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β2-微量球白(β2-MG)与心肌酶学的改变.方法 4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和24例对照者,空腹抽血分别检测血清β2-MG,TT3,TT4,FT3,FT4和TSH,采用RIA法;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采用酶法;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则采用速率法.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β2-MG浓度无论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1.79±0.42 mmol/L vs 1.40±0.33 mmol/L,P<0.01)还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2.06±0.61 mmol/L vs 1.40±0.33 mmol/L,P<0.01),均显著增高.25例甲亢患者血清β2-MG与TT3,TT4,TS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03,0.368与-0.225(P均>0.05);23例甲减患者血清β2-MG与TT3,TT4,TS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P>0.05),-0.740(P<0.01)与0.189(P>0.05).结论 影响甲状腺疾病患者β2-MG浓度的改变,甲亢与甲减患者可能受不同因素作用,甲减患者β2-MG浓度不仅受肾功能损害影响,且与肌功能障碍相关,而共同因素则可能还是甲状腺素分泌不足.  相似文献   

2.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是一种Ⅰ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即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其表达产物即HLA-B27抗原分子[1].HLA-B27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某一疾病与一种MHC分子相关的抗原.1973年由Brewerton[2]报道了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密切相关性.HLA-B27是脊柱关节疾病病闲及发病机制的关键.为了探讨HLA-B27抗原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现将我院5年间HLA-B27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及术后镇痛剂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甲状腺疾病围术期具有显著效果,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定量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238例,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95例(第1组),甲状腺功能减退50例(第2组),桥本甲状腺病28例(第3组),单纯甲状腺肿大65例(第4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身体健康者80例(第5组)。采用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受试者血清TgAb、TPOAb水平,统计TgAb、TPOAb阳性率。结果第1、2、3组患者血清TGAb、TP0Ab阳性率分别为55.8%、70.0%、92.8%,TP0Ab阳性率分别为69.5%、72.0%、96.4%。第1、2、3组患者血清TGAb、TP0Ab定量检测值及阳性率均高于第4、5组(P均0.05)。结论血清TGAb、TP0Ab升高表明甲状腺组织处于免疫性炎症活跃状态,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临床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是一种Ⅰ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即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其表达产物即HLA-B27抗原分子[1]。HLA-B27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某一疾病与一种MHC分子相关的抗原。1973年由Brewerton[2]报道了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密切相关性。HLA-B27是脊柱关节疾病病闲及发病机制的关键。为了探讨HLA-B27抗原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现将我院5年间HLA-B27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细针活检细胞学检查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学诊断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分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和桥本甲状腺炎(HT)。关于GD和HT的针吸细胞学检查已有较多报道[1],但把两者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即AITD)报道较少[2]。我们从1994年1月,改用非抽吸细针活检配合局部加压法,穿出物较多,几乎不含血液,涂片中的各种成分的组成非常接近组织学切片,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AITD的组织学变化,有利于细胞学诊断。本文58例AITD经1~4次穿刺均获得了满意的细胞学涂片,诊断正确率为94.8%,分型正确率为92.7%。1方法与…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疾病中金属硫蛋白的表达检测及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在不同甲状腺疾病中表达的检测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不同甲状腺疾病病理组织上MT的表达并比较其差别。结果MT在甲瘤、甲癌、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炎表达的阳性频度均为100%,甲癌中MT的AGV为87.60±9.20,明显高于甲瘤(62.20±12.40)、Graves病(61.10±13.20)和桥本甲状腺炎(58.50±10.60),P<0.05。结论MT与甲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当AGA在80以上时,应高度警惕甲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美罗华治疗B细胞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罗华(Rituximab)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难治、复发及初治的B细胞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该药是一种嵌合型鼠/人单克隆抗体,与细胞表面.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后能快速地消除肿痛性CD20细胞。属于蛋白制品生物制剂,可能发生过敏性或高敏感性反应。现将我科应用美罗华治疗B细胞淋巴系统恶性肿瘤18例病人的毒副反应和治疗转归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马隽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2):2004-2005
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一直是临床和影像鉴别重点。常规MRI可以从多方位、多层面显示病灶,有助于了解甲状腺病变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情况,但因为缺乏特征性的征象,定性诊断困难,误诊率依然较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利用水分子弥散运动状况显示病变组织结构的变化,本文分析36例常见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DWI表现,探讨这一技术对甲状腺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院B超室在对35例患肝脏疾病的病人中进行胆囊观察变化。 1资料病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0~70岁,临床诊断为肝硬化25例,急性黄疸型肝炎4例,慢性肝炎6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免疫荧光法对2011年8月2013年5月在本科就诊的18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促甲状腺素(TSH)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与同期120例对照组(正常人)作比较,着重观察各类型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对照组中T3、T4、TSH含量的变化情况。单纯性甲状腺肿T3、T4、TSH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T3、T4升高比对照组明显,TSH降低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癌患者T3、T4降低比对照组明显,TSH升高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含量与甲状腺疾病有密切关系,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含量变化不同,可作为临床上鉴别诊断,评估病情,指导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合并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AITD合并肥胖型PCO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中药口服,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对比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卵巢体积、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T、LH、卵巢体积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E2、FSH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GAb、TPOAb、FT3、FT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MR-IR、BMI、腰围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方可调节PCOS合并ATID患者的激素紊乱、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改善代谢异常及降低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水平,临床治疗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芦英洁  张媚  张燕 《护理研究》2009,23(1):131-132
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主要通过调节或增强机体固有的防御体系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或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转化、促进恶性细胞分化来降低肿瘤的恶性程度^[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能诱导出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反应,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杀瘤优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对多种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但其对许旺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目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对许旺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以及其对许旺细胞内核因子κB表达及活性的影响。 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SD乳鼠许旺细胞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分别以PBS、0,10,50,100,200,500,1 000 mg/L羧甲基壳聚糖培养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取对数生长期的SD乳鼠许旺细胞,胰酶消化后制备成细胞悬液,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内,分别加入50 mg/L羧甲基壳聚糖、100 mg/L羧甲基壳聚糖、200 mg/L羧甲基壳聚糖、PBS培养24 h,进行BrdU、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 结果与结论:CCK-8及BrdU检测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在50-1 000 mg/L范围内可促进许旺细胞增殖,200-500 mg/L时促增殖效应最明显。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50-200 mg/L羧甲基壳聚糖可促进许旺细胞内核因子κB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可促进体外培养许旺细胞的增殖及其核因子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多种造血及非造血细胞表面表达,与其配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结合后,在血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淋巴细胞活化及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ICAM-1在多种恶性血液病如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过度表达及其与疾病分期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微量清蛋白(mALB)、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胱抑素C(CysC)对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早期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HDP患者245例作为HDP组,正常孕妇24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孕中期和孕晚期检测尿mALB、血清β2-MG和CysC和尿素氮(BUN),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DP组孕中、晚期尿mALB、血清β_2-MG和Cy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P组孕晚期与孕中期比较,尿mALB、血清β2-MG和Cys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DP组孕中、晚期尿mALB、血清β2-MG、CysC联合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P组孕晚期与孕中期比较,尿mALB、血清β2-MG、CysC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BUN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mALB、血清β_2-MG、CysC是肾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HDP早期肾损伤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时,患者可出现恐惧、焦虑和悲观的心理表现.通过对24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情绪和行为观察及分析,认为正确判断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并针对不同心理特征予以相应的心理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测定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肿瘤组织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4变异体6(CD44v6)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50例胃癌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及20名正常人PBMCCD44v6含量(%),以及术后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CD44v6含量。结果胃癌患者术前PBMCCD44v6含量(9.72%±6.65%)比正常对照组(3.11%±1.15%)及术后1周(4.44%±2.33%)明显增高(分别P<0.001和<0.01);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CD44v6含量分别为3.67%±0.63%及1.33%±0.51%(P<0.01);Ⅲ+Ⅳ期胃癌患者PBMC及胃癌组织CD44v6含量(分别为12.56%±6.97%及3.91%±0.87%)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分别为6.89%±3.37%和2.86%±0.65%,均P<0.05)。胃癌淋巴转移患者PBMC及胃癌组织CD44v6含量(分别为11.29%±5.36%和4.41%±0.79%)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7.32%±4.28%和2.61%±0.78%,均P<0.05)。结论用FCM检测胃癌患者PBMCCD44v6含量能反映胃癌组织CD44v6改变,对胃癌诊断、进展与转移评价及术后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背景:核因子κB可参与细胞增殖反应,其复杂的机制需深入研究。目的:研究氯沙坦对血管内膜增生及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探索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心内科。对象:本实验于2001—11/2002-06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室及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选用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组,始终饲以普通饲料;另外16只造成腹主动脉内皮损伤并以高脂饮食饲养8周后再随机分为对照组、氯沙坦组,每组8只。方法:术后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10mg/(b&;#183;d)口服,对照组喂生理盐水。4周后取腹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核因子κB、α-平滑肌肌动蛋白、巨噬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主要观察指标:3组动物经不同干预措施后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核因子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和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数量比较。结果:对照组兔血管氯沙坦组血管内膜厚度、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明显大于正常组(P&;lt;0.01)。氯沙坦组兔血管内膜厚度、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0.42&;#177;0.08)mm,0.43&;#177;0.10,(3.18&;#177;0.83)mm。,0.54&;#177;0.11]均明显小于对照组[(1.35&;#177;0.35)mm,0.67&;#177;0.15,(5.30&;#177;1.71)mm^2,0.77&;#177;0.14](P均&;lt;0.01)。氯沙坦组新生内膜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lt;0.01,0.05)。氯沙坦组兔血管核因子KB及其靶基因产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1,0.05)。结论:氯沙坦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进而抑制核因子κB,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