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黄凯  陈夏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1):1578-1580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并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508例乳腺癌患者,患者分为TNBC组(105例)与非TNBC组(403例),对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54例(51.4%),其中死亡11例;非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24例(6.0%),TNBC组总体转移率高于非TNBC组(P<0.05);且TNBC组肝、肺、脑转移率均显著性高于非TNBC组(P<0.05),而骨转移率低于非TNBC组(P<0.05)。Kaplan-Meier 曲线显示,TNBC组前5年DFS及OS均差于非TNBC组,而三阴性亚群5年后DFS及OS较非三阴性亚群好,非TNBC组总生存率高于TNBC组(58.4% vs. 47.4%)(P=0.04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大小(RR=5.5)和淋巴结状态(RR=8.7)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NB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亚型,具有发病年龄小、家族史、有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其较早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1年间东方肝胆外科医院97例合并腹腔淋巴转移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淋巴转移情况的不同,采取原发癌切除后,淋巴结清扫(清扫组)、单纯放疗(放疗组)、清扫+放疗(清扫+放疗组)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术后1年及3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清扫组、放疗组、清扫+放疗组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2.1%,68.6%,88.9%和50.0%,23.5%,61.1%,清扫+放疗组明显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对转移淋巴结采取清扫、放疗等积极治疗,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切除转移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结肠癌根治术同时切除肝转移病灶(同期手术组);20例先行结肠癌根治性切除、二期行肝转移病灶切除(分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结果:同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37.5%,18.8%,分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10.0%,0.0%。两组比较,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手术组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结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后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癌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及是否术后进行综合治疗等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和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是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及早发现并进行根治切除以及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本病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胸腔镜(双镜)一期切除结直肠癌肺转移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结直肠癌同时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双镜一期手术切除(双镜手术组),术后接受化疗;其余18例仅接受全身化疗(非手术组),比较两组疗效并分析双镜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双镜手术组患者原发性病灶及肺转移灶均达到R0切除。双镜手术组与非手术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3%、44.4%(P=0.028)和52.3%、22.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肺转移瘤数量(P=0.002)及纵膈淋巴结阳性(P<0.001)与患者术后生存有关,而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病理类型、T分期,肺转移瘤大小、切除方式,手术前CEA水平,化疗方案均与其术后生存时间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肺转移瘤数量(P=0.005)、纵膈淋巴结转移(P=0.006)是患者术后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肺转移双镜一期手术切除可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肺转移瘤数量及有无纵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与转移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将进展期胃癌病例51例分为2组,(1)研究组30例,行D2或选择性D3根治术,外加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分析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2)对照组,21例。行D2或选择性D3根治术,但均未行No12p LN(门静脉后淋巴结)清扫。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
结果:研究组30例患者共检查552个淋巴结,平均每例清扫18.4个淋巴结,发现有112个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度为21.24%;30例中发现4例No12p LN转移,转移率为13.33%,其中BorrmannⅢ,Ⅳ型No12 LN转移率为16.67%,N2-3期为25%,T3-4者为16.67%,肿块大于4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No12p淋巴结转移率在BorrmannⅢ,Ⅳ型,N2-3期,T3-4及肿块大于4 cm者中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0%),N0-1期(0%),T1-2(0%),肿块小于4 cm(0%)(均P<0.05),且No12p淋巴结的转移与No5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相关性;胃体癌及肿块超过1/3胃区域的胃癌亦有较高No12p LN转移率;组织分型与No12p LN转移无明显关系。两组间除手术时间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外(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2例(6.67%),3例(14.29%)(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结论:No12p LN清扫术对于部分进展期胃癌是可行且有一定临床意义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126例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59例行腔镜手术(腔镜组),67行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腔镜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平均近、远切缘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β-微管蛋白表达水平对胃癌根治术后紫杉醇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胃癌根治术并术后进行紫杉醇辅助化疗的332例胃癌患者的组织样本,采用 RT-PCR法检测β-微管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β-微管蛋白mRNA表达的关系;Kaplan-Meier法比较β-微管蛋白高、低表达组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β-微管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而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均P<0.05);β-微管蛋白的mRNA高表达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比低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β-微管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根治术及术后紫杉醇辅助化疗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患者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组织(62例)及正常胆管组织(16例)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生存的关系。 结果:p28GANK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2%(46/62),而在正常胆管组织中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8GANK在癌组织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肝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28GANK阳性表达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01)。 结论: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增高,其高表达患者恶性进展程度密切相关,并提示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0年11月85例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观察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164例同期随机选取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对照组)资料比较。 结果:观察组8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为45.88%,平均(30.27±2.41)岁,平均病程(11.51±1.5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肿瘤体积大、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上分化差(均P<0.05),但病理类型的构成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c-erbB-2蛋白表达水平高(均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淋巴结转移数多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青年乳腺癌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及重建术式的临床效果与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82例行近端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重建(食管胃吻合组),40例行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重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2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空肠间置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食管胃吻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另两组(均P<0.05);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另两组,但营养指标方面不如另两组(均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腹泻、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1,P=0.554;χ2=0.419,P=0.831)。结论:三种近端胃癌手术生存率相似,近端胃切除术加食管残胃吻合创伤性小,近端胃切除术加功能性空肠间置术后生活质量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cadherin及Slug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82例胃癌患者瘤组织E-cadherin及Slug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患者的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E-cadherin保留表达率为47.6%,Slug阳性表达率为39.0%。E-cadherin的表达率差异与患者的N分期有关,Slug的阳性表达率差异与患者的性别、T分期及N分期有关(均P<0.05);在E-cadherin表达保留组,Slug的表达与N分期、M分期、静脉侵袭、血行性转移和腹膜复发有关,而在E-cadherin表达降低组,Slug的表达与T分期有关(均P<0.05);E-cadherin表达保留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E-cadherin表达降低患者(79.5% vs. 60.5%),Slug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Slug阴性患者(59.4% vs. 74.0%)(均P<0.05);E-cadherin表达保留组中,Slug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分别为(48.4% vs. 87.5%)(P<0.05),而E-cadherin表达降低组中,Slug阳性及阴性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58.3% vs. 68.4%)(P>0.05)。结论:E-cadherin及Slug的表达主要与胃癌TNM分期有关;E-cadherin表达保留的患者中Slug的阳性表达对不良预后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格拉斯哥预后分数(GPS)对直肠癌手术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6年半内经手术治疗的21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以术前GPS分值将患者分为GPS 2分组,GPS 1分组和GPS 0分组,分析术前GPS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癌胚抗原(CEA),C反应蛋白(CRP),清蛋白水平,TNM分期,GPS与患者总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GPS与术前CEA,CA19-9,CA724,CRP,清蛋白水平,Dukes,TNM分期有关(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CEA,CA19-9,CA724,CRP,清蛋白水平,肿瘤分化程度,Dukes及TNM分期和GPS与术后死亡有关(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清蛋白浓度,分化程度,TNM分期和GPS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GPS 2分组,GPS 1分组与GPS 0分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3.8%,59.9%,88.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GPS可作为评估直肠癌术后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198例,其中行D3式淋巴结廓清术163例,D4式35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捡取。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按第7版TNM分期,N0、N1(1~3个)、N2(4个以上),分析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9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3例,转移率47.0%,共捡取淋巴结3088个,有转移淋巴结361个,转移度11.7%。其中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7.6%(3/17),非腺瘤恶变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9.7%(90/1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N1、N2、N3、N4站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34/58)、52.6%(10/19)、33.3%(4/12)、0;TNM分期中N0、N1、N2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5/105)、57.4%(39/68)、36.0%(9/25)。结论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大于5 cm,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无腺瘤背景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头癌患者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淋巴结(第14组淋巴结)清扫与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4例单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胰头癌患者(PD组)与32例行PD+SMA周围淋巴结清扫术胰头癌患者(PD+SMA清扫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与术后生存率;比较常规病理学检测与CK免疫组化检测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结果:PD组与PD+SMA组比较,术中出血量[(1 462.5±911.73)mL vs.(1 687.5±1 522.63)mL],手术时间[(4.5±1.03)h vs.(5.0±1.25)h],术后住院时间[(16.13±3.09)d vs.(18.25±7.17)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 vs. 9.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SMA清扫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PD组(P=0.044);PD+SMA清扫组切除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测阳性率为6.25%(2/32),经CK检测增加至21.88%(7/32)。结论:胰头癌患者SMA周围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率较高,CK检测能提高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PD加行SMA的骨骼化清扫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改善胰头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体癌切除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08年4月157例行胃体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104例(全胃组),行远端胃次全切除术53例(远端胃组),对比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析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7.6%,其中全胃组、远端胃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4.0%、64.2%,全胃组明显低于远端胃组(χ2=10.635,P=0.001);为消除两组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将TNM分期分层对比的结果显示,低TNM分期患者中,远端胃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全胃组(P<0.05),而高TNM分期患者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HR=1.270,95% CI=1.093~2.344)、肿瘤分化程度(HR=1.764,95% CI=1.372~2.746)是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而切除范围(HR=0.547,95% CI=0.320~1.076)不是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范围并非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远端胃次全切除术是更为适宜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c-met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64例肝癌半肝切除患者(手术组)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以及30例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E)肝癌患者(TAE组)肝穿刺标本c-met蛋白水平。比较手术组中1年以内复发患者与1年以上复发患者c-met水平;根据所有患者肝穿刺标本获得的c-met平均值,将手术组与TAE组患者分别分为c-met低值(≤均值)与高值(>均值)亚组,比较手术组中2个亚组1年复发率、复发时间和病理癌栓发生率;比较手术组与TAE组中4个亚组间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中,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的c-met检测值一致;1年以内复发患者c-met表达值高于1年以上复发患者;高值亚组比低值亚组1年复发率高、复发时间短、癌栓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c-met低值亚组术后生存优于其c-met高值亚组、TEA组中c-met高值与低值亚组(均P<0.05),而后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met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术后复发、生存时间关系密切,表达水平低的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示c-met检测可作为肝癌术后预后指标,术前肝穿刺是可行的取样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I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8年5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125例I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全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以及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同时分析CA19-9水平与I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截至2013年5月,全组患者随访率为81%,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109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全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6%、27.2%、12.8%。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3.990,95% CI=2.383~6.679,P<0.001),肿瘤直径>5 cm(RR=1.78,95% CI=1.190~2.663,P=0.005),CA19-9>200 U/mL(RR=1.734,95% CI=1.138~2.642,P=0.01)和多发肿瘤(RR=1.77,95% CI=1.114~2.812,P=0.016)是根治性切除术后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浓度与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OR=3.208,95% CI=1.276~8.067,P=0.013);CA19-9水平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69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63.0%。 结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CA19-9>200 U/mL和多发肿瘤是IHCC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不良预后因素,且术前高CA19-9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ROX-1及Ki-67在胆管癌中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伴淋巴结转移29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癌组织与23例胆管良性病变患者胆管组织中PROX-1及Ki-67的表达,分析PROX-1及Ki-67的表达与胆管癌淋巴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PROX-1与Ki-67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在良性病变胆管组织、无淋巴结转移胆管癌组织、伴淋巴结转移胆管组织中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胆管癌组织中PROX-1与Ki-67表达正相关(r=0.831,P<0.05)。 结论:PROX-1与Ki-67的高表达与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量之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极早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139例极早期肝癌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患者资料,计算肿瘤完全消融率、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并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全组肿瘤完全消融率97.84%;平均生存时间(70.10±28.87)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90%、87.70%、73.10%;平均无瘤生存时间(44.70±24.2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60%、61.90%、43.20%。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治疗后无瘤生存时间<2年和肝外转移是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患有丙型肝炎和术前高AFP水平是无瘤生存时间的不良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是极早期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高龄、术后早期复发、肝外转移、丙型肝炎和术前高AFP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