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预后的各种影响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105例老年人(≥60岁)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分析GCS评分、出血量、手术时机、年龄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术前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血肿量较小者(≤50ml)预后较好,年龄越大者预后差,患者在6小时内及6-24小时内手术则较24小时后手术预后好.结论 患者术前GCS评分是HICH预后的重要指标,不同的出血量有不同的预后,超早期和早期手术疗效好,高龄患者(>80岁)手术风险大,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选择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高血压脑出血97例,根据其入院时出血部位、血肿量、大脑中线移位情况,GCS计分等,选择不同术式及手术时机,并分析其疗效。结果9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超早期(7h内)手术63例,死亡7例(11.1%),死亡率最低。本组死亡17例(17.5%),低于文献报道的28.5%[1]。结论正确选择术式及超早期手术、熟练操作技巧是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清除术(简称微创术)是市体定向手术与颅内血肿清除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具有安全、简便、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体弱或不能耐受全麻的患者,为脑出血的治疗开创了新的方法。本文对影响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因素如手术适应征、手术时机、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障碍程度、首次引流量、早期血压的调控及再出血或继续出血等做一综述,旨在为脑出血的规范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严重威胁到现代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内科疗法与外科疗法。其中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血肿,减压及彻底止血,进而阻止由血肿压迫诱发的恶性循环。本文主要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病因、损伤原理、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时机。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A组,≤6h,n=45)、早期组(B组,7~24h,n=22)和晚期组(C组,≥24h,n=15)共3组,均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能力分级法评定患者生存状况,评价远期疗效。结果:本组8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血肿基本清除。患者住院时间20—50d,术后住院期间死亡6例。7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问6个月~1a,平均8个月。术后1个月采用GOS评定近期疗效,A组预后较B组与C组好(P〈0.01),B组与C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按ADL能力分级法评定远期疗效,A组、B组和C组间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A组、B组和C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宜选择在发病后6h内进行,其手术疗效较好,是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将43例行微创穿次手术治疗的患者列入观察组,35例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列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术后1m及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不同时机显微夹闭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LA)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夹闭手术治疗IA的102例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53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6.54岁.比较不同时机(24h内、48 h内、72 h内)显微夹闭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梗阻起病急,变化快,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在明确诊断后,首要问题是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关键是判断是否有肠缺血和肠坏死存在。若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并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9,1.5)h和3.1(2.5,3.7)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44,60)mL和300(298,326)mL,住院时间分别为(13.67±1.92)d和(20.53±2.03)d,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2.27±4.28)%和(85.17±9.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04、-6.681, t=3.871、-13.470, P值均<0.01)。观察组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9, P<0.05)。结论 对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相比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救治中超早期锁孔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锁孔手术组)和对照组(小骨窗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拔管时血肿清除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代谢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8d观察组患者S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中,锁孔手术与小骨窗手术相比具有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及代谢紊乱发生率低、近期及远期(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脑沟裂手术与传统经皮层造瘘手术治疗优势半球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优势半球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36~79(58.0±8.7)岁。58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脑沟裂入路手术者30例纳入脑沟裂组,采用颞叶皮层造瘘入路手术28例纳入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3个月采用西部失语症成套检查标准评价患者的失语情况,计算失语指数(AQ),根据AQ对比两组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脑沟裂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AQ分别为(42.77±6.98)分和(30.98±6.21)分,术后3个月的AQ分别为(47.12±8.85)分和(62.45±9.30)分。脑沟裂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AQ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0、6.421, P值均<0.0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AQ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936、15.043,P值均<0.01)。结论 对于优势半球基底节中等量(30~60 mL)脑出血的患者,优先选择经脑沟裂入路手术清除血肿,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3.
经外侧裂入路行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解剖和技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经外侧裂行基底节区高血压手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和手术技巧。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观察外侧裂区解剖结构和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手术入路研究。结果:视辐射分前、中、后3束,前束覆盖颞角前尖端顶壁和侧壁,中束在颞角上壁和侧壁,前束和后束从外侧膝状体发出后向前卷曲,而后束离开外侧膝状体后终止于距状沟上岸没有向前的卷曲,后束走行于侧脑室下角的外侧壁,这样视辐射纤维存在于脑侧面的颞角的顶壁和中后及侧壁,颞角下壁没有视辐射纤维;经外侧裂、梨状皮质和钩的入路行基底节区高血压手术时,可以不损伤视辐射和钩束。结论:手术入路经外侧裂通过钩前面和上面的梨状皮质能安全进入基底节区而不损伤视辐射和钩束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下颈椎的侧方外科入路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颈椎侧方外科入路。方法和结果:通过解剖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对下颈椎入路的解剖层次及各种结构的外科处理要点作了描述。结论:本文所描绘的下颈椎侧方外科入路能兼顾半侧椎体及附件,在临床上尤合适作半侧脊椎切除术以治疗某些脊柱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 方法 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男10例,女2例。 结果 腹膜后间隙内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等紧贴盆壁与壁腹膜间有腹膜外脂肪相隔;肠系膜下动脉、睾丸(卵巢)动静脉与壁腹膜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连接,易随壁腹膜掀起,输尿管上部与壁腹膜有连接,下部连接松弛;在L4椎体平面肠系膜下动脉可前移19.3 mm,睾丸(卵巢)动静脉可前移26.4 mm(右)和28.0 mm(左);输尿管可前移37.0 mm(左)和41.0 mm(右)。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术中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控制出血,抢救休克,修复或结扎损伤血管,复位固定骨折。11例成功,1例死亡;无血管、神经再损伤发生。 结论 经髂腹股沟腹膜后间隙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盆腔大血管,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可快速控制出血,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是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 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 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2和(464.7±10.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9, 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2和(329.1±6.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7, 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8、64.62, P值均<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 P=0.137)。结论 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相似文献
17.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9,24(3):305-321
本文就泪前隐窝入路相关的应用解剖以及该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重点介绍泪前隐窝、齿槽隐窝、鼻泪管、筛前动脉鼻外侧支、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下鼻道动脉、翼腭窝及其内容物、颞下窝及其内容物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等的临床应用解剖结构,并对泪前隐窝入路在真菌性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眼眶眶底骨折、翼腭窝肿瘤、颞下窝肿瘤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病变中的应用,以及相应解剖结构对手术的影响加以分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师开展此类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8例老年人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表现、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过程及预后。结果清除血肿量均达75%以上;术后48h意识状态好转45例,无改善13例;6例72h再次出血,3例死亡。术后6个月随访(按ADL分级法):I级18例,II级23例,III级11例,IV级3例。结论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创伤小、清除血肿充分,对于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比较实用。手术中的微创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 选用6例成年新鲜正常踝关节,建立3组模型:A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下胫腓联合不固定。B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C组:模拟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内侧韧带损伤不修复。 6例踝关节按A 、B、C顺序分别入组,分别在背伸10°等5种状态下加载压力,记录和比较各组标本的峰值压力。 结果 各状态下应力比较:B组<C组<A组;B组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在背伸、外翻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其他位置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当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时,内、外侧韧带同时完好(或修复),并且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方式能使踝关节应力减至最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