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路钉板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早期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15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钛钢前路颈椎锁定钢板(AO系统,Spine-tech,Orion系统)内固定,结果:除1例皮肤伤口感染,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牵拉现象外,其余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肿出,断裂现象,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满意,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前路颈椎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相容性好,内固定确实,为早期行颈脊髓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Zephir锁定型钢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例Zephir锁定型钢板治疗颈椎病及颈椎创伤术后X光片及术中术后出现的问题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X光片出现钢板位置不良3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13例病人均有1~2级以上的功能恢复。结论:Zephir锁定型钢板能安全使用颈椎前路手术,使颈椎术后获得即刻稳定,熟悉解剖和充分的述前准备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探讨脊柱骨折伴颈椎脊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收治的脊柱骨折伴颈椎脊髓损伤患者共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方位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脊髓损伤的恢复情况,同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伴颈椎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通过实施全方位护理,能够改善术前状态,密切术中配合,促进术后康复,相较于传统护理模式可提高脊髓损伤恢复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n-HA/PA66人工椎体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我科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n-HA/PA66人工椎体植入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通过与同期在我科行钛网植骨融合的颈椎病患者对照,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门诊或电话随访.两组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脊髓功能、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改善明显,植骨融合率100%.n-HA/PA66人工椎体组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钛网组有5例术后出现钛网下沉.两组比较,n-HA/PA66人工椎体组在脊髓功能、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局部反应等方面与钛网组无明显差异;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钛网组.结论:n-HA/PA66人工椎体能有效恢复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应用于颈前路治疗颈椎病的手术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去后纵韧带减压对颈性眩晕中短期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性眩晕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接受去后纵韧带减压手术的观察组和保留后纵韧带减压手术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颈椎前路去后纵韧带减压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且取得与保留后纵韧带手术相当的创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前路钉板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早期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 115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钛钢前路颈椎锁定钢板 (AO系统 ,Spine -tech ,Orion系统 )内固定。结果 :除 1例皮肤伤口感染 ,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牵拉现象外 ,其余术中、术后无并发症 ,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脱出、断裂现象 ,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早期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满意 ,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前路颈椎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相容性好 ,内固定确实 ,为早期行颈脊髓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和或钛网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5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但可充分减压、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而且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8.
顾夙  孟祥翔   《中国医学工程》2012,(10):106-10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病例采用传统牵引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牵引质量,约18-40kg。治疗组病例按照不同患者颈椎骨折的损伤程度以及部位,分别选择前路、后路手术减压,行内固定术。结果治疗组术后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过程中无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情况较好,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也属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一般情况。结论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具有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理想,术后恢复良好的优点,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路手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采取前路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2.5±0.7)h,出血量为(183.4±24.5)ml。术后1年随访观察,13例患者康复较好,骨折均已愈合,且颈椎的生理弧度也恢复较好,整个手术治疗中未出现脊髓再次损伤的情况,术后也无任何并发症出现。通过对其神经功能的评估,所有患者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有所改善。D级5例(33.3%),E级10例(66.7%)。结论前路手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安全可行,治疗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钟传山  曹副才  罗肖 《西部医学》2007,19(4):604-605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颈托保护复位;术中行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骨移植及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对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质量除1例A级无恢复外,86例1-2级的恢复,其中16例全部恢复。结论下颈椎骨折早期行颅骨牵引复位,并在牵引下早期行手术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及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一种实用、疗效满意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提高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方法:对颈椎不稳定骨折或骨折并发脱位、结核、肿瘤病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前训.练、术后密切观察,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27例手术患者均获得成功,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关键是做好术前的充分准备,术后保持颈椎稳定,术后24小时严密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与处理,感觉运动恢复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及对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选择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A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B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两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A组JOA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对提高CSM患者的JOA评分及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82-84
目的 研究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将60例患者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实施单纯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为对照组,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的JOA评分和脊髓功能改善率。结果观察组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JOA评分、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脊髓功能改善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具优势(P0.05)。结论对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应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有利于其颈椎功能和脊髓功能的改善,效果较为理想,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因分为对照组(颈椎损伤)和观察组(颈椎病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为92.31%,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术中良好的医护配合,可保证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损伤和颈椎病的效果,对于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采取颅骨牵引,早期全麻下颈椎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27例,其中9例行前路撬拨复位,2例行同期后路解锁复位。术后随访3~12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依脊髓功能损伤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6个月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脊髓功能损伤分级标准分别改善1~2级。结论:颅骨牵引结合早期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手术可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并可避免因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脊髓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内固定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颖  蔡燕玲 《河北医学》2008,14(11):1351-1353
目的:研究及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内固定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对28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内固定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经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很好的配合、术后正确的功能练习,除1例因脊髓横断需进一步恢复功能外,其余患者均治愈或基本治愈出院.结论: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内固定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对预防并发症,加速病人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在颈脊髓受压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7例,其中24例作为用药组,采用一期后路或前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减压前、后10min分别给予MP500mg静脉快速滴入,术后第1天起MP按照200mg、200mg、80mg、80mg逐日减量,共应用4天。此外选取同期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术前、术后5天、术后1月及术后3月时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0.3-2.5年;术前ASIA评分用药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天、术后1月及术后3月两组ASIA评分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颈脊髓受压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可有效促进脊髓神经损害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在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对3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采用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随防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 本组36例中34例获得随防6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7例,占79.4%,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融合,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或出现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操作简单,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适用于2或3个节段颈椎病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未见1例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较小,手术效果好,同时术后早期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并发症较少等,值得向临床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