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头癌患者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淋巴结(第14组淋巴结)清扫与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4例单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胰头癌患者(PD组)与32例行PD+SMA周围淋巴结清扫术胰头癌患者(PD+SMA清扫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与术后生存率;比较常规病理学检测与CK免疫组化检测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结果:PD组与PD+SMA组比较,术中出血量[(1 462.5±911.73)mL vs.(1 687.5±1 522.63)mL],手术时间[(4.5±1.03)h vs.(5.0±1.25)h],术后住院时间[(16.13±3.09)d vs.(18.25±7.17)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 vs. 9.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SMA清扫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PD组(P=0.044);PD+SMA清扫组切除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测阳性率为6.25%(2/32),经CK检测增加至21.88%(7/32)。结论:胰头癌患者SMA周围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率较高,CK检测能提高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PD加行SMA的骨骼化清扫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改善胰头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程度对结肠癌根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年余符合筛选标准的82例行结肠癌根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进行分组,N0组(0个)36例,N1组(1~3个)31例,N2组(≥4个)15例。比较各组术后3年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不同浸润深度和N1~N4站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N0组,N1组,N2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67.7%,2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0组及N1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显著低于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结肠癌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也逐渐升高,且N1站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余站淋巴结转移率。结论: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数目与结肠癌患者预后有关,前者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胰腺癌患者资料,其中30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30例采用化疗治疗(化疗组),30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治疗(联合治疗组),另10例采取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其他方法治疗组)。比较各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的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化疗组、联合治疗组、其他方法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77±1.44),(11.95±1.60)(17.26±1.44),(2.89±1.46)个月,联合治疗组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其余各组(χ2=45.96,P=0.000);联合治疗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组(26.67%),化疗组(30.00%),其他方法治疗组(30.00%)(χ2=8.178,P=0.04)。结论:应根据胰腺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126例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59例行腔镜手术(腔镜组),67行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腔镜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平均近、远切缘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手术治疗的指征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伴PVTT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其中273例行手术治疗,包括规则性或非规则性肝切除术(HR)+PVTT清除术(HR组),62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TACE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结果:HR组及TACE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46个月和5.6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0.7%,38.7%与12.1%、1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癌合并PVTT不是手术禁忌证,实施HR安全可行,但预后改善不明显,故要遵循个体化标准,慎重选择手术治疗。随着肝癌多学科协作(MDT)治疗及未来精准医学治疗模式的发展,以期能提高其整体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及手术技巧。 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胃癌D2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通过对照性分析切脾组与保脾组患者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数目及阳性率。 结果:全组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死亡发生。切脾组清扫No.10数目为268枚,阳性33枚,脾门淋巴结清扫阳性率约12.3%;保脾组清扫No.10数目为416枚,阳性55枚,脾门淋巴结清扫阳性率约13.2%。两组脾门淋巴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胃癌D2根治术中进行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是彻底的、安全的、可行的,手术医师应努力提高自己手术技巧水平,减少术中脾脏切除给患者带来的各种损伤。

  相似文献   

7.
黄凯  陈夏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1):1578-1580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并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508例乳腺癌患者,患者分为TNBC组(105例)与非TNBC组(403例),对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54例(51.4%),其中死亡11例;非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24例(6.0%),TNBC组总体转移率高于非TNBC组(P<0.05);且TNBC组肝、肺、脑转移率均显著性高于非TNBC组(P<0.05),而骨转移率低于非TNBC组(P<0.05)。Kaplan-Meier 曲线显示,TNBC组前5年DFS及OS均差于非TNBC组,而三阴性亚群5年后DFS及OS较非三阴性亚群好,非TNBC组总生存率高于TNBC组(58.4% vs. 47.4%)(P=0.04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大小(RR=5.5)和淋巴结状态(RR=8.7)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NB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亚型,具有发病年龄小、家族史、有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其较早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极早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139例极早期肝癌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患者资料,计算肿瘤完全消融率、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并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全组肿瘤完全消融率97.84%;平均生存时间(70.10±28.87)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90%、87.70%、73.10%;平均无瘤生存时间(44.70±24.2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60%、61.90%、43.20%。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治疗后无瘤生存时间<2年和肝外转移是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患有丙型肝炎和术前高AFP水平是无瘤生存时间的不良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是极早期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高龄、术后早期复发、肝外转移、丙型肝炎和术前高AFP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胸腔镜(双镜)一期切除结直肠癌肺转移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结直肠癌同时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双镜一期手术切除(双镜手术组),术后接受化疗;其余18例仅接受全身化疗(非手术组),比较两组疗效并分析双镜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双镜手术组患者原发性病灶及肺转移灶均达到R0切除。双镜手术组与非手术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3%、44.4%(P=0.028)和52.3%、22.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肺转移瘤数量(P=0.002)及纵膈淋巴结阳性(P<0.001)与患者术后生存有关,而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病理类型、T分期,肺转移瘤大小、切除方式,手术前CEA水平,化疗方案均与其术后生存时间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肺转移瘤数量(P=0.005)、纵膈淋巴结转移(P=0.006)是患者术后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肺转移双镜一期手术切除可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肺转移瘤数量及有无纵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与转移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将进展期胃癌病例51例分为2组,(1)研究组30例,行D2或选择性D3根治术,外加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分析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2)对照组,21例。行D2或选择性D3根治术,但均未行No12p LN(门静脉后淋巴结)清扫。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
结果:研究组30例患者共检查552个淋巴结,平均每例清扫18.4个淋巴结,发现有112个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度为21.24%;30例中发现4例No12p LN转移,转移率为13.33%,其中BorrmannⅢ,Ⅳ型No12 LN转移率为16.67%,N2-3期为25%,T3-4者为16.67%,肿块大于4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No12p淋巴结转移率在BorrmannⅢ,Ⅳ型,N2-3期,T3-4及肿块大于4 cm者中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0%),N0-1期(0%),T1-2(0%),肿块小于4 cm(0%)(均P<0.05),且No12p淋巴结的转移与No5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相关性;胃体癌及肿块超过1/3胃区域的胃癌亦有较高No12p LN转移率;组织分型与No12p LN转移无明显关系。两组间除手术时间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外(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2例(6.67%),3例(14.29%)(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结论:No12p LN清扫术对于部分进展期胃癌是可行且有一定临床意义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肠癌区域引流淋巴结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情况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32例,无转移28例)区域引流淋巴结中CD4+CD25+的表达(Treg细胞数目);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IL-10和TGF-β1水平;分析Treg数目与IL-10和TGF-β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D4+CD25+在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淋巴结中呈高表达,阴性淋巴结中呈低表达,而在无转移患者淋巴结中几乎无表达;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淋巴结CD4+CD25+的OD值明显高于阴性淋巴结与无转移患者淋巴结(P=0.012;P=0.002),转移患者的阴性淋巴结与无转移患者淋巴结OD值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115)。淋巴结转移患者外周血血清IL-10,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P=0.003;P=0.004)。患者淋巴结CD4+CD25+的OD值与血清IL-10或TGF-β1浓度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r=0.683,P=0.000;r=0.532,P=0.000)。结论:大肠癌患者区域引流淋巴结中Treg细胞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血清IL-10或TGF-β1水平可作为监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68例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患侧叶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51例,次全或全切除术17例;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4例,功能性淋巴结清扫36例,全淋巴结清扫8例。术后均行内分泌治疗。患者均获1~3年随访(其中4例3年后失访),均健在。
结论:儿童甲状腺癌的合理治疗方案仍然存在争议。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选择合理术式和术后辅助治疗可达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巴塞罗那分期B期(BCLC-B)肝癌患者采用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其生存期有关因素。 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3年11月RFA治疗肝癌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BCLC-B肝癌患者46例,2例患者术后失访,对44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联合甲胎蛋白(AFP)评价疗效,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1~37个月, 44例B期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8%、67.7%、47.4%,中位生存时间32.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完全消融、Child-Pugh A级、术前AFP阴性、术前HBV-DNA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更高(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是否联合治疗与3年生存率无关(P>0.05)。 结论:对于巴塞罗那分期B期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生存率与首次完全消融、术前Child-Pugh分级、AFP、HBV-DNA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SRHCC)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半间手术治疗SRHCC 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急诊一期切除与二期切除两种手术治疗,观察各手术的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及远期疗效。
结果: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者(A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B组)比较,前者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别。二期肝癌切除术者(C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D组)比较,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相近,远期疗效差。A组与C组比较,A组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优于C组。
结论:SRHCC治疗方法的选择,仍需强调个体化;在经过临床选择的患者中,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治疗SRHCC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术中胃癌周围注射不同比例的紫杉醇(PA)与载药纳米炭(CNP)混悬液后引流区淋巴结内PA的含量。方法:将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术中注射2 mL PA+1 mL CNP混悬液)和B组(20例,术中注射1 mL PA+1 mL CNP混悬液),采集手术切下的胃癌周围淋巴结,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黑染淋巴结内的PA含量。结果:A组第1站与第2站淋巴结PA含量分别为(2.68±0.26)μg/g和(1.53±0.11)μg/g;B组分别为(1.65±0.13)μg/g和(0.89±0.08)μg/g。两组第1站淋巴结PA含量均明显高于各自第2站淋巴结,A组两站淋巴结PA含量均明显高于为高于B组对应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NP对PA药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可将PA带入淋巴结而起到淋巴化疗作用,且携带量在一定范围内随PA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c-met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64例肝癌半肝切除患者(手术组)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以及30例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E)肝癌患者(TAE组)肝穿刺标本c-met蛋白水平。比较手术组中1年以内复发患者与1年以上复发患者c-met水平;根据所有患者肝穿刺标本获得的c-met平均值,将手术组与TAE组患者分别分为c-met低值(≤均值)与高值(>均值)亚组,比较手术组中2个亚组1年复发率、复发时间和病理癌栓发生率;比较手术组与TAE组中4个亚组间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中,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的c-met检测值一致;1年以内复发患者c-met表达值高于1年以上复发患者;高值亚组比低值亚组1年复发率高、复发时间短、癌栓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c-met低值亚组术后生存优于其c-met高值亚组、TEA组中c-met高值与低值亚组(均P<0.05),而后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met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术后复发、生存时间关系密切,表达水平低的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示c-met检测可作为肝癌术后预后指标,术前肝穿刺是可行的取样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切除转移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结肠癌根治术同时切除肝转移病灶(同期手术组);20例先行结肠癌根治性切除、二期行肝转移病灶切除(分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结果:同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37.5%,18.8%,分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10.0%,0.0%。两组比较,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手术组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结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后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癌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及是否术后进行综合治疗等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和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是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及早发现并进行根治切除以及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本病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I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8年5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125例I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全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以及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同时分析CA19-9水平与I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截至2013年5月,全组患者随访率为81%,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109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全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6%、27.2%、12.8%。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3.990,95% CI=2.383~6.679,P<0.001),肿瘤直径>5 cm(RR=1.78,95% CI=1.190~2.663,P=0.005),CA19-9>200 U/mL(RR=1.734,95% CI=1.138~2.642,P=0.01)和多发肿瘤(RR=1.77,95% CI=1.114~2.812,P=0.016)是根治性切除术后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浓度与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OR=3.208,95% CI=1.276~8.067,P=0.013);CA19-9水平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69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63.0%。 结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CA19-9>200 U/mL和多发肿瘤是IHCC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不良预后因素,且术前高CA19-9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发性小肝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第1次手术后复发的小肝癌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再次手术组和消融栓塞组,比较两组术后3年生存及复发情况。
结果:再次手术组24例,均行局部切除加肝动脉化疗泵植入行化疗栓塞。消融栓塞组23例,均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加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再次手术组3年无瘤存活率(66.7%,16/24)高于消融栓塞者(47.8%,11/23)(P<0.05),手术切除肿瘤局部复发率(25.0%,6/24)低于消融栓塞(34.8%,8/23)(P<0.05)。直径<3 cm的肿瘤,采用手术或消融栓塞治疗者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5 cm肿瘤采用手术治疗者3年生存率高于消融栓塞治疗,复发率低于消融栓塞治疗(均P<0.05)。
结论:临床医生在为复发性小肝癌患(<3 mm)者提供治疗方案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充分考虑患者意愿。对肿瘤为3~5 mm者则以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