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白介素10(IL-10)水平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4月间某院收治的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该时段内体检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儿童血清中CK-MB、cTnI、IL-10水平,观察3...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及健康体检者4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其血清中cTnI进行检测,同时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对其血清中hsCRP的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cTnI和hsCRP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且AMI患者cTnI和hsCRP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以上两项中任何一项检验指标单独检测的阳性率。结论 cTnI和hsCR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AMI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h(hs—CRP)、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T酶(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心肌梗死胸骨后疼痛发作2~6h的患者及48例心肌梗死胸骨后疼痛发作12~24h的患者采用免疫散射比浊定量法检测其血清CPR.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cTnI,并与3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AMI组患者的CRP、cTnI及CK—MB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联合检测CRP+CK—MB、CRP+cTnI+CK—MB、cTnI+CRP阳性检出率均为100.0%.结论联合检测hs-CRP、cTnI在AMI早期诊断中有很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可作为AMI的预后临测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钟庆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08-509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CRP与cTnI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及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CRP与cTnI水平,并就两种指标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结果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组CRP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病毒性心肌炎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组cTnI水平(4.18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22ng/mL)及轻中度病毒性心肌炎组(3.26 ng/mL)水平(P<0.01)。结论 CRP与cTnI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敏感指标,可以反映出心肌受损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血清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别观察多种病毒感染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 ,结合心电图 (ECG)及临床特征 ,阐述其对病毒性心肌炎 (VMC)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与结果 VMC患者 180例ELISA双抗夹心法定量测定血清cTnI ,升高 97例 (5 4% ) ,其中重症 19例、有病毒感染史与ECG改变 2 7例血清cTnI均增高。 19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8例血清cTnI增高。 5 0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者 2 0例血清cTnI增高 ,且与临床严重度有关 ,其中 17例ECG呈多样性表现。 6 5例VMC且cTnI持续增高者在病程 1、3、6、9、12个月时转阴率分别为 47 7%、5 2 3%、90 8%、92 3 %、98 5 %。结论 血清cTnI对多种病毒感染后VMC患者的心肌细胞损伤及病程观察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艳彬 《河北医药》2011,33(12):1808-1809
目的 比较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及在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急性VMC患者进行入院后1、2、3周及3个月cTnI和CK—MB检测。结果急性VMC患者在同一时间点cTnI阳性率及敏感性显著高于CK.MB(P〈0.05)。结论cTnI的测定可作为继在CK—MB之后又一诊断VMC的重要指标,同时cTnI的监测对VMC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72例VMC患者hs-cTnT、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MC组入院即时采集的血样中hs-cTnT、cTnT、CK-M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检测VMC组各期异常率,hs-cTnT均高于cTnT和CK-MB (P<0.01).结论 hs-cTnT是诊断VMC的灵敏指标,可减少VMC病人的误诊或漏诊,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 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cTn I采用化学发光法,CK-MB采用速率法测定,对临床确诊的68例VMC患儿,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上述两项检测,并与60例健康儿童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儿的cTn I在VMC起病后4~6 h开始升高,12~24 h达到高峰;CK-MB在VMC起病后8~12 h开始升高,24~48 h达到高峰。两项指标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cTn I对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hs-CRP、CK-MB与cTnI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AMI胸痛发作在3 ̄4h患者,50例AMI胸痛发作4 ̄12h患者,采用定时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其血清hs-CRP,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CK-MB,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并与40例健康对照作比较,探讨三者在AMI早期中的变化情况。结果AMI胸痛发作3 ̄4h组、4 ̄12h组hs-CRP含量分别为(7.42±3.27)mg/L、(25.26±18.15)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84±0.73)mg/L(P<0.01);CK-MB含量AMI胸痛发作3 ̄4h组(25.4±14.6)U/L与4 ̄12h组(64.6±53.2)U/L均较对照组(5.6±3.4)U/L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MI胸痛发作3 ̄4h组cTnI含量(0.08±0.06)μg/L与对照组(0.06±0.04)μg/L无显著性差异(P>0.05),4 ̄12h组的cTnI含量(28.9±37.6)μg/L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患者胸痛发作4h内,以hs-CRP(91.7%)最敏感,CK-MB(55.6%)次之,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nI(25%);胸痛发作4 ̄12h,hs-CRP(100%)、CK-MB(92%)、cTnI(84%)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结论联合检测hs-CRP、CK-MB、cTnI对于AMI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可将诊断与治疗提前到4h以内,并能作为AMI的预后监测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Ⅰ(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双抗ELISA法动态测定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的血清cTnI,同时检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结果46例患cTnI的阳性率为80.4%,CK-MB的阳性率为45.7%(P〈0.05)。病程15天cTnI的检出率为80.4%,而CK-MB的检出率为21.3%(P〈0.01)。病程60天cTnI的检出率为24.4%,而CK  相似文献   

12.
胸腺肽联合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腺肽联合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疗效。方法将8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黄芪注射液及胸腺肽,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黄芪注射液能显著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剂量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极化液(HGIK)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非极化液对照组(n=30)和高剂量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极化液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大剂量能量合剂(VitC6.0g)+辅酶Q10胶囊,在此基础上再分别给予HGIK组高剂量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极化液(25%葡萄糖+60U/L胰岛素+80mmol/L氯化钾)治疗,非极化液对照组病毒唑治疗。观察各组病例在症状、体征、心肌酶学、心电图等方面的疗效变化。结果譹HGIK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极化液对照组(P〈0.05);譺HGIK对病毒性心肌炎早搏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极化液对照组(P〈0.05);譻HGIK能显著降低CK-MB和cTnI水平(P〈0.01);与非极化液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GIK对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黄芪注射液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I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降低更明显(P〈0.01),心电图恢复更快(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结合传统治疗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金利萍  吴鹏英  黄丽华 《安徽医药》2015,36(9):1144-1146
目的 探讨有计划的电话回访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7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干预组出院后针对不同康复阶段,将宣教内容有计划的进行电话回访;对照组出院时仅给予常规出院宣教。半年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情况,总结通过计划性电话回访延续家庭护理的经验。结果 对照组中,病情反复或加重10例(27.78%),二次住院8例(22.22%),复查3次3例(8.33%),无一例复查4次(0.00%),治疗和护理不满意8例(22.22%)。干预组中,病情反复或加重3例(8.33%),二次住院2例(5.56%),复查3次21例(58.33%),复查4次13例(36.11%),治疗和护理不满意2例(5.5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计划的电话回访可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8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能量合剂、辅酶Q10、维生素C及维生素E;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血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心肌酶(CK鄄MB,LDH1和LDH2)恢复至正常时间(10.5±2.3)d与对照组(14.3±2.8)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静注丙种球蛋白能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Ⅱ在治疗组Ⅰ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Ⅰ在各项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Ⅱ与治疗组Ⅰ相比,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葛根素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53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SVM)的首诊症状和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收集1999年3月至2007年6月临床诊断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12~39岁,平均(26±14)岁。分析归纳SVM的首诊症状及临床经过。结果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首诊症状为晕厥、气促、胸痛者多,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凶险,心肌酶升高持续时间长,但无心肌梗死时的酶峰变化,少数患者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表现多样,病程凶险,但仍以心脏表现为主,临床表现和客观的辅助检查指标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乳酸的动态变化在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VMC组,n=54)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患者(上感组,n =34)共88例,动态监测两组cTnI 、hs-CRP和血乳酸水平,并对比VMC轻症患者(n=39)与重症患者(n=15)的cTnI水平.结果 VMC组入院24h内所测得的cTnI水平[(0.59±0.10) ng/L]较上感组[(0.10±0.08)ng/L]明显升高(t=2.79,P<0.05),其血乳酸(t=2.71,P<0.05)及hs-CRP水平(t=2.48,P<0.05)在不同时段也有升高的表现.结论 cTnI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有重要的意义,其水平高低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hs-CRP及血乳酸与病毒性心肌炎的炎症损伤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7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Ⅰ组常规治疗加果糖二磷酸钠,治疗Ⅱ组常规治疗加生脉注射液和果糖二磷酸钠。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8.0%,治疗Ⅰ组有效率76.0%,治疗Ⅱ组有效率96.2%,治疗Ⅱ组与治疗Ⅰ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用果糖二磷酸钠是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