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和音乐支持对于无偿献血者状态焦虑、疼痛、献血反应及单次采血量的影响。方法42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100)和对照组(n=320),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并播放轻音乐,对照组只观看献血宣传材料,于采血过程中进行心理评估、疼痛评估、献血反应和献血量的检测。结果干预组状态焦虑分值(33.41±7.64)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值(42.86±8.90),对疼痛的感受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一次性捐献400ml的比例(64.0%)高于对照组(36.9%)(p〈0.05);2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和音乐支持可减少献血者焦虑、疼痛和献血反应的发生,有效提高单次采血量。  相似文献   

2.
于良 《当代护士》2015,(12):16-18
综述了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进展。内容包括无偿献血心理护理的机制、献血者心理特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心理护理的实施。认为在献血过程中,针对献血者的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合理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献血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心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次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显著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1],而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据报道,在献血不良反应当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献血者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其中的多数又发生在初次献血者[2].  相似文献   

4.
心理护理在街头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无偿献血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适龄健康公民参与其中。然而当他们鼓足勇气走进街头献血屋时,心里仍不免有恐惧感,怕出现疼痛、头晕等身体不适,这种恐惧心理会影响其情绪,继而引发献血反应而中断采血。笔者结合街头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本中心2004年10月~2005年3月街头献血屋采血22264人,包括军人、干部、学生、工人、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年龄18~55岁;男13759人(61.80%),女8505人(38.20%);初次献血者14175人(63.67%),2次以上献血者8089人(36.33%)。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其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因此,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安全和献血服务特别重要,是决定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郑明 《天津护理》2009,17(2):88-89
献血反应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当机体不能适应时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恐惧是一种应激反应,采血护士若不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当刺激超过个人忍受限值(阈值),就会发生献血反应。因此,在采血过程中护士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帮助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站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接待的124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献血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 机采后,两组献血者的SDS、SAS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明显;且献血反应发生率(6.45%)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中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及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理干预降低在校大学生献血反应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综合心理干预的实施对降低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采用症状自评表(SCL-90)和自编调查表对首次准备参加献血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献血前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宣教,在干预前和献血后各进行一次测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326份,其中干预组228人,有献血反应4例(1.75%);对照组98人,有献血反应7例(7.14%)。2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校大学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可明显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自1998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我市的献血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献血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有偿献血转化为无偿献血,在献血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对献血者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不仅是对献血者的精神安慰与体贴,同时能减少或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保留献血者,动员其再次献血小板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浅谈以下几点机采血小板的护理体会。1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热情接待每位献血者,认真细致地做好宣传指导工作。采集前应认真观察献血者的心理反应,对个别献血者存在不良的…  相似文献   

10.
护理心理学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满足自愿无偿献血者奉献爱心给社会的心理需求。提高无偿献血服务工作质量,扩展自愿无偿献血人群,发展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方法 于献血过程前、中、后期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为献血者开展全方位服务。结果 实现了组织献血向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一次献血200ml向400ml的过渡;献血者满意度稳定在98%以上;献血反应减少到0.69%以下,实现了服务的零投诉;固定献血队伍逐年增加。目前已建立3万多人。结论 护理心理学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使无偿献血事业呈现良性持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咨询在献血反应中的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咨询属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困扰者,向心理学工作者求助时,后者应用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给求助者以帮助、劝告、辅导的过程。现代的心理咨询包括心理帮助和心理治疗,它的范围很广,从对正常人的指导和帮助到针对心理疾病的心理治疗,它是一个跨学科的服务性工作,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科学和精神病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实验组对 5 0 0名献血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疼痛程度及献血反应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对献血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降低穿刺疼痛率  相似文献   

13.
献血反应的观察及心理护理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严密观察 ,根据献血反应判断标准对献血者出现的献血反应程度 ,进行对症处理和必要心理护理。结果 在所观察的 9737名无偿献血者中 ,发生献血反应的有32例 ,1 5例完成了采血。结论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可以减少或有效处置献血反应 ,保护献血者 ,使他们建立信心 ,再次参加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4.
截肢患者的心理干预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急性创伤患者的逐渐增多,截肢患者的数量也日益增长。截肢患者由于严重创伤造成躯体相应生理功能障碍,肢体残缺,生活能力下降,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如自卑感、悲观失望甚至厌世轻生。因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无偿献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在我国实行十多年来,广大公民对这一新生事物由感性认识到感性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公民对无偿献血意识不断巩固和提高,实践证明,需要建立一支安全稳定的自愿无偿献血队伍,保证临床用血.血液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不能用任何药物代替.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对献血存在很多顾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采血医护人员不但要有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精湛的技术,还要懂得心理学知识[1].在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观察每个献血者心理表现及活动,这样才能使每个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献血,从而保证每个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感受到安全以及愉快.对于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无偿献血实施以来 ,公民对这一新生事物由好奇到认同直至参与 ,经历了一个过程。随着建立一支安全稳定的献血队伍的需求 ,实行采血模式由政府计划向自愿无偿转变已提到一个新的日程。笔者认为 :献血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在血站推广应用心理学知识 ,能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 ,谈谈个人体会。1 心理反应与献血反应心理反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客观事物是产生心理活动的源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 ,使之产生反应的过程是个刺激过程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活动称之为应激反应 ,即个体察知的需求和满…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心理干预在肝癌手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实施心理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21.9±1.0)分、SDS(22.6±1.9)分、依从性100%、并发症发生率3.1%、满意度96.9%。对照组护理后SAS(34.5±1.4)分、SDS(34.5±2.4)分、依从性71.9%、并发症发生率22.6%、满意度68.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肝癌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与安全性,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献血法》实施10余年来,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意识在广大公民中已得到很大的普及和提高。随着献血群体的不断扩大,献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发生不良反应约为2.25%[1]。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献血者的不良反应是每个血站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笔者通过本  相似文献   

19.
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献血模式的改变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心理护理已成为采血者探讨的新课题。我们既要重视生理因素对献血者的影响 ,更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献血者的作用。在血站的实际工作中 ,必须面对来自不同职业 ,不同文化层次 ,不同经济基础的献血者 ,其所表现出的心态也各不相同 ,所以通过与献血者及时的沟通 ,从心理方面给予特定的护理 ,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1 献血前的心理分析及护理1.1 献血前的紧张、激动心理及护理 初次献血者由于来到陌生的采血环境并缺乏献血知识 ,所以对采血有不同程度的恐惧 ,对献血既热情又紧张。针对这种情况 ,应该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民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献血模式逐步由组织计划献血向街头无偿献血过渡。我们通过观察不同心理状态、知识层次的献血,认为献血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在血站推广应用心理学知识,能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减少不良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