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 ,为颞底 -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干性颅骨标本 2 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 15例 ,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 ,在顶乳突缝前角处 ,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 ,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1.2± 2 .2 )mm (8.2~ 14 .5mm )。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 (2 .1± 2 .6)mm (0~ 9.3mm) ;(2 0 .4± 4.0 )mm(14 .1~ 2 6.4mm )。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 1/2、横窦下 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 16.7%、2 6.7%、3 3 .3 %、2 3 .3 %。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 :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 (孔 1) :圆心在乳突上嵴 ,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 2 :于关键孔后方 ,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5mm。孔 3 :于关键孔前方 ,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 ,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乙状窦后入路的骨瓣设计进行改良研究,寻找一种安全、快速、有效、并发症少的骨瓣开颅技术。材料成人颅骨标本10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标本15例,新鲜头颅标本3例。高速磨钻。电动开颅钻。照像器械:Sony S-75数码相机。Leica M500-N,Opton手术显微镜。方法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交界内下缘(A点)和星点(枕乳缝和人字缝交叉点,S点)的解剖关系;乙状窦垂直部和水平部交汇处内下缘(B点)和枕乳缝乳突基底水平处(C点)的关系。测量A-S和B-C点的距离。在距星点内侧3cm处横窦的下缘钻孔M点,测量星点和枕外粗隆-星点连线的垂直距离。结果1.横窦和乙状窦交点的位于星点外下方,横断面上,平均距离为10.8±1.1mm。在矢状位方向,平均距离为3.5±0.7mm。且颅骨和头颅标本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乙状窦水平段和垂直段交点(B点)位于乳突基底水平枕乳缝点(C点)的外下方,在横断面上平均距离5.8±1.8mm。矢状位方向距离为8.4±0.8mm.头颅标本所测得的数据和颅骨的数据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3星点内侧3cm处横窦下缘(M点)和枕外粗隆-星点连线的垂直距离(M-P)左右存在差异,左侧1.2±0.3mm,右侧4.2±0.4mm.右侧高于左侧。结论行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时,取星点外下方、枕乳缝乳突基底外下方为钻孔点是安全、快速的方法;在横窦下方钻孔时要注意左右横窦高度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比观察体表骨性标志与静脉窦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的体表定位。 结果 星点主要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的横窦侧;星点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前上方占4%,星点恰好位于连接部占81%,星点位于连接部后下方占15%。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和上项线走行不完全一致,它们与横窦的关系多样;上项线与横窦走行不一致;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可作近段横窦的定位标志,但是随着它们向外移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则主要位于横窦下方,并且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结论 上项线不能代表颧弓-枕外隆突连线的走行,同时它们都不是定位横窦的可靠标志,64排螺旋CT的头部减影CTA检查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来明确个体解剖资料从而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以便指导横窦区相关手术入路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键孔指导下锁孔骨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53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骨瓣组(28例)和改良锁孔组(2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的短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骨瓣组治疗有效率为92. 6%,术后头痛4例、皮下积液3例、颅内感染1例、远隔部位幕上硬膜下血肿2例、眩晕及听力下降3例;改良锁孔组治疗有效率为92%,术后头痛2例、皮下积液1例、眩晕伴听力下降1例。常规骨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改良锁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期间,2组均无复发病例。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且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 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 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资料。结果术后28例疼痛完全缓解,4例疼痛减轻,服药后能控制症状。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能保留血管、神经功能,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乙状窦后进路内窥镜手术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乙状窦后进路相关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0例干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准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利用10具甲醛固定成年头标本模拟内窥镜下乙状窦后进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1)以星点至乳突点连线中点为中心作直径2.0cm的骨窗适于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结构;(2)内镜下乙状窦后进路可在尽量减少压迫小脑的情况下充分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结论:精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牵托小脑,对临床开展锁孔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方法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结果(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在微血管减压治疗脑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本院2005年8月至2007年1月收治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病人计106例,全部病人在微血管减压手术全过程中行BAEP及LSR监测。结果:三叉神经痛57例病人中,2例术中出现Ⅰ、Ⅲ波消失,Ⅴ波低平,其中1例术后发生耳鸣,术后两个月康复。所有49例半侧面肌痉挛病人均引出LSR波形,在手术过程的不同阶段LSR反应消失,其中25例在垫入泰氟隆后消失,3例不消失的病人中,有1例在进一步调整泰氟隆位置后LSR消失。LSR消失与术后症状缓解存在一致性。结论: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过程中,联合应用BAEP、LSR等神经电生理技术跟踪手术过程,能够较好地控制听力损伤并发症的发生,判断面神经减压的效果,从而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Teflon材料在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Teflon材料在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75例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Teflon减压垫棉行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并观察了21例无效和复发病例二次手术中Teflon垫棉在颅内的情况。手术总有效率为85.7%。术后及长期随访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在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Teflon材料制成的减压垫棉,疗效满意。Teflon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制作减压垫棉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骨锁孔由小脑幕上至幕下内镜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50件颅骨干标本观测相关骨性标志及其与硬脑膜窦沟的对应关系;利用10具湿性头部标本观测锁孔体表定位标志、小脑幕切口定位标志、内镜入路的角度、深度等解剖参数。结果:顶乳缝前角、乳突尖、枕外隆凸与乙状窦、横窦体表投影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小脑幕外侧部,颞骨弓状隆起后缘、小脑幕窦入口和乙状窦上曲内缘之间有1个安全三角区(小脑幕安全三角);以星点至顶乳缝前角连线中点所作上垂线15 mm处作为锁孔中心点,内镜可从锁孔经小脑幕安全三角至幕下脑桥小脑三角区。结论:颅骨锁孔经小脑幕上至幕下内镜手术入路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切除累及幕上下的病灶。  相似文献   

12.
颅底后外侧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对颅底后外侧颅骨进行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颅骨及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各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结果:枕外隆凸到颧弓根连线为横窦标志。星点,顶乳缝前角及乳突尖形成的三角区为乙状窦上下曲之间表面投影。关键孔位置在乳窦后平台。结论:作者设计的关键孔定位方法简捷,实用,方便,在模拟手术中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桥脑角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治疗继发三叉神经痛的小脑桥脑角肿瘤10例,其中胆脂瘤7例,脑膜瘤3例。手术中发现肿瘤直接包绕三叉神经6例;肿瘤将三叉神经压向后下方3例;另1例肿瘤与三叉神经无明显关联,但脑干移位造成小脑上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结果:7例胆脂瘤患者中4例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3例脑膜瘤患者均取得全切除。手术后10例中9例三叉神经痛停止发作,1例患者疼痛减轻,服用卡马西平后症状得到较好控制。随访6~13个月无三叉神经痛复发病例。结论: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小脑桥脑角肿瘤,同时探查肿瘤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必要时行微血管减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有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其中常规显微镜组(A组) 36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B组)42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责任血管发现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 B组责任血管发现率(95.2%)明显高于A组责任血管发现率(80.6%)、治愈率(97.6%)高于A组(83.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B组(14.3%)比A组(30.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助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提高责任血管发现率和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兰艳  杜芸  青燕 《医学信息》2010,23(14):2412-2413
目的总结和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我科行微血管减压术的5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本组5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治愈41例,显效4例,有效5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但需锁孔开颅,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正确的认识,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后颅窝减压治疗ChiariⅠ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44例ChiariⅠ畸形/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行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减压术)和对照组22例(行后颅窝减压/扁桃体切除),分析2组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20个月观察2组的远期疗效及脊髓空洞变化情况。结果 2组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手术有效率均为86.36%,术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7.3%,观察组为27.3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术后疗效及脊髓空洞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小骨窗后颅窝减压治疗ChiariⅠ畸形是临床上有效可靠的新型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行钻孔减压后局部植骨灌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2006年,采用髓心减压植骨配合局部注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2例(64髋),观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和髋关节功能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髋部疼痛减轻明显,髋关节伸屈和内外旋转功能明显改善,无感染和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平均随访29个月,采用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判定,总优良率82.3%。结论钻孔减压植骨配合局部注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缓解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减压彻底,有利于血管长入,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骨修复,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以微血管减压术(MVD)对其进行治疗,并观察分析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MVD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效果显著,此次60例患者中,显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高达93.3%,但部分患者于治疗后出现轻度面瘫、脑脊液遗漏等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但应注意手术操作过程的规范、严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行钻孔减压后局部植骨灌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2006年,采用髓心减压植骨配合局部注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2例(64髋),观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和髋关节功能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髋部疼痛减轻明显,髋关节伸屈和内外旋转功能明显改善,无感染和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平均随访29个月,采用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判定,总优良率82.3%。结论钻孔减压植骨配合局部注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缓解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减压彻底,有利于血管长入,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骨修复,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和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我科行微血管减压术的5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5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治愈41例,显效4例,有效5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锁孔开颅,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正确的认识,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