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脾,肾阴虚证病人唾液溶菌酶和唾液流速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德珍  魏睦新 《江苏中医》1996,17(11):42-43
唾液溶菌酶为正常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的组成之一。通过测定25例脾阴虚病人、20例肾阴虚病人及30例健康人组唾液溶菌酶及唾液流速,结果显示健康人组、脾阴虚组及肾阴虚组唾液流速分别逐次下降,且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位时间内唾液Lz的含量,脾阴虚组、肾阴虚组均较健康人组低,且有显著性差异,而脾阴虚组与肾阴虚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医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涛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4):243-245
对近十年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行了综述,从消化、免疫,微循环,能量代谢,微量元素、神经内分泌等方面探讨揭示脾虚的本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唾液溶菌酶为正常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的组成之一。通过测定25例脾阴虚病人、20例肾阴虚病人及30例健康人组唾液溶菌酶及唾液流速,结果显示健康人组、脾阴虚组及肾阴虚组唾液流速分别逐次下降,且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位时间内唾液Lz的含量,脾阴虚组、肾阴虚组均较健康人组低,且有显著性差异,而脾阴虚组与肾阴虚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肝郁脾虚证消化性溃疡的神经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观察肝郁脾虚证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粘膜T淋巴细胞亚群浸润状况及其血清P物质含量改变,探讨该病证在神经免疫学方面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病证组胃粘膜CD3+、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均值非常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CD8+T淋巴细胞浸润数有所增加,因此CD4+>CD8+比值病例非常明显降低于正常,而CD+≤CD8+者则非常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血清P物质含量病证组非常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T淋巴细胞浸润与P物质含量增高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1)。提示神经肽类分泌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失调——消化性溃疡病证为该病证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免疫功能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脾胃学说与现代免疫学 祖国医学认为脾具有卫护机体的重要功能,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理论是一致的。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人体本身的功能紊乱,正气相对虚弱和邪气对人体的影响。古称脾为后天之本。在论治过程中,无论是通过扶助正气,还是通过调节各脏腑的功能以防病、抗病及防止疾病的传变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一定的免疫学思想。现代免疫学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具有防御传染、自身稳定及免疫监视的重要功能,它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SIL-2R、IFN)、体液免疫(IgG、IgM、IgA、C_3)、局部免疫(消化道浆细胞、SIgA),这种复杂的免疫系统对疾病的产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十分密切。兹就近年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1 脾与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活性  相似文献   

8.
9.
历代医家认为脾与唾液有着密切关系,唾液淀粉酶(SAA)已被国内外学者作为反映脾虚证唾液蛋白分泌改变的主要指标进行脾虚证的本质研究;研究发现脾虚证患者在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下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认为主要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交感神经系统——NO通路功能障碍、总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糖基化均不完全等有关。今后可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神经、内分泌调节、唾液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环节改变、信号转导、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方向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脾虚证唾液淀粉酶活性改变具体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脾肾阳虚证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随机选择了20例脾肾阳虚证患者,以及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进行了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脾肾阳虚证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较正常人为低,两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脾肾阳虚证呈现所谓“阴盛阳衰”的病理状态,分析其病理机制,可能是由于脾肾阳虚,气血生化不足,主胄生髓功能减退,圬致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面一红细胞免疫指标是c3b受体数目与活性下降,c3b受体结合的CIC不能有时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脾虚证的内分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2.
急腹证与腹部手术后期脾虚证消化道运动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曾庆祥  衷诚伟 《中医杂志》2003,44(3):197-198
目的:探讨异功散及其加味方治疗小儿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分为两组,I组服用异功能,Ⅱ组服用异功散加味方;治疗前后测定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血浆纤维连接蛋白(PFN)、周围血淋巴细胞(LC)与健康组对照。结果:治疗前两组SIgA、PFN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治疗后45天,I组的免疫指标继续升高。而Ⅱ组则明显下降;治疗后90天,两组的3项免疫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异功散加味方能显著改善脾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程度脾虚证患者性腺激素水平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观察不同程度脾虚患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作者将36例男性脾虚患者的由轻到重分为I,Ⅱ,Ⅲ度三组,分别测定各组的E2,T,E2/T,结果发现不同程度脾虚患者E2/T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从动态角度观察脾虚患者,性腺功能无变化。  相似文献   

16.
脾虚证红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脾虚证红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临床研究赵建明,赵淑媛本研究应用荧光偏振光技术观察了53例脾虚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旨在从分子水平揭示脾虚证的本质。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采用“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53例患者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3...  相似文献   

17.
脾虚证对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本项研究应用复合因素塑造了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动物模型,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脾虚时出现多系统损伤的病态膜学基础,探讨脾虚动物模型的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规律,为脾的本质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实验结果提示:1.脾虚动物模型LPO升高(P<0.05),其中,共轭双烯(CD)含量升高(P>0.05)其升高程度依次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但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组间差别不显著(P<0.05)。丙二醛(MDA)升高(P<0.01),其升高程度依次为脾阳虚证>脾阴虚证>脾气虚证,且组间差別异常显著(P<0.01)。2.脾虚动物模型抗氧化酶Se—GSH—Px降低(P<0.01)降低程度依次为脾阳虚>脾阴虚>脾气虚,且组间差异显著(P<0.01)。CuZn—SOD降低(P<0.01)降低程度依次为脾阴虚>脾阳虚>脾气虚,但脾气虚与脾阳虚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CAT(P<0.01),降低程度依次为脾阴虚>脾阳虚>脾气虚,但脾阳虚与脾阴虚组间差别不显著(P>0.05)。3.脾虚动物模型脂质过氧化速率增强,Se—GSH—Px/MDA比值显著下降(P<0.01)抗氧化能力下降。4.脾虚动物模型心肌、骨骼肌、肝、小肠线粒体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5.健脾益气,温运脾阳和滋补脾(胃)阴的方药具有提高脾虚动物模型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尤以滋补脾(胃)阴方药为著。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脾虚证的内分泌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100700)邹世洁,陈小野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10)易崇勤,王丽华,金敬善关键词脾虚证,内分泌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是一种较好的脾虚证动物模型造摸方法[1],本实验以此法对大鼠行26周造模,观察脾虚造模对大...  相似文献   

19.
从生物酶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等8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认为所取得的成绩是紧紧围绕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展开的。指出今后的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更加基础、更加微观和证型发展相互联系的新阶段 ,因此必须从具体的疾病出发以求得对脾虚证更详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陈家旭,杨维益(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随着国家“七五”攻关对脾脏本质研究课题的结束。胡氏[1]等对脾虚证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