、肾脏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甘草中的黄酮在预防治疗糖尿病上有一定的作用,以甘草中异戊烯基黄酮的降糖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甘草中异戊烯基类黄酮部位的富集工艺研究及色谱峰定性分析,了解甘草中异戊烯基类黄酮的化学成分。方法:以浸膏得率及总黄酮含量为衡量指标,对甘草中的异戊烯基类黄酮进行富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甘草中异戊烯基类黄酮进行分析。结果:结合文献对图谱的色谱峰进行鉴定,推断出具异戊烯基基团的黄酮有23种,确定化学结构的有12种。为下一步甘草异戊烯基类黄酮部位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白花败酱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白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萃取后进行硅胶柱和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bolusanthol B (1),(2S)-5,7,2′,6′-四羟基-6,8-二异戊烯基-二氢黄酮(2),orotinin (3),(2S)-5,7,2′,6′-四羟基-6-lavandulyl-二氢黄酮(4),3′-异戊烯基-芹黄素(5),木犀草素(6),槲皮素(7)和洋芹素(8)。结论化合物2,4为新化合物,1,3,5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6,7,8为首次从白花败酱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栽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对栽培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化合物,光谱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tin)(Ⅰ),刺甘草查尔酮(echinatin)(Ⅱ),甘草查尔酮B(licochalconeB)(Ⅲ),甘草素(liquiritigenin)(Ⅳ),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Ⅴ),甘草苷(liquiritin)(Ⅵ),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Ⅶ)。结论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栽培甘草中得到。  相似文献   

8.
云南甘草中新三萜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云南甘草(Clycyrrhiza yunnanensis)根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解析,鉴定9个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3β,21α,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9-羧酸(Ⅰ)、3β,21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Ⅱ)、3β,21α,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Ⅲ)、桦木酸(Ⅳ)、23-羟基桦木酸(Ⅴ)、齐墩果酸(Ⅵ)、3β-羟基-16-氧-11,13(18)-二烯-3O-羧酸(Ⅶ)、24-羟基甘草内酯(Ⅷ)和21α-乙酰氧基木栓烷-3-酮(Ⅸ);另一个为β-胡萝卜甙(Ⅹ)。其中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云南甘草皂甙元B1和B2。其余7个是已知物,但Ⅴ和Ⅸ首次得自甘草属植物,Ⅳ,Ⅵ和Ⅷ首次自云南甘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粉枝莓中的两种新黄酮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淑荷  郑尚珍 《药学学报》2007,42(12):1288-1291
为研究粉枝莓(Rubus biflorus Buch)的化学成分,经柱色谱分离,从粉枝莓中分离得到2个黄酮类化合物,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8-甲基-6-异戊烯基-5,7-二羟基-5′-甲氧基-3′,4′-二氧亚甲基黄酮(A),和8-甲基-5′-异戊烯基-5-甲氧基-6,7-(2″,2″-二甲基吡喃)-3′,4′-二氧亚甲基黄酮(B),分别命名为粉枝莓素A和粉枝莓素B。化合物A和B为新的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al.)生产甘草酸后的工业尾料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合理利用这一传统中药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与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胀果甘草药渣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1)、2′,4,4′-三羟基查耳酮(2′,4,4′-trihydroxychalcone,2)、(-)α,2′,4,4′-四羟基二氢查耳酮((-)α,2′,4,4′-tetrahydroxydihydrochalcone,3)、甘草查耳酮C(licochalcone C,4)、甘草查耳酮D(licochalcone D,5)、刺甘草查耳酮(echinatin,6)、kanzonol E(7)、咖啡酸二十二酯(docosylcaffeate,8)、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2~5、7~9均为首次从甘草药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7、8均为首次从胀果甘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黄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勤  刘永隆 《药学学报》1989,24(7):525-531
本文首次报道自豆科甘草属黄甘草Glycyrrhiza eurycarpa P.C.Li(G.Korshinskyi non Grig.)根及根茎中分得四个黄酮甙,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IR,UV,MS,1HNMR,13CNMR及CD),化合物Ⅰ的结构推定为芒柄花素-7-O-[D-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formononetin-7-O-[D-apio-β-D-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c),为一新天然产物,命名为黄甘草甙(glycyrosidc,Ⅰ)。化合物Ⅱ,Ⅲ,Ⅳ分别鉴定为甘草甙(liquiritin,Ⅱ)、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Ⅲ)和夏佛托甙(schaftoside,Ⅳ)。  相似文献   

12.
甘草中三萜皂甙元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根茎中提取出粗皂甙。经盐酸甲醇水解反应,柱层分离,共分离出七个皂甙元,其中四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解析,分别鉴定为甘草次酸甲酯(A),甘草内酯(c),3β,24-二羟基齐墩果-11,13(18)-二烯-30羧酸甲酯(D),24-羟基甘草次酸甲酯(F),化合物C系首次得自乌拉尔甘草中。化合物G的结构经测定为24-羟基甘草内酯,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新成分24-羟基甘草内酯的结构测定工作以及四个已知化合物的鉴定。  相似文献   

13.
中间锦鸡儿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施蛟  陈博  孙智华  胡昌奇 《药学学报》2003,38(8):599-602
目的研究中间锦鸡儿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法、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用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间锦鸡儿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4′-三羟基-3,3′-二甲氧基黄酮(1),3,5,7,8,4′-五羟基-3′-甲氧基黄酮(2),槲皮素(3),柠檬黄酮醇(4),槲皮素-3-甲醚(5),2(S)-7,3′,5′-三羟基二氢黄酮(6),5,7,3′,4′-四羟基-3,8-二甲氧基黄酮(7),紫铆查尔酮(8),甘草素(9)和5,7,4′-三羟基-3,8二甲氧基黄酮(10)。结论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其余皆首次从中间锦鸡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滇黄芩中新黄酮成分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碧煌  刘永漋 《药学学报》1989,24(3):200-206
从唇形科植物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的根中分得八种黄酮类成分(Ⅰ~Ⅷ)。经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2S)-2′,5,6′-三羟基-7-甲氧基双氢黄酮-2′-O-β-D-葡萄吡喃糖甙(Ⅰ)和(2 R,3 R)-2′,3,5,7-四羟基双氢黄酮(Ⅱ);其余六种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5,7,8-三羟基双氢黄酮(Ⅲ)、(2S)-2′,5,6′,7-四羟基双氢黄酮(Ⅳ)、(2 R,3 R)-2′,3,5,6′,7-五羟基双氢黄酮(Ⅴ)、2′,5,6′,7-四羟基黄酮(Ⅵ)、去甲汉黄芩素(Ⅶ)和千层纸甲素(Ⅷ),此六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5.
乌拉尔甘草中皂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茎中共分离出三个皂甙类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解析,鉴定1为3β-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酸-3-O-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1—2)-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甙,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甙甲(ura1saponin A)。Ⅱ为3β-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酸-3-O-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1-3)-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甙,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甙乙(uralsaponin B)。Ⅰ,Ⅱ均未见文献报道。Ⅲ为已知甘草酸。本文报道两个新甙的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16.
九里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峻山  苏亚伦 《药学学报》1983,18(10):760-765
自广东产芸香科(Rutaceae)植物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L.)Jack.)叶中分离得到六个香豆精,其中三个化合物为新的香豆精,根据光谱(UV,IR,NMR和MS)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九里香甲素(isomexoticin)九里香乙素(murpanidin)和九里香丙素(murpanicin)分别为(一)5,7-二甲氧基-8-(2′,3′-二羟基-3′-甲基丁基)香豆精(Ⅰ),(+)7-甲氧基-8-(1′,2′-二羟基-3′-甲基-3′-丁烯基香豆精(Ⅲ)和7-甲氧基-8-(1′-乙氧基-2′-羟基-3′-甲基-3′-丁烯基)香豆精(Ⅳ)。同时也得到三个已知香豆精murragatin(Ⅱ),murralongin(Ⅴ)和5,7-二甲氧基-8-(3′-甲基-2′-酮基丁基)香豆精(Ⅵ),最后一个是首次自本植物中得到的。  相似文献   

17.
从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Merret Rolfe)Li的根部分离到13个化合物,分别经光谱及化学方法予以鉴定。其中4个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蔓性千斤拔素甲(Flemiphilippinin A,晶Ⅵ)、蔓性千斤拔素乙(晶Ⅶ)、蔓性千斤拔素丙(晶Ⅺ)和蔓性千斤拔素丁(晶Ⅻ)。蔓性千斤拔素乙、丙和丁的结构分别确定为5,7,4’-三羟基-3’-甲氧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7-(4’-羟基-3’-甲氧基苯基)-5-羟基-2,2-二甲基-10-异戊烯基-2H,6H-苯骈-[1,2-b:5,4-b’]二吡喃6-酮和5,7,2’,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双氢黄酮。蔓性千斤拔素甲的化  相似文献   

18.
孙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226-227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化学成分,寻找其天然活性物质。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甘草醇提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为:华良姜素(1)、甘草利酮(2)、芒柄花素(3)、甘草醇(4)、美迪紫檀素-3-O-葡萄糖苷(5)和甘草苷(6)。结论甘草中富含黄酮、香豆素类成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甘草药渣的化学成分进行研,为甘草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及反复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分离得到 9 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酯酸(betulinic acid, 1)、光甘草酮(glabrone, 2)、甘草黄酮 C(licoflavone C, 3)、甘草黄酮 B(licoflavone B, 4)、3-羰基甘草次酸 (3-oxo-18β-glycyrrhetinic acid, 5)、芒柄花素(formonoetin, 6)、甘草黄酮 (licoflavone, 7)、β-谷甾醇 (β-sitosterol, 8)、胡萝卜苷 (daucosterol, 9)。结论 化合物 1~6 均为首次从甘草药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4、5 为首次从胀果甘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红花岩黄芪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红花岩黄芪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溶剂法、色谱法提取分离化学成分,用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红花岩黄芪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β-谷甾醇(1),芒柄花素(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白桦脂酸(3),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4),5,7-二羟基-4′-甲氧基-8-异戊烯基异黄酮(5)和金雀花异黄素(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6)。结论化合物4为新化合物,其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