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补充钾、镁缩小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复极离散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1例充血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 ,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并以常规抗心衰的 3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前后均分别测定QT离散度、血钾、血镁。结果 治疗组于治疗后 QT离散度、血钾、血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 .0 1) ,室性早搏明显减少。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表明在抗心衰治疗的同时静脉补充钾、镁 ,可明显改善复极离散度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多种心脏疾患共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则是临床上相当常见的一个棘手问题。鉴于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与单纯心衰有相当大的区别,加上目前对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处理上仍有争议;特将我院1988年12~1991年12月期间住院的经心电图证实的36例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作一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略加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36例系以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而入院或住院过程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者。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7~72岁,平均52岁。均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证实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存在。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 (QTd)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室性心律失常已受到广泛关注 ,但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IDCM)时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 ,国内报道尚少。本文通过测定分析 5 5例IDCM的QTd ,旨在探讨IDCM患者QTd改变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功能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选择 1991~ 1996年收住我院的IDCM患者 5 5例 ,男 37例 ,女 18例 ,年龄 2 1~ 6 7岁。诊断按WHO标准 ,全部病例行动态心电图 (Holter)检查 ,Ⅰ组 :为IDCM伴有室性心律失常 (VT) (偶发、频发、多源多型性室早、短…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应用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 ,观察其对室性心律失常 (VA)及心功能的影响 ,以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 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6 5例 ,男 38例 ,女 2 7例 ;年龄 32~ 71岁 ,平均5 9 .2岁。所有病例均无低血压、发热及严重感染 ,并排除风湿活动。 6 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5例 ,对照组 30例。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抗心衰治疗 ,如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 ,必要时使用西地兰。所有患者使用胺碘酮 0 .2~ 0 .4…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认为Q-T间期离散度(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尤其在缺血性心脏病时)的一个无创而敏感的预测指标,但少数学者也持反对意见。为了更准确地评价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消除QRS间期对QT测定值影响的方法,探讨了41例冠心病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995年10月~199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其中检出室性心律失常者(研究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58±17)岁;未检出室性心律失常者(对照组)55例,男42例,女13例…  相似文献   

6.
周卫锦 《临床医学》2007,27(8):64-6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危重症,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我们通过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8例应用观察,旨在探讨该药在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44~78(58±11)岁,均为2001年1月至20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时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探讨QT间期离散度能否作为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监测指标。方法;选择充血性心衰患者188例,分为单纯心衰组和心衰并心律失常组,另选健康对照组102例,均测QT间期离散度,左室射血分数及动态心电图。比较不同心功能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前后不同转归组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 T离散度 (Q Td)的改变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12 0例扩张型心肌病按合并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分为两组 :Ⅰ组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Ⅱ组无或偶发室性心律失常 ;健康体检者为Ⅲ组。结果 :Ⅰ、Ⅱ、Ⅲ组Q Td分别为 (6 5 8± 11 5 )ms,(46 2± 9 5 3)ms,(2 0 9± 11 2 )ms ,校正心率的QT离散度 (Q Tcd)分别为 (6 8 9± 12 7)ms,(48 8± 10 9)ms,(2 1 2± 9 0 7)ms,显示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组Q Td ,Q Tcd值最大 ,健康体检组Q Td ,Q Tcd值最小 ,三组间相比 ,均P <0 0 1。结论 :Q T离散度可间接反映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 ,也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 室性心律失常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发生率比较高,对心衰病人的预后有一定意义。多数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病人预后不佳。我科自1998年7月至2000年3月收治的各类心衰病人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有25例,现对这25例病例做一回顾性分析,以试图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衰预后的关系。 1 资料 25例病人均符合Killp’s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本科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4例,给予口服胺碘酮8周,观察治疗后心电参数变化、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周后校正QT间期(QTc)显著延长(411±42 vs 498±65 ms,P<0.01);心率(96.6±13.3 vs 68.4±9.5 bpm,P<0.01)、QT离散度(66.1±11.3 vs 42.4±10.1 ms,P<0.001)、24 h室性早搏数(16 300±3 100 vs 1 130±110,P<0.001)、24 h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数(137±24 vs 0,P<0.001)均显著减少;治疗各种室性心律失常显效41例(64.1%),有效11例(17.2%),总有效率为81.3%。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1,6—二磷酸果糖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书攀 《临床荟萃》1998,13(14):660-661
1,6二磷酸果糖(FDP)是一种细胞代谢的赋活剂.较长时期以来,临床上用于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取得了明确疗效,但治疗心律失常的报道不多.我们对3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加用FDP进行临床观察,旨在探讨心衰治疗过程中,FDP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丛  冯美云  吴国霞 《临床荟萃》2000,15(8):350-35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预后心电学无创指标的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观察心室晚电位 (VLP)、Q T间期离散度 (Q Td)两项在预测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1月住院的患者 ,经病史、心电图及酶学证实为AMI共 40例 ;并除外药物、电解质等影响及非窦性心律、房室阻滞 ;其中男 2 4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5 4.9± 10 .8)岁 ;平均随诊 ( 9.5± 1.3 )个月 ,期间猝死 2例 ,室颤 (VF) 2例 ,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SUVT) 5例。正常对照组 40例 ,男 2 1例 ,女 19例 ,…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腺苷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 ,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及副作用小等特点。我们结合临床使用情况 ,对腺苷在转复PSVT时剂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观察。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情况 ;共 2 3例PSVT病人 ,其中男性 10例 ,女性 13例 ,年龄 16~72岁 ,平均年龄 5 1± 12岁。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 9例 (高血压病 5例、冠心病 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1例、心肌病 2例。急诊室及CCU病房共 13例 ,心导管室 10例。1 2 室上速发作时EKG标准 :QRS波≥ 140次 /min ,Q…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c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 10 0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 2 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 (QTcd)。结果  5 5例QTcd大于 6 0m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小于 6 0ms的患者。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增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早期测定QTcd是防止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体表心电图 QT离散度 (QTcd)的异常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观察各期高血压病与 QT离散度的关系及 QT离散度的临床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随机抽取高血压病患者 16 0例 ,其中男 98例 ,女6 2例 ,年龄 36~ 78岁 ,平均 5 2岁± 11.2岁。所有病例均在非药物状态下 2次以上非同日所测血压值在 14 0 / 90 mm Hg以上 ,其中单纯高血压病 (无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 ) 4 0例 ,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 4 0例 ,高血压病伴心功能不全 4 0例 ,高血压病伴室…  相似文献   

16.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就我院内科1987年1月~1989年6月收治的各种病因的心衰患者214例,其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68例的发生原因与治疗结果作一简要分析,并对心衰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其处理原则略加讨论。一、资料与方法住院心衰患者214例,其中男135例,女79例。年龄16~84岁。均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心电监护/或简易动态心电图证实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存在。并根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如血清电解质测定、血气分析等以寻找室性心律失常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律平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2例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用心律平、门冬氨酸钾镁。对照组则予以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律失常改变及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律失常控制及临床疗效有效率、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抗心衰及抗心律失常治疗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及改善心功能,心律平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Q- Td是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其和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猝死等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为了观察米力农治疗充血性心衰 (CHF)时对 Q- T离散度(QTd)的影响 ,对 4 0例患者给米力农注射液 (山东鲁南制药厂 )5~ 10 mg/ d,稀释在 5 % GNS2 5 0 ml内缓慢静滴 ,共 10 d,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4 0例均系住院患者 ,均符合 NYHA(1973年 )及 Boston(1985年 )诊断标准。男 2 4例 ,女 16例 ,年龄 4 8~ 81岁 ,平均 6 3.8岁± 3.5岁。风湿性心脏病 7例 ,冠心病 18例 ,…  相似文献   

19.
扩张型心肌病 (DCM )预后甚差 ,每年死亡率 2 5%~ 45% ,猝死率高达 50 %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患者容易恶化为心室颤动 ,有较高的猝死发生率。近年研究认为QT离散度(QTd)是一项无创性预示室性心律失常 (VA)的敏感指标。本文旨在讨论DCM合并VT患者QT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自 1 990年 1月~ 1 995年 1 2月住院的 1 0 7例DCM患者选择 2 5例DCM并有VT病例 ,与性别配对不伴VT的DCM及正常人各 2 5例进行比较 ,组间病例年龄相差不超过 5岁 ,每组男2 0例 ,女 5例。DCM病例均符合WHO/ISF(…  相似文献   

20.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常见病症,美国报道占人群中2%,虽然对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预后仍然是很差的,据统计从得到诊断起大约5年的死亡率>50%。 心衰的存活率低主要决定如下因素:(1)左室功能严重低下。(2)电解质的紊乱和血清中儿茶酚胺水平低下。(3)频繁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4)心衰的病原学,特别是缺血性心肌病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