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和血液经酶免疫法(EIA)筛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后经血传播HBV感染的残余风险.方法 采用国产和进口两种EI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筛查,罗氏诊断COBAS Ampliscreens NAT血筛系统检测EIA检测合格标本中HBV DNA,对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半套式PCR检测,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病毒基因亚型分析.结果 共筛查1998~2008年的献血者232 305例,发现HBsAg阳性2 999例,阳性率为1.3%;对2002~2007年EIA检测合格的113 639例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NAT检测,检测出13份HBV DNA阳性、HBsAg阴性的献血者血液,HBV残余风险高达1.1/10 000.结论 EIA筛查后血液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经血传播HBV残余风险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NAT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HBsAg阴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状况及其与病毒载量水平的相关性,为采供血机构制定血液安全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两种ELIS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筛查,阴性标本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HBV DNA检测,收集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献血者标本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及HBV DNA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结果两种ELISA检测均为HBsAg阴性的标本有29 890份,其中31份为HBV DNA阳性。31份HBsAg阴性的HBV DNA阳性标本经化学发光检测,发现其中3份为HBsAg假阴性标本,另28份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28份标本中有2份(7.1%)为疑似"窗口期"感染,26份(92.9%)为疑似"隐匿性"感染,经核酸检测后HBV残余风险可降低9.37/万。26份隐匿性感染标本中乙肝血清学以HBsAb、HBcAb共阳性及单独HBcAb阳性两种模式为主;HBsAb阴性组的HBV DNA载量水平显著高于HBsAb阳性组(P0.05)。结论 ELISA法检测HBsAg阴性的献血者经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依然存在,感染状况多以隐匿性感染为主。核酸检测的应用能提高血液的安全性。HBsAg阴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HBV感染呈现特定的血清学模式,其中HBsAb阴性人群可能存在较高的输血传播HBV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状况及血液在经过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后经血传播HBV病毒的残余风险,探讨本地区开展血液核酸筛查的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IA法和速率法对2010年11月2日~2011年12月31日经快速法HBsAg和速率法ALT初筛合格的70 428份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应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对68 716份经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6样本混合法的HBV-HCV-HIV检测,并对阳性混样池进行拆分检测及对拆分检测阳性的标本送鉴别部门进一步分项鉴别确证。结果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中,HBsAg阳性标本有309份,阳性率为0.43%;核酸检测中,HBV DNA阳性标本有83份,阳性率为0.12%(1/828)。结论南宁地区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合格的献血者血液经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核酸检测(NAT)的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V感染状况和经ELISA法筛查HBsAg后经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为选择合适的血液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两种ELISA试剂对献血者HBsAg进行筛查,同时用一种核酸检测系统检测标本中HBV DNA,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共筛查献血者44 2567例,HBsAg阳性1 894例,阳性率0.428%;对68 662份标本进行核酸扩增检测,检测出45例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HBV输血残余风险为0.066%。结论现有的ELISA检测体系存在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增加核酸检测能降低HBV输血残余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大连地区HBV-DNA检测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HBsAg、HCV抗体、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同时进行HBV、HCV、HIV的三联检核酸检测(NAT);对ELISA(-)NAT(+)的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HBV血清标志物补充试验,同时对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结果 22416份无偿献血者样本发现35例ELISA(+)NAT(+)、3例ELISA(+)NAT(-)、12例ELISA(-)NAT(+).跟踪5位ELISA(-)NAT(+)的献血者,1例可能是免疫“窗口期”;其余4例可能是OBI.结论 核酸血液筛查可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对提高HBsAg阴性血液标本中HBV感染检出率具有重要价值;但核酸与血清学二者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二者对于降低输血传播HBV.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献血者HBV感染特征及经血传播HBV感染的残余风险。方法用2种ELIS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筛查,用罗氏Cobas Taq Screen MPX Test试剂检测ELISA检测合格标本中的HBV DNA,对HBV DNA阳性献血者用血浆袋标本进行进一步补充实验和确认检测。结果 50 629例献血者标本中,HBsAg2次检测均为"灰区"者1例,占0.002%,1阴1反应性或灰区者59例,占0.116%,均为阴性者48651例,占96.09%。41份两遍ELISA检测均为阴性的标本中化学发光检测其中5份为HBsAg假阴性标本,另36份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36份中有5份(13.9%)为疑似"窗口期"感染,31份(86.1%)为疑似"隐匿性"感染。HBsAg ELISA检测后HBV残余风险约为10.98/万,经核酸检测后残余风险约为2.88/万,可降低8.10/万,降低的残余风险中87.90%为隐匿性感染风险。结论 HBsAg ELISA筛查后血液安全性有了较大提高,但经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核酸检测的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我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筛查中引进核酸扩增技术(NAT)的必要性,了解献血者血清学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NAT检测阳性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Roche PCR、PCR-微流芯片、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深圳市131 174人(次)血清学检测病毒标志物阴性的献血者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1 RNA检测,对NAT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并做定量分析。结果HBV DNA阳性22例,阳性率为1/5 962,其中15例为抗-HBc阳性,阳性率为1/8 745;HCV RNA阳性1例,阳性率1/131 174;HIV-1 RNA未检出阳性。对14名HBV DNA阳性者的追踪发现,8人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结论采用高灵敏度的NAT筛查献血者血液中的HBV和HCV,有助于提高输血及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太原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流行状况,评估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及血液安全现状。方法 通过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太原地区2016~2021年无偿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分析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发病率-窗口期数学模型评估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分析不同血液筛查模式下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结果 太原地区2016~2021年共检测献血者标本662 705份,其中初次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1.83‰(595/325 009),输血残余风险为14.91/10万;重复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0.04‰(13/337 696),输血残余风险为0.31/10万;输血传播HCV的总残余风险为7.47/10万。共检测重复献血者标本337 696份,采用2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CV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31/10万;采用2次ELISA检测抗-HCV联合1次HCV核酸检测试验(NAT)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06/10万,增加NAT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筛查(NAT)阳性人群特点。方法选取该市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的无偿献血者20 000例,对其进行核酸混样定性检测、拆分单检及补充血清学检测,然后对其进行跟踪随访。结果 20000例无偿献血者中,HBV表面抗原(HBs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178例(0.890%)为HBsAg反应性,其中初次献血者的HBsAg反应性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结果阴性18 000例,17例(0.094%)为混合检测(MPX)反应性,其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MPX反应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MPX反应性标本中,11例(0.061%)为HBV DNA,其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HBV DNA比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HBV DNA阳性标本中,10例做乙型肝炎补充试验,乙型肝炎补充血清学试验均为阴性2例,单纯抗-HBs阳性1例,抗-HBc阳性7例,其中单纯抗-HBc阳性6例,抗-HBs阳性1例。结论无偿献血者HBV核酸筛查能够使血液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HBV核酸检测阳性献血者中抗-HBc阳性比例较高,为降低HBV经血传播的风险,建议未开展核酸检测的血站增加对血液检测抗-HBc项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与隐匿性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无偿献血者样本9 100份,采用ELISA法进行HBsAg和anti-HBC血清学筛查,对anti-HBC阳性血清PCR检测乙肝病毒核酸。结果 911份(10.01%)标本为anti-HBC阳性,其中820份(90.01%)HBsAg阴性,34例血清HBV DNA阳性。结论常规检测对于献血者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南昌地区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隐匿风险与HBV感染人群中 HBV基因分型,为血液筛查策略、地区流行病学提供研究数据。方法(1)对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64400份献血者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HBsAg筛检;(2)对HBsAg筛检阴性标本进行HBV/HCV/HIV 3项联合病毒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 ,NAT),再对NAT阳性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及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3)选取HBsAg筛查阳性标本200份和HBsAg筛查阴性而HBV DNA阳性标本30份,对所有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扩增及测序分型,检测HBV基因型。结果(1)64400份献血者标本中共检出HBsAg阳性862份和阴性63538份;HBsAg检测阴性标本通过NAT检测,共检出HBV DNA 阳性84份,献血者HBV感染率为1.47%,HBV输血感染隐匿风险为0.13%;(2)献血者HBV感染以隐匿型为主(75.0%,63/84),其病毒载量多数<20/ml(70.2%,59/84);3)选取的200份HBsAg阳性标本中共检出HBV DNA阳性118份,148份HBV DNA阳性标本有66份样本分型成功,共检出B基因型为47份(71.2%),C基因型为19份(28.8%),未检出其它基因型。结论 ELISA法筛查HBsAg阴性的献血者中HBV感染隐匿风险依然存在,且多以低病毒载量的隐匿性感染为主,应对献血者标本常规开展NAT检测;南昌地区献血者中HBV感染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未见其它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ELISA检测合格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并对NAT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为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经2种ELISA试剂检测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上海浩源核酸检测系统进行8人份混样检测,混检反应性的标本进行拆分,以拆分结果为最终报告结果,并对NAT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结果 1)采集的40 496份献血者标本中,ELISA检测合格标本40 189份,不合格标本307份。2)ELISA检测合格的40 189份标本中共检出HBV DNA阳性22例,未检出HCV RNA、HIV-1 RNA阳性标本。3)已完成17例HBV DNA阳性献血者的追踪检测,其中14例为隐匿性HBV感染,未发现"窗口期"感染的献血者。结论 1)2遍ELISA检测后仍存在输血感染风险,增加NAT检测可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2)追踪调查显示,HBV DNA阳性献血者中以OBI为主,为输血残余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常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BV筛查中ELISA HBsAg阴性/核酸扩增检测(nu c l e i c ac i d amplific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NAT)HBV DNA阳性的情况,确保输血安全。方法:经2种不同的ELISA试剂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采用罗氏或者科华核酸检测系统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的6人份混合样本(POOL),混样阳性的POOL再进行拆分检测,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拆分阳性的标本检测乙肝标志物5项,并对所检出乙肝标志物5项结果全为阴性的血液进行追踪。结果:48 635份2遍ELISA阴性的献血者标本混检11 016个POOL,混检阳性的POOL数为66个,经拆分为HBV DNA阳性的POOL数为40个,未检出HCV RNA和HIV RNA,NAT总有效拆分率为60.61%,NAT检测出的标本阳性率为0.08%。针对上述HBV DNA阳性的血液,用化学发光再次检测乙肝5项,有7份标本五项全阴;其余为6份抗-HBs+、6份抗-HBs+/抗-HBc+、4份抗-HBs+/抗-HBe+、7份抗-HBc+/抗-HBe+、10例抗-HBc+。追踪其中4份乙肝5项检测结果全阴的血液,HBsAg均由阴性转为阳性。结论:NAT能在ELISA阴性的标本中筛检出HBV DNA阳性的标本,减少窗口期乙肝和隐匿性乙肝的发生,进一步保证了血液的安全。ELISA HBsAg阴性/NAT HBV DNA阳性的献血者中以隐匿性乙肝为主,为输血残余风险的主要隐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献血者常规核酸筛查同时进行人细小病毒B19 (HPV B19)、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核酸联合检测的可行性,分析南通地区无偿献血者HPV B19、HAV和HEV感染状况,为制定合理的献血者血液筛查方案提供数据。方法 对2021年11月—2022年5月南通地区无偿献血者,采用核酸检测(NAT)方法检测其HPV B19 DNA、HAV RNA和HEV RNA,对核酸检测反应性标本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 3 440名无偿献血者中HPV B19 DNA检出3例,阳性率0.09%,其中2例HPV B19 DNA阳性献血者HPV B19-IgM为阴性,1例因标本量不足未能检测;3 440例献血者中HAV RNA和HEV RNA未检出。HBV、HCV、HIV核酸筛查同步进行HPV B19、HAV和HEV核酸检测,较常规工作约延缓20 min发放检测报告。结论 南通地区无偿献血者HPV B19,HAV和HEV核酸阳性率较低,但仍然存在输血传播感染风险,核酸检测可以降低其输血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献血者的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并为今后开展常规核酸检测技术(NAT)检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ELISA和NAT检测法筛选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1334份,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样本的HBV DNA含量。结果在11334份血液样本中发现HBsAg EIA和NAT同时阳性的样本237份,HBsAg EIA阴性但NAT阳性的样本7份和HBsAg EIA阳性但NAT阴性的样本23份。结论核酸检测能够提高HBV的检测灵敏度,荧光定量PCR仪可以应用于献血者的大规模筛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献血者中乙肝病毒感染状况,探讨采用核酸扩增检测(NAT)对血液进行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IA)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NAT方法对50190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以确定血液标本中是否含HBV DNA。结果在50190人份血液标本中发现HBsAgEIA阴性但HBV DNA NAT检测阳性的标本5份,经追踪检测证实其中1例为HBV血清转换窗口期感染。结论核酸检测(NAT)能够显著提高HBV的检测灵敏度,在献血者大规模筛查中发现HBV低水平窗口期感染的标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HBsAg阳性而核酸检测(NAT)结果阴性的血液标本进行HBsAg确认检测,以评估不同检测策略的优劣,以期为降低HBV输血感染风险和建立科学有效的献血者屏蔽归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种ELISA试剂进行无偿献血者的HBsAg筛查,同时用TMA技术进行HBV DNA检测,将ELISA法HBsAg阳性但TMA法HBV DNA阴性的血液标本进行HBsAg中和确证实验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在47 004份标本中,共检出226份HBsAg阳性且HBV DNA阴性的标本。对其中161份标本进行了HBsAg中和确证实验,43份确证阳性,确证阳性中2种ELISA试剂均阳性占37份,ELISA试剂1单阳性标本和ELISA试剂2单阳标本各为3份,其确证阳性率分别为3.7%、9.1%。ELISA法单试剂检测HBsAg阳性结果的比例占到了HBsAg不合格血液标本的70%,但ELISA试剂1和ELISA试剂2的假阳性率分别高达96.3%和90.9%。对血液检测模式进行了筛查效果的评估,"1遍NAT+1遍ELISA"筛查模式检出率为0.094%,"2遍ELISA"筛查模式检出率为0.017%,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133份进行了HBsAg中和确证实验的标本实施了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两对半检测,抗-HBs、抗-HBe、抗-HBc在ELISA结果阳性的不同情况中,其阳性比例呈现不同趋势,抗-HBc阳性率最高。结论 "1遍NAT+1遍ELISA"筛查策略比原有"2遍ELISA"筛查策略更能保障血液安全。由ELISA假阳性导致的献血者被错误屏蔽的问题,需要我们建立献血者归队策略,并制订科学有效的检测步骤和流程。  相似文献   

18.
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是否存在输血传播HBV、HCV和HIV的残余风险。方法对无偿献血者样本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的同时,应用NAT技术检测HBV、HCV和HIV。NAT检测阳性ELISA HBsAg阴性或NAT检测阴性ELISA HBsAg阳性的样本,进一步跟踪确认。结果12 000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未发现ELISA法检测抗-HCV和抗-HIV阴性,NAT检测HCV和HIV阳性的情况,发现2例HBV DNA阳性HBsAg阴性。1例HBV DNA阳性,乙肝免疫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均为阴性,跟踪11周后采血检测HBV DNA阳性,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另1例HBV DNA阳性,乙肝免疫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均为阴性,抗-HBc为阳性,跟踪3周后采血检测,2次检测结果相同,HBV DNA定量检测均为1000IU/ml左右的低含量。结论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存在输血传播HBV风险,原因可能为HBV的免疫"窗口期"、隐匿性HBV感染等,建议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下,为了阻断HBV的输血传播,增加HBV的病毒核酸检测和抗-HBc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反应阴性样本的核酸检测技术(NAT)的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先采用ELISA试剂分别对献血者标本进行HBsAg、抗-HCV和抗-HIV筛查,筛查结果阴性的样本,再用罗氏诊断cobas s 201系统进行HIV、HCV和HBV三项联合NAT检测,并对NAT联检阳性的标本进行分项确证实验。结果在8 147例经ELISA筛查阴性血液标本中检出6例NAT阳性标本,经分项确证6例均为HBV DNA阳性,阳性检出率约为0.074%。结论 ELISA筛查阴性样本中仍存在一定的HBV DNA阳性结果,采用ELISA联合NAT筛查策略,能有效降低输血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经ELISA及核酸检测后经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为选择合适的血液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两种ELISA试剂筛查献血者HBsAg,对HBsAg阳性样本分组进行核酸单检和中和试验,对HBsAg阴性样本进行核酸混检,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献血者标本63204份,HBsAg阳性303份,其中试剂A单试剂阳性5例,占0.008%,核酸检测和中和试验均为阴性;试剂B单试剂阳性108例,占0.171%,核酸检测阳性4例,中和试验阳性2例;双试剂阳性190例,其中0.8≤S/CO10的62例,占0.098%,核酸检测阳性50例,中和试验阳性48例。HBsAg阴性样本61907份,经核酸检测阳性109例,阳性率0.176%,经乙肝两对半检测,106例均有感染或既往感染。结论无偿献血者样本在常规ELISA后经核酸检测,大大降低了HBV输血残余风险,由于核酸检测的灵敏度高,血站可减少一遍酶免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