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条件下贮存的血浆对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影响,笔者观察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浆中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XII、XI、IX、VIII、X、VII、V活性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结果显示XII因子最稳定,在不同条件下保存其活性不变,凝血酶原、因子X也较为稳定。VIII因子最不稳定,在32℃条件下保存6小时,其活性只相当于取血即刻试验结果的48%,24小时后其活性仅剩5%。在室温(20℃)与冰箱(4℃)内保存6小时和24小时则分别为94%、30%和95%、29%。V因子活性也不稳定,出现了同样的变化。结果还显示APTT和PT不能敏感地反映因子的减少,只能作为凝血系统的筛选指标,即APTT和PT延长可反映因子活性减低,但正常时并不能排除轻度、中度因子活性减低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凝血过程中有三种反应 ,磷脂起重要作用即 :①组织因子(TF) -活化因子VII ,激活因子IX和因子X ;②活化因子IX与因子VIII ,激活因子X ;③活化因子X与因子V激活凝血酶原。所谓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antibody ,aPL) ,可抑制磷脂与因子X、凝血酶原结合 ,干扰凝血活酶形成 ,致凝血障碍 ,使磷脂依赖性凝血试验如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蝰蛇毒凝血时间 (RVVT)延长。aPL可分为狼疮抗凝物质 (lupusanticoagulant ,LA )和抗心磷脂抗…  相似文献   

3.
遗传性第Ⅴ因子缺乏症血小板第Ⅴ因子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第 V因子(FV)是分子质量为 330u的单链糖蛋白,正常人约75%存在于血浆中,其余的25%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中。活化的第V因子(FVa)作为辅因子,与活化的第X因子(FXa)、钙离子及磷脂共同构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参与凝血酶原的活化,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1]。遗传性 FV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近年发现,其出血症状的严重性与血浆中FV水平并不平行,而与血小板中 FV活性高低有更密切的关系[1]。有关血小板中FV的测定,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发色底物法,对一个遗传性…  相似文献   

4.
口服抗凝剂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标准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口服抗凝剂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标准化曾淑燕,张端伟,余展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rnbintime,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治疗最常用的方法,因它可以综合地反映因子II,VII和x的血浆水平 ̄[1]。目前国内仍应用PT来调整药物剂量,当凝血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 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5±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 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 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 h时间点与0 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 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 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 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规范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缺陷 ,常会引起出血 ;凝血因子合成增加或异常激活 ,则会导致血栓[1] 。所以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可受多种因素干扰 ,加强试验的规范化尤为重要 ,我们对试验的规范化作一简述。一、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原理凝血因子活性是通过纠正其乏因子血浆所致凝固时间延长的能力而测得。稀释的受检者血浆与乏因子血浆的混合物所测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的时间( APTT)或凝血酶原时间 ( PT)值与受检者血浆的凝血因子浓度成反比。稀释的已知凝血因子活性血浆与乏因子血浆的混合物用来建立参…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制备因子X缺陷血浆方法吴峰,马西,车金,卢阳已知蝰蛇毒可绕过因子VII直接激活因子X,活化的因子X(FXa)可被抗凝血酶III(ATIII)灭活,肝素加速这一反应过程。我们根据这一原理,在过量肝素和钙高子的存在下,用适量中国蝰蛇毒(CRVV)...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血浆因子VIII和IX凝血活性的研究张学军,徐世荣,姚尔固,李玉秀,郭辉我们对44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VIII:C、IX:C进行测定,发现VIII:C对AL病情和出血倾向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材料和方法1观察对象1.1正常对照组:20名...  相似文献   

9.
凝血因子VII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因子,其在人类生理及病理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尿毒症是凝血因子VII的异常,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fibrinolysisinhibitor,TAFI)是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酶原,经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激活后,具有抑制纤溶系统活性的作用,本文就TAFI的基因及其蛋白质,TAFI抑制纤溶活性的机制以及凝血因子XI,V和活化的蛋白C对TAFI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胎盘悬液能否在自动凝血仪上使用以及标准化,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检验与比较。证实胎盘悬液完全可以代替进口试剂用于全自动凝血仪上的包括V、VII、X因子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并与进口试剂有较好的相关性。文章主要观测了50例正常人及50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病人的胎盘悬液与进口试剂之间的相关性变化,及重复性检测(CV值)。  相似文献   

12.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及在抗凝治疗中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及在抗凝治疗中应用程烽,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一期法)是一种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PT延长多见于先天性VII、X、V及凝血酶原缺乏症,获得性缺乏多见于肝病、阻塞性黄疸、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时...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胎盘悬液能否在自动凝血仪上使用以及标准化,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检验与比较。证实胎盘悬液完全可以代替进口试剂用于全自动凝血仪上的包括V、VII、X因子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并与进口试剂有较好的相关性。文章主要观测了50例正常人及50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病人的胎盘悬液与进口试剂之间的相关性变化,及重复性检测。  相似文献   

14.
汤群辉  王禾 《现代康复》2000,4(12):1816-1817
目的:探讨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后出现新的高血压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检测部分患的血浆肾素(PR)-血管紧张素II(AII)系统活性,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的浓度,结果:术后高血压所接受的震波次数,血浆PR-AII系统活性及TXA2浓度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而其血浆PGI2的浓度则明显低于血压正常,结论:ESEL后新的高血压可能的原因是高能冲击波导致肾脏损伤,缺血、刺激血浆PR-AII系统活性升高,而TXA2合成增多,PGI2合成减少使血管壁对缩血物质的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抗凝血灭鼠剂是目前灭鼠效果最好、使用最安全的一类慢性灭鼠剂。一般采用低浓度、多次投放。由于毒饵作用缓慢 ,不会引起鼠类拒食。抗凝血灭鼠剂也是我国主要推荐在城镇、农田使用的灭鼠剂。此类灭鼠剂共有 3 0余种。按化学结构分为香豆素和茚满二酮两类。前者有杀鼠灵、杀鼠迷、大隆、溴敌隆、杀它仗等 ,后者有敌鼠钠盐和氯敌鼠等。这类灭鼠剂作用机制是竞争性地抑制维生素K1的作用 ,使得环氧化物还原酶活性降低 ,阻止肝脏生产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VII、IX、X。所以中毒患者表现为凝血因子的复合性缺乏。临床化验分析表现为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对采集的全血次日再进行离心分离以及分离前摇匀对血浆中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所有次日分离的全血(包括4℃状态下保存和22℃状态下保存)在离心前进行充分的摇匀,离心完成后测定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活性。结果 22℃状态下保存全血次日离心前摇匀与不摇匀分离所得血浆的凝血因子Ⅷ活性合格率分别为87.1%和40.0%,4℃状态下保存全血次日离心前摇匀与不摇匀分离所得血浆的凝血因子Ⅷ活性合格率分别为87.5%和37.5%。结论 不同保存温度的全血次日分离所得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差异不明显,反而摇匀与未摇匀之间的差异就非常的明显,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摇匀者比未摇匀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明显要高。说明凝血因子Ⅷ活性的高低与全血离心分离前是否摇匀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4℃贮存新鲜血浆的FⅧ∶C的动态检测250014山东省血液中心丁培芳申法奎杨爱玲1刘德春刘焕亮全血离开机体后在贮存期间发生的变化统称为“贮存损伤”,损伤程度与保存液种类、保存温度和时间等因素有关;而凝血因子Ⅴ、Ⅷ为不稳定因子,它们在血浆中的活性又与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在不同保存温度,不同保存时间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不同血浆输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10袋(200mL/袋)的ACD-B血液保存液保存的血液,在采血后1h内留样10mL作为对照组样本;每份全血在无菌条件下平均分为2袋,作为2个实验组,热合封口。第1组保存于(4±2)℃,保存48h;第二组先保存于(22±2)℃,保存6h之后,转移到(4±2)℃保存42h。两个实验组分别在采血后6h,24h和48h留取样本。将对照组及实验组样本在取样后立即离心,分离血浆,于-18℃保存30d后,进行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的检测。结果:两组血浆在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期的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水平无显著改变;而在保存8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凝血因子Ⅷ水平(P<0.05)。在保存24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在采血后24h保存期内,血浆中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Ⅷ外,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活性均没有明显改变;凝血因子Ⅷ水平在4℃保存8h后下降14%;在保存24h后,凝血因子Ⅷ水平下降约30%...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温度、时间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检测,观察FⅤ、FⅦ、FⅧ、FⅨ、FⅩ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发挥对临床血浆输注或制备冷沉淀选择原料血浆的指导作用。方法在2℃~6℃、15℃左右和室温各制备20份血浆,每一试管留取5ml,同一温度、不同时间来源于同一份血浆,分别于6h、8h、10h、14h、18h速冻标本,并在72h内将速冻成固体的血浆与37℃水温解冻后立即运用血凝法检测各凝血因子活性。结果 2℃~6℃环境中保存的血浆在6h、8h、10h、14h、18h内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的降低不是太明显,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FⅤ、FⅧ因子活性在6~10h也在正常范围,但在14~18h时出现低于正常值的现象。15℃左右和室温保存的血液在6~10h制备FFP中的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下降速度不明显,FⅤ、FⅧ因子随着温度升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活性下降速度明显,8~10h与6h相比,所有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集的血液保存在2℃~6℃环境中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优于15℃、室温情况下保存血液制备的FFP,建议血站成分科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时,最好用2℃~6℃冷藏环境6~10h内和15℃、室温环境下8h内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制备冷沉淀的原料血浆。  相似文献   

20.
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是血友病患者缺乏的一种因子,对这种患者的止血,凝血因子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凝血因子Ⅷ受冷冻时间和温度影响而使其活性改变[1],监测新鲜冰冻血浆中不稳定凝血因子Ⅷ的含量,提高本站新鲜冰冻血浆中不稳定凝血因子Ⅷ质量,使之符合国家要求.作者对本站133袋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含量的监测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