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分离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甲真菌病患者的51株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3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对51株甲源性白念珠菌的平均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3 μg/mL、3.84 μg/mL、6.52 μg/mL.伊曲康唑在体外对白念珠菌敏感性高于特比萘芬和氟康唑.  相似文献   

2.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微量稀释法对近平滑念珠菌作了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3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对61株近平滑念珠菌的平均MIC值分别为:3.20μg/mL、0.42μg/mL、2.33μg/mL。体外特比萘芬对近平滑念珠菌敏感性高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液基微量稀释法观察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将54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连续传代获得酵母相,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2检测菌株酵母相对碘化钾、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敏感性,并观察碘化钾对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质控株为克柔念珠菌ATCC6258。结果碘化钾体外无抑菌作用;氟康唑最小抑菌浓度(MIC)几何均数大于64μg/mL;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MIC几何均数分别为0.98μg/mL和0.17μg/mL。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的MIC值分别高于伊曲康唑+碘化钾及特比萘芬+碘化钾(P均<0.05)。来源皮肤固定型的菌株与来源皮肤淋巴管型菌株相比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M27-A2方法适用于检测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敏感性;酵母相时碘化钾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体外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加强效应。  相似文献   

4.
白念珠菌506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念珠菌临床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鉴定白念珠菌临床株,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即以前的NCCLS)推荐的M27-A2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值测定。结果共收集白念珠菌506株,检测出氟康唑耐药株3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1株,耐药率为0.59%;伊曲康唑耐药株18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269株,耐药率为3.56%;其中1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交叉耐药。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有耐药及交叉耐药现象的发生;伊曲康唑耐药率高于氟康唑。  相似文献   

5.
微量稀释法检测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敏感性.方法采用NCCLS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对19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和3株标准株进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药物的敏感性观测.结果19株临床分离株发现氟康唑耐药株7株,敏感株8株,剂量依赖的敏感菌株4株;伊曲康唑耐药株9株,敏感株8株,余2株为剂量依赖的敏感菌株;3株标准株结果符合.结论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适合于临床检测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在白念珠菌中存在较高的耐药率和交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体外对28株甲真菌病白念珠菌的相互作用方式。方法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方案(1997)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8株分离自甲真菌病患者的白念珠菌体外对特比萘芬分别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联合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联合用药时,17.9%(5/28)受试菌株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71.4%(20/28)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10.7%(3/28)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的出现;特比萘芬与氟康唑联合用药时,17.9%(5/28)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71.4%(20/28)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10.7%(3/28)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的出现。结论特比萘芬与三唑类药物对甲真菌病白念珠菌分离株存在有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治疗系统性耐药性白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应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治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结果联合用药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比单用药组明显延长(P<0.05),肾组织真菌计数显示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用药组(P<0.05)。结论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疗法可增强抗白念珠菌效能,具有临床应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及其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及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YBC鉴定卡和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念珠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80例患者共培养出93株阳性标本(24.47%),分离出白念珠菌81株(87.10%),非白念珠菌12株(12.90%)。93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率分别为100%,95.70%,92.47%,67.74%,56.99%,45.16%。结论白念珠菌是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的主要致病菌种,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敏感性最高,其次是酮康唑和氟康唑,特比萘芬最低。  相似文献   

9.
生殖器白念珠菌的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生殖器白念珠菌感染逐渐增多,随着多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耐药菌株亦随之出现.我们选择生殖器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白念珠菌,做了伊曲康唑等4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测定,同时观察了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2种抗真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了解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NCCLS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特比萘芬对35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的药敏结果,应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特比萘芬二者联合对35株白念珠菌的药敏结果.氟康唑和特比萘芬联用MIC几何平均数较其单独应用均显著降低(t=8.405,P<0.01;t=12.976,P<0.01),22株有协同作用,12株有相加作用,1株为无关作用,未发现拮抗作用.二者联用敏感株增加,耐药株减少.氟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应用能够增强抗白念珠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康唑片和伊曲康唑胶囊对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口腔黏膜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了解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26例确诊为口腔黏膜念珠菌病患者给予氟康唑片口服治疗,对32例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治疗。采用Etest法检测30株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结果氟康唑片对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有效率为94.44%,真菌清除率为94.44%;伊曲康唑胶囊对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有效率93.75%,真菌清除率93.75%。采用Etest法检测30株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M IC值,范围分别为0.0160~4μg/m l和0.250~2μg/m l。结论氟康唑片和伊曲康唑胶囊对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疗效好,副作用小。Etest法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在临床实验室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酮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环比酮胺7种抗真菌药物对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方法液基微量稀释法,制备微量药敏板,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中,真菌生长情况。结果7种药物的M IC范围为酮康唑<0.125μg/m l,联苯苄唑0.5~2μg/m l,伊曲康唑<0.125~0.25μg/m l,氟康唑8~32μg/m l,咪康唑8~32μg/m l,特比萘芬0.5~4μg/m l,环比酮胺16~32μg/m l,对照二甲基亚砜>64μg/m l。结论7种药物抑菌效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酮康唑、伊曲康唑、联苯苄唑、特比萘芬、咪康唑、氟康唑、环吡酮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盐酸小檗碱抗白念珠菌体外药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盐酸小檗碱( berberine,BBR)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现称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订的M27 -A方案中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测定BBR、氟康唑、BBR联合氟康唑对30株临床分离白念珠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MIC值的几何均数(G)为248.18 mg/L。与320、160、80 mg/L BBR联合后,氟康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2.64 mg/L降为0.03、0.35、1.35 mg/L。两药对26.7%的白念菌株有协同抗菌作用,其中包括3株耐氟康唑菌,对56.7%的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对16.7%的菌株为无关作用,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结论 BBR在体外对白念珠菌具有抗真菌作用并能增加其对氟康唑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E-test检测念珠菌和酵母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白念珠菌ATCC90028为标准质控菌株,用E-test方法与NCCLS M27-A方法同时检测137株临床分离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5种药物敏感性,观察两所测得结果符合率。结果: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高,MIC和MIC50值小,与M27-A方法测得结果的总符合率均为94.2%;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MIC和MIC50值最大,出现一定耐药性,总符合率分别为83.0%、74.5%和79.6%。结论:E-test法检测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与NCCLSM27-A参考方法符合率较高,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治疗系统性普通裂褶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普通裂褶菌感染模型,观察给药后小鼠的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组织逆培养阳性率、肝脏组织载菌量。结果氟康唑组、伊曲康唑组、特比萘芬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21d观察期内生存率分别为64.00%,68.00%,20.00%,12.0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d,>21d,11d和8d;肝脏组织逆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0.00%,68.00%,100.00%,100.00%;肝脏组织载菌量分别为19.533±4.121,20.706±5.193,32.920±8.485,36.520±9.138。结论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在小鼠体内均有较好的抗普通裂褶菌活性,而特比萘芬效果较差,氟康唑与伊曲康唑之间无疗效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菌群分布特点及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和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78株分离自口腔念珠菌病的患者临床分离株的菌群分布;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进行治疗。结果白念珠菌占71.79%,热带念珠菌占11.54%,光滑念珠菌占7.69%,克柔念珠菌占5.13%,其他念珠菌占3.85%。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念珠菌的敏感率分别为73.08%和65.38%。氟康唑治疗组有效率87.80%,真菌清除率为87.80%;伊曲康唑治疗组依次为91.89%和91.89%。结论口腔念珠菌病仍以白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敏感性。氟康唑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有较好的相关性,伊曲康唑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ROSCO纸片扩散法有在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的可比性,观察申克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检测和Rosco纸片法检测申克孢子丝菌在菌丝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MIC值。结果采用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检测20株临床分离株25℃菌丝相时,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012~2.0μg/mL,14~29mm,氟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256μg/mL,0mm。结论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申克孢子丝菌25℃菌丝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高于氟康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