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来我中心职业健康体验科进行血常规检查的体检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末梢血组(100例)和静脉血组(100例),采集末梢血组体检者的末梢血作为血液检验样本,采集静脉血组体检者的静脉血作为血液检验样本,为这两组体检者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对比两组体检者的检验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体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末梢血组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静脉血组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相比较,WBC、RBC、Hb、Hct、PLT等指标均明显偏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末梢血的实测值及稳定性均低于静脉血。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申岩梅 《吉林医学》2012,33(33):7211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采集方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方法:将90例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A组、B组、C三组,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内行空腹采血,A组采集末梢血,B组采集静脉血,C组采集动脉血,采血后三组采用相同检测方法,比较三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等差异。结果:B组、C两组体检者的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两组中WBC、RBC、HGB、M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静脉采血更能反应血常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中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 WBC、RBC、HCT、PLT、Hb 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其他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将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来进行血常规检测,使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及快测血糖检验中的差异。方法:从医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中随机选取60例受检人员,均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应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快测血糖仪测定血糖,比较不同采血方式所获得的WBC、RBC、HGB、HCT等血常规指标和快测血糖差异。结果:将两组血常规指标值及快测血糖值相比较,静脉组快测血糖值与末梢组相比,经过相关统计学的计算,检验结果不具备差异性(P〉0.05);静脉组RBC、HGB、HCT、PLT的参数均高于末梢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组WBC稍高于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较大,对快测血糖结果影响不大,静脉血采集能克服末梢血采集的弊端,血量够,检测结果所受干扰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检验结果差异性。方法:根据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的90例血常规检验患儿来进行研究分析,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集末梢血,观察组采集静脉血,对两组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观察患儿的 CV 值平均是(79.61±4.51),对照组是(95.33±6.13),结果对比表明静脉血检验的稳定性更高一些,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患儿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时候,应该采集静脉血检测,这样的检测准确度比较高,临床中我们推介使用静脉血样本采集的方式来进行血常规检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150例,并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实验组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对照组采集末梢血进行检测。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进行检验的临床价值和各自特点,包括血液中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都采用了不同的采血方法,即静脉血和末梢血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通过采集静脉血的检测方法,其WBC指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采用末梢血的采集方法的检验值,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通过静脉血采集的血液其RBC和Hb等指标则要高于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方法的检验值,数据的差异同样有意义。通过末梢血采集的血液和静脉血在检测MCHC和MCH及MCV等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即P0.05,差异无意义。结论通过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都有各自的临床检测价值,对MCHC和MCH及MCV等指标的检测都有不错的检测效果,但是如果检测RBC、PLT或是Hb等指标还是建议采用静脉血的采血方法,准确性能更高一些,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通过末梢血和静脉血这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同时采集156例受检人员的末梢血和静脉血,通过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对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常规检出的八项参数经统计学计算,动脉血与静脉血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与静脉血相比,WBC、RBC、Hct、PLT、Hb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CV值高于静脉血和动脉血(P〈0.01)。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性,且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大一些,建议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这两种血液样本在测定血常规时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70例,对着70例患者同时抽取血液,本实验研究采取的是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这些患者的实验结果分为两组,其中甲组数据为患者抽取静脉血,乙组数据为患者抽取末梢血,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将两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两组患者血常规数据结果来看,甲乙两组患者血常规的数据中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这3项指标检验的临床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这5项指标检验的临床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从整体来看,抽取静脉血与末梢血这两种血液样本来测定血常规,其结果差别不大;但采用末梢血会有稍微的差异,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不同的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分别采集这48例患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并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然后比较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这48例患者末梢血的WBC水平高于静脉血,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48例患者末梢血的Hb、RBC、Hct、MCV、PLT和MCHC水平均低于静脉血,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采集静脉血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更准确。此方法可作为临床上首选的血常规采血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6例,并同时对其进行末梢血与静脉血方式采血,其中将采集末梢血标本作为A组(126份),采集静脉血标本作为B组(126份)。对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其差异性。结果:A组血常规(RBC)、白细胞(WBC)及血红蛋白(Hb)均检测指标数值均高于B组(P0.05),红细胞比容(HCT)数值低于B组(P0.05);2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H)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高于B组(P0.05),血小板计数(PLT)低于B组(P0.05);不同时段静脉血样本血常规检测指标比较,其中3h行血常规检测与即刻时各血常规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6h检测与即刻时比较,Hb、RBC与WBC均无较大差别(P0.05),PLT降低(P0.05),MXD升高(P0.05)。结论: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其检测准确率优于末梢血,且稳定性较高,可多次重复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挑选血常规检验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研究组实施静脉血采集血常规检验,观察组实施末梢血采集血常规检验。对比、分析两组血液样本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以及抗凝后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Hb、RBC、WBC、PLT水平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之后,其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但静脉血采集应用于血常规检验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结果: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5项指标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相似文献   

13.
张彩虹  郜斌 《包头医学》2016,40(3):144-145
目的: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做血常规结果的对比分析。方法:80例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比较两组结果。结果:静脉血组RBC、HGB、 PLT、MCHC、MCV指标高于末梢血,而WBC、HCT、MCH指标明显低于末梢血。结论:末梢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结果存在差异,优先选择采集静脉血做血常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常规检验采取抽静脉血与末梢血两种方式对所得准确性影响。方法选取于2016年在服务站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相关血液标本作为本研究资料来源,从标本中随机选取2000份并进行数字编序,用硬笔法将其分组并各组1000份,分别设为静脉血组(采集静脉血)、末梢血组(采集末梢血)。比较两种不同的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精准性影响。结果组间进行各项血常规检验指标检测,提示各项数据除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VH)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时选静脉血采集、末梢血采集方式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于末梢血采集方式,静脉血采集方式能够更好地控制误差出现,为医生了解患者身体情况、病情发展以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更好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有无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健康成人,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同时采集静脉血及末梢血进行八项血常规检测,对比两种血液样本血常规结果差异.结果静脉血中RBC、WBC、Hb、Hct、PLT五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末梢血(P<0.01).静脉血与末梢血在MCV、MCH及MCHC三项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需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化验时应尽可能采集静脉血,以更好反应患者体内血液状态,排除环境干扰,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的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贵州航天医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采集末梢血)和观察组(采集静脉血),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标本中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Hb)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末梢血标本指标,而白细胞计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标本中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质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部分指标存在差异,且静脉血检验准确性更高,可以更精准的反应患者身体状况,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宜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120例进行体检的人员,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60例进行末梢血采集。采集的血液均采用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对2组体检人员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所得的结果差异很大,临床提倡用静脉血来进行血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吕永卫 《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484-1485
目的:探讨对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血液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晨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比较分析两种血标本常规检测结果。结果70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中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Hb)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差异明显(P<0.05);同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白细胞(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差异明显(P<0.05);不同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则无差异(P>0.05)。结论人体的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最佳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血常规检验中采用不同的采血方式,对比观察其的检测结果差异,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入治我院30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样本,观察对比两种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在血常规检验项目中,静脉血的Hb、Hct、PLT、RBC明显高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的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在MCV、MCH、MCHC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采血方式用于血常规采血进行检验,其检验比较准确,可以给临床医学提供准备、科学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常规检查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检验结果。方法从2015年4月起到2017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所有健康体检者中选取其中的86例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分析对象,将这86例健康体检者按照不同的采血方法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两组各86例,末梢组采集体检者的末梢血,静脉组采集体检者的静脉血,分别对两组不同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和临床价值。结果从检验结果来看,末梢组和静脉组在RBC、WBC、PLT、HGB等指标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都显著高于末梢血,更具有临床检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