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动过缓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甚则晕厥为主要表现,属中医“胸痹”、“心悸”、“眩晕”、“虚劳”,等范畴。1 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多由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心气亏虚,心阳不振,无力鼓动心脉,推动血行,使血运障碍,脉搏迟缓;或由于素体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为痰饮,阻滞心脉,使脉行障碍;以及感受外邪,风寒湿邪由血脉内舍于心,耗伤心气、心阴,心气不足,心阴失养,引起搏动易常,痹阻心脉,使脉气不通,脉行障碍。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本病临床上表现也不尽相同。心阳不足者多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全面收集心力衰竭的中医古籍医案文献,分别建立症状、用药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症状及用药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收集到符合标准的医案文献334篇。心衰患者临床常见中医症状:喘息不得卧、胸闷、气短、心悸等;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胖大、苔白腻等;脉象:脉沉细无力、脉迟缓、脉结代、脉涩等;症状因子分析得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等病机变化;心衰的症状聚类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等;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相符合。临床常用中药频次为人参、附子、茯苓、桂枝、生白术等;药物种类频次为补气药、温阳药、利水药等;通过对高频次用药的因子和聚类分析,可以得出与归类频数统计相同结论,心衰患者临床常用药物为补气药、温阳药、利水药、化痰药、养阴药、活血化瘀药。结论心阳不振、气阴两虚、痰浊水饮内停、瘀血内阻为心力衰竭的基本证型,温振心阳、益气养阴、化痰利水、活血化瘀为心力衰竭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内经》称“厥心痛”“真心痛”,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了“胸痹”这个病名,认为是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以致寒凝气滞和痰浊阻心脉,影响气血运行所致,并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进行了专门论述。胸痹病实际包括心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诸多证候病,这与西医把冠心病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  相似文献   

4.
从肾论治慢性心衰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心衰按其临床表现为归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病范畴,其病机多为久病正气虚、心气心阳不振、心脉淤阻,为本虚标实之效。本虚乃肾阳亏虚,标实为瘀血阻闭心脉。因心阳根于肾之命门之火,心肾阴阳相济,救治疗慢性心衰宜从温补肾气、肾阳入手,用补肾法治血法治之。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气虚135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血、主阳气 ,血赖心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周身 ,荣养四肢百骸。故《素问 :五脏生成篇》云 :诸血者 ,皆属于心。而心脏以阳气维持其生理功能 ,鼓动血液运行。心脏亦因有血液的奉养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心阳不振、心气虚弱则无以保持血脉的正常活动 ,亦致心失所养而作悸。心之阳气不足 ,一则致心失所养 ,心神失摄可为心悸 ,即本身功能低下。再则是心阳不足 ,气化失利 ,水液不得下行 ,停于心下 ,上逆亦可为悸。另外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心脉受阻 ,亦可致惊悸怔忡。因此心气不足而致的惊悸怔忡 ,常虚实夹杂为患。若病后失于调养 ,或思虑过…  相似文献   

6.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简称病窦),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窦房结起搏或/和传导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心律紊乱综合症,以持续性缓慢心律失常为基本表现。中医因其主症为心慌,脉迟而归于“心悸”范畴。辨证多属心气、心阳亏虚,以益气温阳为基本治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个别以阴虚阳亢为主的病例,在使用益气温阳类药物提高心率时,不但疗效欠佳,且出现了明显的副作用。经  相似文献   

7.
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条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本方补益心阳,用于心阳不足之心悸欲得按者,虽仅由两味药物组成,但却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的病证提示了立法组方依据,察后世医家治疗心阳不足之方众多,然多由本方加味而成。桂枝在本方中实为重要,其配伍意义有以下几点。1 通心脉 发汗过多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心中阳气不足,心阳不振,使其主血脉失常,不能正常宣通血脉。桂枝辛温人心经而通达心脉。《名医别录》云“桂通心脉”;《本草备要》云桂枝“温经通脉”。可见桂枝可以助心阳,通心脉,从而使心中阳气充  相似文献   

8.
悸,即跳动感,可发生于心、胃脘部、腹部等处,其节律与心跳相符。《伤寒论》按其部位不同分别称作心悸、心下悸、脐下悸。无论何种悸,其基本病机均是心脏受到了各种病因的扰动,破坏了心阴心阳、心气心血的平衡。根据《伤寒论》中悸证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1 虚证心悸虚证心悸的病因,主要是气血阴阳之不足,心神失于温养所致。如原文64条指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论述了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阳不足,空虚无主,故心悸不宁。又如原文102条指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指患者…  相似文献   

9.
心动过缓属中医"胸痹"、"心悸"、"厥证"、"眩晕"的范畴,是由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推动无力,瘀血阻络所致。古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心动过缓有一定效果,但该方中麻黄有使血压升高及出汗等作用;附子大辛大热,易使患者升压上火。市售中成药心宝,虽有效但含有附子等有毒性药物。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多属中医学的“心悸”,“胸痹”,“真心痛”范畴。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促,胸闷,胸痛等症状。舌质或暗红,或淡紫,或有淤点,淤斑,脉多弦涩,细弱或结代。观其脉症,本病可概之为本虚标实之证,且以心气亏虚为本,血脉淤阻为标。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心气充沛,鼓动有力,能帅血运行,则血流畅利无淤阻。反之,心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即可发生气血淤滞,血脉痹塞不适,而见胸闷,胸痛,心悸,气促等证。  相似文献   

1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正水”、“心水”、“心痹”、“心悸”、“水肿”、“气衰阳脱”等病证的范畴,与(金匾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中的“正水”,“心水”所描述的症状极为相似,所谓“正水”,具有浮肿,其脉沉迟,外证自喘。所谓“心水”,具有其身重而气少,不得卧,烦躁,其人阴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疾病、心肌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晚期综合表现。从中医病机分析,多为心气虚衰,心阳不振,水气不化,侵袭于肺,肺失宣降则喘不得卧,流溢肌肤则全身水肿,上…  相似文献   

12.
胸痹与冠心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既是一个病名,又是病位和病机的概括。“痹”是痞塞不通的意思,《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关于胸痹病因病机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认为胸痹的病机是“阳微阴弦”,即所谓“本虚标实”,说明本病的发生本在于心气或心阳不足,导致寒凝、气滞、痰阻于胸廓而发病。国家  相似文献   

13.
心肌炎病属于中医的“胸痹”、“心悸”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炎是感染病毒、细菌和立克次体等所致。《金匮要略》有:“今阳虚知住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的描述。本病是山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入肺卫或直入心包,致心阳不振,热扰心血,或寒凝心气,故见发热寒慄,头痛头晕,胸闷  相似文献   

14.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胸痹”、“眩晕”范畴,基本分为“心阳不振、心。肾阳虚、心血瘀阻、气虚寒凝、痰湿内阻”等型。我院心内科自拟“愈心舒”,针对气虚阳弱而致血瘀、寒湿、痰浊内阻的综合病机以益气温阳、养心补。肾、活血化瘀兼化痰通络为治则,经200例临床观察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是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冲动的形成和传出障碍而产生的心律失常症候群,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年龄大者发病率高,60—69岁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晕厥等,甚至猝死,近年来对病窦的研究逐渐增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收集54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19~57岁,平均37岁,病程5个月至6年,平均2.6年。均经心电图诊断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中窦缓16例,窦房阻滞5例,病窦综合征11例,房室传导阻滞22例(Ⅰ度6例,Ⅱ度12例,Ⅲ度4例)。最缓心率38次/分。最快心率56次/分,平均48次/分。 从四诊材料来看,患者大都具有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畏寒肢冷,舌质淡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迟或迟涩无力或兼结代。属心阳受损,心气不足,气滞血瘀之象。盖心主血脉,体阴而用阳,心病日久,心阳受损,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血脉运行迟缓,故而出现阳虚血瘀之证。 治疗方药:基本方药组成为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0g,黄芪15g,肉桂6g,炙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器质性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功能性多发生于无心脏病及其它病史的青年人,多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饮酒等有关。相当于中医的惊悸、怔忡,其病机以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阳不振,肝肾阴虚、痰湿停聚,血脉阻滞导致的心神不宁为主,中医临床以辨证施治为主要手段,常见病型有心气不足,心明亏虚,心脾两虛,肝肾阴虚,脾肾  相似文献   

18.
<正>心悸是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作为常见症状之一,心悸可发生于各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目前多将心悸分为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邪毒犯心证等进行辨治。近年部分医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从肝脾论治心悸[1],如岭南甄氏杂病流派擅长使用“平调五脏法”辨治疑难杂病,其中以调肝理脾思路治疗心悸病证临床效果较好。基于此,本文以“肝郁脾虚”为引线,对中医古籍中“心悸”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涉及“怔忡”“胸痹”“心痛”等相关病证,希望为调肝理脾法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文献佐证,丰富该法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心悸,即病人自觉心跳,或悸动不安。多数呈阵发性,常因情志激动、劳累过度而发作。由情志波动或惊恐引起的,中医称为惊悸,非情志所致者,称为心悸、怔忡。本病生多由心阴、心血、心气、心阳不足,或心血瘀阻,或痰火或惊恐扰心,或水气凌心等引起。由于导致心悸之病因病机不同,证候表现各异,所以,治法用方大有区别。兹将心悸之病因与证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射频消融(RFCA)围手术期中医证型分布。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采纳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确诊为室上速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人70例,记录其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心脏器质性病变、心电生理检查结果以及手术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判别其中医证型。结果:患者术前以瘀阻心脉及水饮淩心(各40%)为主,其次为心血不足(12.9%)、阴虚火旺(2.9%)、心阳不振、痰火扰心、心气虚弱(各1.4%)。术后仍以瘀阻心脉(28.6%)、水饮淩心(27.1%)为主,其次为心血不足(17.1%)、心气虚弱(15.7%)、心阳不振(8.6%)、阴虚火旺(2.9%)。结论:术前患者多属标实,证型以瘀阻心脉及水饮淩心为主;术后为虚实兼见,多转为心血不足、心气虚弱,可见瘀、虚、饮为本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